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婦還鄉

(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創作戲劇)

鎖定
《老婦還鄉》是瑞士戲劇家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創作的戲劇,創作於1956年。
《老婦還鄉》通過一個貴婦衣錦還鄉,向舊情人復仇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所標榜的“人道主義”背後的虛偽本質。作者通過喜劇情節和悲劇人物製造出幽默效果,反映出人們為了金錢而不惜犧牲別人性命的道德的淪落,揭示出這個世界悲劇發生的根源。 [1] 
作品名稱
老婦還鄉
外文名
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
作品別名
貴婦還鄉
作    者
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
文學體裁
戲劇
字    數
81000 [3] 
首版時間
1956年

老婦還鄉內容簡介

在歐洲某國一個極小的城市居倫。這個城市經濟上已完全處於危機之中,把最後的希望寄託於“老婦還鄉”之上。在居倫破爛不堪的小火車站上,市長、牧師、校長、警察等“社會名流”,正在恭候百萬富婆克萊爾的光臨。克萊爾原是居倫的市民,年輕時曾與居倫青年商人伊爾熱戀,並懷有身孕,伊爾卻以一瓶白蘭地收買兩個流浪漢作偽證,謊稱他們曾與姑娘私通,便藉口遺棄了她。克萊爾被迫流浪異國,在漢堡淪為妓女。後來伊爾娶了小百貨店老闆的女兒瑪蒂爾德,當了商店老闆。而克萊爾的紅髮竟使擁有鉅額財產的美國石油大王着迷,娶她為妻。她依仗錢財,專橫跋扈,石油大王一死,她就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富婆。45年後,她第一次返回家園,決心用鉅款支持故鄉,使其經濟復興。克萊爾還鄉時帶來大批隨從,還帶來了一口極漂亮的黑棺材。貧窮蕭條的居倫小城頓時沸騰起來,伊爾代表全城接待克萊爾,希望她慷慨解囊,資助小城建立一個陽光廣場鐵工廠。克萊爾滿口答應,説願意捐贈十億,“五億捐給市政府,另外五億由本城所有的市民均分”,但要求主持“正義”,即要求居倫市處死她的初戀情人——拋棄她的伊爾,以他的屍體來換取繁榮。她説:“世界把我變成了一個妓女,現在我要把世界變成一個妓院。”居倫市民當時感到震驚,全城對克萊爾的這一不人道的報復堅決加以抵制,市長立即“以人類的名義拒絕接受捐贈”。
不過金錢的誘惑力量是巨大的,克萊爾對此深信不疑,因此她非常耐心地等待着居倫同鄉的“覺悟”。果真,居倫市民最終為金錢所誘惑,最後,以市長為首的全城各階層人士(包括律師、甚至教會等)都認為伊爾始亂而終棄,對克萊爾有罪。於是全城以正義、人道的名義把伊爾處死,並由醫生宣佈:伊爾死於心臟病突發。克萊爾復了仇,把伊爾裝入棺材帶走,同時支付居倫市一張鉅額美金的支票。克萊爾的“捐贈”最終被證明僅僅是一宗“交易”。 [2] 

老婦還鄉人物介紹

克萊爾
女主角克萊爾長着一頭紅頭髮,戴着珍珠項鍊和巨大的金鐲子,渾身上下裝滿了雪白的冰冷的假肢:她既是一個打扮得珠光寶氣的老婦,又是一個不具肉體凡胎的用象牙和金屬製作的傀儡。為了報復伊爾,克萊爾早已作好了周密的準備。她重返故鄉不僅帶着復仇所需要的證人、總管,而且還帶來了一副為伊爾做好的棺材。在與警察、牧師、大夫和體操運動員的談話中,她女巫般地預言了伊爾的死。 [4] 
伊爾
開始時他還是一個可笑的人物,曾經犯有罪孽的他也不完全是一個無辜的受難者。然而,他的悔罪認錯決心以死贖罪,他的拒絕自殺甘願接受公眾審判,他在臨死時所表現出的無所畏懼以及對居倫城眾生的悲憫,這一切都使他顯示出勇敢和高尚的品質。 [4] 

