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克臘

(王安憶小説《長恨歌》中的角色)

鎖定
老克臘是中國當代作家王安憶創作的長篇小説《長恨歌》中的男性角色。
中文名
老克臘
性    別
登場作品
長恨歌

老克臘人物經歷

老克臘是時代的另類,在其骨子裏有着濃重的懷舊情懷。二十六歲的人,滄桑的心,這多少有點為感懷舊強説懷舊的味道。他懷着對繁華如夢的上個年代的神往走近了王。首先吸引老克臘的不是王,而是她頭上那頂“上海小姐”的帽子,而王也只是作為一箇舊物映入老克臘的眼中,他只是通過王告慰自己那顆年輕卻懷舊的心。
他們的初次見面便奠定了他對王的故事,也奠定了最終分離的結局。“他覺出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時間的腐蝕力。”老克臘追求的是那種時光倒流的感覺,他生活在懷舊的泡沫裏,因此二人的相遇便給老克臘打開了一扇通向過去的窗子。當老克臘對王神往之時,王卻是很理性的,她雖然不願意承認但她知道自己的年紀,她只是像對待其他年輕人一樣對老克臘。由於老克臘對於過去的憧憬,而她對於過去也有太多的留戀,所以王為老克臘代開的回憶的窗子,然而她也是很理智地對告訴他“行了行了,別當真的了”。當老克臘説錯了話的時候,“王琦瑤伸手撫了下他的頭髮,説:你真是個孩子”。可見,王一開始並沒有對老克臘產生感情,她只是當他是個孩子。在老克臘幾次三番糾纏王之後,孤獨寂寞的王不可能仍舊無動於衷,“説到‘共枕’兩個字雙方的心都一動,靜了下來,王琦瑤漸漸紅了臉,覺着説話不妥,有想入非非之嫌……”其實在王想到這一層時,她便真的是想入非非了。
當老克臘愛戀着王的時候,王琦瑤愛開玩笑拿她跟他媽媽比,老克臘卻説王琦瑤是沒有年紀的。雖然他説王琦瑤是沒有年紀的,但是可以看出他恰恰是在乎年紀的,只是因為距離產生美,王的魅力暫時地掩蓋了他倆之間的不可逾越的鴻溝。
從時間距離上來説,老克臘從王身上發現了上個年代的繁華之美,儘管這種繁華多少帶有幻想的色彩;從空間距離上來説,老克臘從王身上發現了青春之美,儘管這種青春是一種錯覺。老克臘在一味追求時是無法覺察時間的可怕,而當他的熱情逐漸熄滅時,他便醒悟了。王就像一具木乃伊,一見天光就迅速風化了。老克臘心中的年經便出來提醒他了,“他走近去,想安慰她,卻看見她枕頭尚染髮水的污跡,情緒跟低落了。”而此刻的王卻真的愛着老克臘了。她跟老克臘大談命運的問題,並帶着些窺探和試驗的意思,她是在向老克臘攤牌,詢問她關於他倆將來的問題,她甚至主動向老克臘表白了,“王琦瑤幽然答道:你一直要請我吃飯,今天請好不好?”這話將了老克臘的軍,因為他們彼此都明白請吃飯的含義,只不過時過境遷,開始時是老克臘追王,而現在是王追老克臘。
老克臘並不愛王,“他其實是有些把王琦瑤當好萊塢電影的女主角了,他倒不充當男主角,當的是忠誠的觀眾”。老克臘將王當作女主角,而自己卻只願是個觀眾,即一個看客,是對於女主角的看客。他雖然懷舊,但他畢竟是現代的,而王看起來是現在,骨子裏卻是舊的,因此,老克臘只能是看而且只願看,而不是參與。他所追求的是那層羅曼蒂克,而不是王琦瑤。然而王畢竟是那層羅曼蒂克的活的載體,因此老克臘錯以為自己追求的是王,當他意識到這層關係之後,他與王的情愛關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黯淡。在與王結合後,他覺得恐怖了,開始迴避王,最終要擺脱王的糾纏。當王向他暗示將來的時候,他“心裏感到不自由,就有意要把話扯開,説些別的”。王知道自己跟老克臘不會有結局,但她知道這是錯卻仍要將錯就錯下去,老克臘是她的最後的稻草。而王越是想留住他,他越是要擺脱她,他不再去王處,王特意為他開的派對也沒有他的影子。當王剝下尊嚴企圖用她生命最後的家底———李主任留給她的那盒黃金去挽留老克臘時,“他想今天他實在是不該再來,他真是不知道王的可憐,這四十年的羅曼蒂克是這麼一個可憐的結局。這算是個什麼命啊?最後他是用力掙脱了出來的”。
“老克臘對王琦瑤的戀愛的悲劇結束,意味着一個人可以緬懷過去,但不可能永遠生活在過去的的陰影裏。” [1] 

老克臘人物評價

與老克臘的情感是王一生情愛的終結,是她生命魅力的最後證明,也是她淒涼人生的最後一根稻草。然而這根稻草來得匆匆,去得匆匆,來時候她沒有準備好,便錯過了本來可以幸福的一段時光;去時侯她又死拉硬拽,結果弄得自己傷痕累累,卻也是萬事成空。王琦瑤與老克臘的畸形戀愛可能是故事的最後有意的安排,老克臘迷戀的是他想象的過去,他把它放在王琦瑤身上時,根本上不過是一種自戀。這一段故事也許不在於“畸形”本身,而在於雙方歸根結底的虛假性,兩人為克服這種虛假和令人不快樂的距離所做的幾乎瘋狂的努力,在於假戲真做、又真又假的諷刺意味。王琦瑤既是一個受害者,又是毀滅自己的共謀。 [1]  [2] 
參考資料
  • 1.    馮明濤.長恨相逢身已非——論《長恨歌》中的畸戀[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14(04):35-36+49.DOI:10.13985/j.cnki.34-1227/c.2011.04.009.
  • 2.    樸·娜塔莎(Pak Natalia). 論《長恨歌》對女性命運的探索[D].黑龍江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