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翠綠吸蜜鸚鵡

鎖定
翠綠吸蜜鸚鵡(學名:Neopsittacus pullicauda)羽色鮮豔,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
中文名
翠綠吸蜜鸚鵡
外文名
Emerald Lorikeet
別    名
豔綠吸蜜鸚鵡
桔腹吸蜜鸚鵡
翠綠鸚鵡
拉丁學名
Neopsittacus pullicaud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鸚形目
鸚鵡科
亞    科
吸蜜鸚鵡亞科
吸蜜鸚鵡族
Neopsittacus屬
翠綠吸蜜鸚鵡
亞    種
3亞種
分佈區域
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
命名者及年代
Hartert, 1896
保護狀況
IUCN無危

翠綠吸蜜鸚鵡外形特徵

翠綠吸蜜鸚鵡
翠綠吸蜜鸚鵡(5張)
翠綠吸蜜鸚鵡身長18釐米。體重28-40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頭頂和頸部的綠色帶有些許條紋;頸部帶有橄欖棕色,前額和鳥喙之間黑綠色;臉頰帶有黃綠色的條紋;喉嚨、胸部、腹部、翅膀內側覆羽、內側飛行羽的寬廣帶狀條紋為紅色;尾巴上方羽毛紅底綠色,內側深橄欖綠色;鳥喙橙色,虹膜紅色。幼鳥體色較深,胸部和腹部零星分佈些許綠色的羽毛。 [1] 

翠綠吸蜜鸚鵡棲息環境

翠綠吸蜜鸚鵡
翠綠吸蜜鸚鵡(5張)
翠綠吸蜜鸚鵡主要棲息于山區森林、森林邊緣、介於2300米到3660米之間連接部分開墾過的區域;偶爾會到約800米低緯度的地區活動。 [1] 

翠綠吸蜜鸚鵡生活習性

翠綠吸蜜鸚鵡
翠綠吸蜜鸚鵡(4張)
平時翠綠吸蜜鸚鵡大多成對或是以小羣體活動,偶爾會聚集高達30只的數量於花朵盛開的樹上覓食,有時候也會看到與同屬中的馬呈氏吸蜜鸚鵡(Musschenbroek's Lorikeet)一起集結於高地;生性活潑好動,在林間會用鳥喙輔助靈活的攀爬;它們飛行的速度很快,會伴隨刺耳的尖叫聲,因此相當顯而易見。 [1] 

翠綠吸蜜鸚鵡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新幾內亞東南部山區。

翠綠吸蜜鸚鵡繁殖方式

翠綠吸蜜鸚鵡主要以花朵、花蜜、花粉、漿果、軟性種子和較小的硬種子為食。它們在野外的繁殖季為10月;人工豢養的翠綠吸蜜鸚鵡一次會產下2枚卵,孵化期為25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46到48天。如果驚擾親鳥育雛,親鳥很可能會咬死幼鳥或是拔去幼鳥的毛。 [1] 

翠綠吸蜜鸚鵡亞種分化

翠綠吸蜜鸚鵡(3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英文名稱
1.
Neopsittacus pullicauda pullicauda
merald Lorikeet
2.
Neopsittacus pullicauda alpinus
Orange-breasted Emerald Lorikeet
3.
Neopsittacus pullicauda socialis
Huon Emerald Lorikeet
[3] 

翠綠吸蜜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