老婦還鄉作品鑑賞

老婦還鄉戲劇主題

該劇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本質:人們愛的只是金錢,為此甚至可以犧牲別人的性命,而為了掩蓋自己的這種醜惡還為自己披上正義、人道的崇高外衣。迪倫馬特告訴人們:瞧,這個世界多醜!可是迪倫馬特自己説過,如果他也是這個小城的市民,也許他也會像這個小城的所有居民一樣行動:既要金錢,又要把自己打扮成正人君子。克萊爾的報復之所以有力和成功,依靠的只有一件武器,即金錢(資本)。由此,作者在觀眾心中激起了對金錢力量的思考。該劇突出了金錢與道德在人身上的鬥爭與衝突。該劇的戲劇衝突集中表現在小城居倫的居民由最初反對處死伊爾到最後全體一致地主張處死伊爾之中。因此,該劇表面上寫克萊爾復仇,實際上寫的是居倫居民全體一致地出賣了道德而向金錢投降,從而顯示了金錢在當今社會中的力量。綜觀該劇,這出表面寫復仇的戲用意不在寫復仇,而着重寫了克萊爾復仇的方法及這種方法所引起的社會反應。克萊爾在故鄉迫切需要資金來振興經濟時回鄉,她把給故鄉的鉅款中的一半分攤給各户,這將使故鄉的每户居民都成為富翁,誘惑可謂大矣,但條件是要故鄉全體居民一致同意處死伊爾,這就是克萊爾復仇的方法——借刀殺人。這樣,伊爾的生命其實已操縱在他的同鄉手中,於是伊爾和克萊爾的衝突轉化為伊爾與小城居民的衝突。該劇的情節就是小城居民如何從最初一致拒絕克萊爾捐贈的條件到最後一致同意處死伊爾來接受她的捐贈。該劇的衝突已非善惡、正邪的衝突,而是獵手和獵物間的衝突。當克萊爾提出以十億款項買得“公道”時,市長曾反駁説:“公道不能用金錢買到”,但克萊爾深信“任何東西都可用金錢買到”,伊爾最後甚至被他的妻子、兒女所出賣(同意處死伊爾)。這説明金錢的誘惑戰勝了一切,包括天倫之情。在金錢無孔不入的社會里,一切美好的感情已無生存的空間。全體小城居民以伊爾之死換得了物質享受,他們在得到這一切後,甚至內心一點都不覺得不安,這就是克萊爾的借刀殺人帶來的小城居民的精神和道德淪喪。 [2] 

老婦還鄉藝術特色

《老婦還鄉》這部戲劇充分體現了迪倫馬特的怪誕手法,從語言的怪誕到人物形象的怪誕以及情節的怪誕等等,是一部具有濃郁怪誕風格的作品。
(一)語言的怪誕
在《老婦還鄉》的第一幕中,克萊爾曾經對初次見面的警察、牧師、醫生還有體操運動員説了些陰陽怪氣的話,比如要求警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希望牧師安慰被判死刑的人,以及暗示醫生以後可以開心肌梗塞的假死亡證明書,還戲謔地詢問體操運動員有沒有掐死過人。所有的人,包括伊爾,一開始聽到這些不着邊際的話後,都只是單純地以為這是個玩笑,是克萊爾獨特幽默的體現,顯然伊爾把自己45年前對克萊爾的始亂終棄忘得一乾二淨了,直到克萊爾當着全城人的面,在總管的幫助下揭露了伊爾當年的罪行,並且宣佈了那個可怕的交易建議時,伊爾才真正意識到這個女人之前説的那些話,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憑空捏造的笑話或者幽默,而是開門見山、表明來意的聲明,是為蓄謀已久的謀殺尋找各個步驟的具體實施者。警察可以任由她毫無顧忌地展開復仇計劃,甚至協助她;牧師可以安慰即將死去的伊爾;健壯的體操運動員可以為她掐死伊爾;最後醫生可以給她開假的死亡證明書,為她抹去罪惡,可以説這樣一個計劃幾乎是天衣無縫的。克萊爾之所以敢如此直接地説出這些話,是因為她的囂張放肆,她對復仇計劃的成功實施胸有成竹,她相信利用她手中的金錢可以改變人性。荒唐、詭異的語言也進一步説明了克萊爾這個人物身上的荒誕色彩。 [8] 
(二)人物形象的怪誕
在設計克萊爾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作者賦予其不少的怪誕筆墨。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婦,竟然有九任丈夫,他們的身份多種多樣,有伯爵、商人、電影明星、諾貝爾獎得主等。僅僅在她回鄉探訪居倫小城的短暫時間內就換了三任丈夫,居然還説自己的每一次婚姻生活都很美滿。其換丈夫就如同換衣服,並且根據自己的喜好讓丈夫擺弄表情,隨意給每位丈夫的名字都加上總管的姓氏,因為她找丈夫只是用來裝門面,這些人對她來説只不過是個擺設,完全沒有價值。她的婚姻都是虛假的,根本沒有任何感情基礎抑或愛情成分。再説她的身體,可謂真的是“體無完膚”,幾乎沒有一處是正常人的血肉之軀,都是由貴重的象牙重新組合而成,可笑的是四肢還可以被擰上擰下。可就是這樣一個人,仗着她億萬富翁的身份,她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僱傭以前居倫法院的院長為總管,為尋假證人羅比和柯比找遍天涯海角,甚至殘忍地挖掉他們的眼睛,割掉他們的生殖器官。繼而囂張跋扈地、蠻不講理地提出以十億鉅款買所謂的“公道”,即要居倫城策劃謀殺舊情人伊爾,拿伊爾的屍體來換取全城的繁榮。她不可一世地相信自己可以用金錢來安排世界秩序,用她的話説即“這個世界曾經把我變成一個娼妓,現在我要把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妓院”。最後她如願了,帶着一件珍品,一件她最看重的東西離開居倫。這些顯然都是被極端誇張化了的、變形了的描寫,然而設身處地地把自己置於那個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人們似乎不難想象出這個極具荒誕色彩的人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克萊爾也是可悲可憐的,她從一個原先心懷愛和希望的少女墮落成一個沒有人性的主宰世界的惡魔,她自始至終愛着伊爾,但由於被仇恨矇蔽了雙眼而選擇用極端的手段復仇,最終迷失了自己。
此外,戲劇中一位配角即列車長身上也體現了這一誇張的怪誕手法。克萊爾乘坐的列車原本不在居倫小城停靠,但是她違反規定拉了緊急剎車,這理所當然地遭到了列車長的強烈抗議,他要求克萊爾對此作出解釋的同時毫不留情地給予重罰。可是當克萊爾給出一千塊錢的罰金以及三千捐助金時,他露出了異常驚愕的表情,在意識到此人便是克萊爾的時候,趕緊換了另一副臉色,還提出建議,讓火車在這兒等着,直到她的訪問結束。最後他還祈禱“但願仁慈的夫人千萬別向鐵路局提出這件事,這純粹是一場誤會”。一開始人們也許會為列車長的正直喝彩,但是隨着繼續閲讀,看到他的表現一前一後反差如此強烈,這時人們的心裏又不免增添了厭惡之情。 [8] 
(三)情節的怪誕
《老婦還鄉》講述的是發生在中歐一個叫居倫小城的復仇故事。回鄉探訪的女主人公克萊爾是美國最富有的億萬富翁,45年前和本地小商人熱戀,懷孕後遭遺棄,被迫流落他鄉,淪為妓女,而後嫁給了美國富豪。這次她還鄉的目的就是要復仇,以十億鉅款買下曾經背棄她的舊情人伊爾的性命,她冷酷地説道“我要讓居倫城謀殺一個人,我要拿他一個人的屍體換取繁榮”。開始時,所有的人都站在伊爾這一邊,因為人道主義,堅定地拒絕接受這筆捐贈,儘管小城正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儘管他們曾滿懷希望地把擺脱危機的出路都寄託在這位富可敵國的克萊爾身上。然而這番大義凌然之後,小城人面對十億鉅款的誘惑動搖了。所有人的生活開始悄悄發生變化,人們到處賒賬購買物品,預支將要到手的財富。伴隨着小城原先的蕭條景象的消失,小城人的道德良心和法律尊嚴也蕩然無存了,他們甚至在伊爾打算離開居倫時一個不落地跑到車站為他“送行”,阻止他離開,甚至他的家人也不知不覺地加入到支持這場錢與命的交易隊伍中。終於伊爾的求生精神開始瓦解,在市長和全體市民昧着良心一致高呼,“這絕對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主持公道,為了良心”的話語之下,在他們為了掩蓋自己的醜惡還為自己披上維護正義、人道的崇高外衣之下,可憐的伊爾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在召開公民大會之時任人殺害。繼而向外界宣佈,“一位老公民對貴婦人的慷慨捐贈過分激動,心臟衰竭,當場死亡”。
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們對待伊爾態度的明顯轉變:伊爾曾經是居倫城最受人愛戴、最負重望的人物,市長也把他作為下一任接班的不二人選,但是當他發現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而請求逮捕克萊爾時,被鑲着金牙的警察局長以及抽着高級煙、打着新領帶、準備新建政府大樓的市長一口否決。這下他明白了居倫城人的用心,他們已經決意利用自己的死謀取小城的繁榮與富裕。伊爾不甘心束手待斃,決意逃走,可是小城人悉數前往火車站為他“送行”,在他準備上車時緊緊圍住了他。正如葉廷芳先生分析的那樣,“《老婦還鄉》是以情節的雙線對比發展為其基本結構的:一條是居倫人在貧窮中經不起金錢勢力的引誘而良心被收買的過程,一條是男主人公伊爾在恐怖氣氛的包圍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罪過而終於以生命來贖罪的過程;前一條線索展示的是道德的不斷下降,後一條線索展示的是道德的逐漸上升。這些情節顯然是由子虛烏有的形態在經過作者極致地誇張、怪異化了之後而發展成充滿荒誕色彩的故事,是作者為了傳達自己的思想而精心虛構的,但作品恰恰是通過怪誕的情節來表現的金錢能夠統治一切、甚至是主宰“道德”的現象,卻是當今社會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可能發生的事。正是因為如此,它更深刻地反映了現實。 [8] 

老婦還鄉作品影響

該劇在藝術上採用了作者擅長的“悲喜劇”手法,戲劇效果強烈,轟動了世界各國的劇壇,奠定了作者在當代戲劇史上的地位。該劇在世界許多國家上演,並被改編成電影、歌劇等形式。 [5-6] 

老婦還鄉作者簡介

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1921年—1990年),瑞士戲劇家。生於牧師家庭,在大學裏攻讀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後,在蘇黎世的《世界週報》任過編輯。同時開始寫作。擔任過巴塞爾劇院經理和蘇黎世話劇院藝術顧問。代表作品有《老婦還鄉》《羅姆路斯大帝》《天使來到巴比倫》等。 [7] 
參考資料
  • 1.    賈娟,龔自亮.世界文學名著:中國書店 ,2007年:412
  • 2.    鄭克魯 .20世紀外國文學史 上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276-277
  • 3.    弗裏德利希.杜倫馬特.老婦還鄉:中國戲劇出版社,1965年12月:版權頁
  • 4.    謝芳.20世紀德語戲劇的美學特徵 以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為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184-196
  • 5.    鍾呈祥,張晶主編,藝術概覽,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12,第160頁
  • 6.    鍾呈祥,張晶主編,藝術概覽,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12,第160頁
  • 7.    王化學編選,20世紀外國戲劇精選,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06,第132頁
  • 8.    佘素琳.淺析迪倫馬特悲喜劇《老婦還鄉》的怪誕藝術風格[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