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羣眾與權力

鎖定
《羣眾與權力》是2003年1月1日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埃利亞斯·卡內提 [1] 
2020年《羣眾與權力》由理想國出品,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2]  本書探討了羣眾與羣體的動態關係,以及羣眾如何、為什麼服從統治者的權力。 [3] 
中文名
羣眾與權力
作    者
(德)埃利亞斯·卡內提
譯    者
馮文光,劉敏,張毅
出版時間
2020年6月1日
出版社
理想國 | 上海三聯書店 [4] 
頁    數
720 頁
ISBN
9787542670205 [5] 
類    別
哲學理論
定    價
89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9] 

羣眾與權力作者簡介

埃利亞斯·卡內蒂(Elias Canetti,1905—1994),英國籍德語作家,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大師之一,在文學和政治哲學領域均取得重要成就。卡內蒂1905年出生於保加利亞,1911年隨家人移居英國曼徹斯特,1913年因父親去世,隨母遷至維也納。1921年前往法蘭克福讀高中,1924年回到維也納學習化學,其間常去奧地利作家卡爾·克勞斯的課堂聽課,對他後來寫作有着重大影響。1938年納粹侵佔奧地利,卡內蒂遷居倫敦,並於1952年獲得英國國籍。 [6] 
卡內蒂終生將德語作為自己的文學語言,創作了多種體裁的作品,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有小説《迷惘》(1935),政論《羣眾與權力》(1960),戲劇《虛榮的喜劇》(1950)、《婚禮》(1964),自傳三部曲《獲救之舌》(1977)、《耳中火炬》(1980)、《眼睛遊戲》(1986),筆記《人的疆域》(1973)、《鐘錶的秘密心臟》(1987)、《蒼蠅的痛苦》(1992)等。1981年因其作品具有“廣闊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7] 

羣眾與權力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了羣眾與羣體的動態關係,以及羣眾如何、為什麼服從統治者的權力。20世紀的人類歷史充斥着集體迫害、羣體狂熱、世界大戰等毀滅性災難,促使卡內蒂思考羣眾與權力之間的關係。“指令”和“蟄刺”是卡內蒂解釋羣眾與權力關係的兩個核心概念,卡內蒂認為,權力的本質是“指令”對人的 傷害(即“蟄刺”)。追溯指令最原始的形式,是動物遇到死亡威脅時的逃亡,因此“每一道命令都隱含着殘忍可怕的死刑判決”。 [8] 
儘管是一部理論著作,但本書的寫作風格與學院派極為不同。卡內蒂採用的是簡潔且隱喻性的文學語言,內容廣涉人類學、精神病學、生物學、社會學、哲學等領域。如卡內蒂通過深入分析精神病患者席瑞柏的回憶錄,揭示統治者和偏執狂的共同點:偉大、慷慨、藐視他人、倖存感(即比別人活得更長)。 [9] 

羣眾與權力目錄

譯序
第一章 羣眾
第二章 羣體
第三章 羣體與宗教
第四章 羣眾與歷史
第五章 權力的內在結構
第六章 倖存者
第七章 權力的要素
第八章 命令
第九章 轉變
第十章 權力面面觀
第十一章 統治者與偏執狂
結語
註釋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羣眾與權力媒體評論

法國思想家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闡釋了大眾的非理性傾向。而後弗洛伊德在《烏合之眾》的理論基礎上,指出情緒的傳染性,進一步明確説明,大眾對權力有一種執著的渴望。一生致力於改造國民靈魂的魯迅先生是憎惡“看客”的,他創造了一個悲劇性的概念:“無物之陣”:你的生命受到威脅,你的精神感到窒息,但周圍的人都對你微笑,你無法知道誰是真正的敵人。卡夫卡《審判》的主人公為了尋找自己被拘捕的原因,為了對抗莫須有的“法官”,窮極一生,結果慘死。
從勒龐、弗洛伊德、卡夫卡到魯迅,歷史上對大眾心理的研究從來就不缺乏,但卡內提的《羣眾與權力》依然震撼人心。因為對普通讀者來説,勒龐和弗洛伊德太理論化,卡夫卡和魯迅太寓言化,卡內提則以一位文學家的身份探討理論問題,用自己卓越的敍事技巧闡述重大的思想問題。其行文的精彩,讓我們不能不想了解他的經歷。
卡內提,1905年生於保加利亞,祖父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猶太人。作為猶太人,卡內提一生行蹤不定,親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目睹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和歐洲多次左左右右的極端政治浪潮。1925年,維也納的示威羣眾憤怒地燒燬了不公正的司法大廈。卡內提目睹並親身經歷了這一羣眾運動,羣眾的強大威力深深震撼了他,他想深入探討羣眾和權力的本質。卡內提從其成名作《迷惘》開始探討羣眾的問題,並最終孕育了《羣眾與權力》這部“權威性的著作”。因為其“作品富有寬廣的藝術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他獲得了1981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不少讀者認為,《迷惘》其實預言了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羣眾與權力》則是個總結,着力探究法西斯主義的根源。
《羣眾與權力》從人的生物性開始思考,從人對接觸和陌生的恐懼開始分析。人畏懼接觸不熟悉的事物,在夜晚出乎意料的接觸而受到的驚嚇一般都會上升為一種恐懼的情緒。但同時,“人需要密集的羣眾”,“只有在羣眾中,人才能免於對這種接觸的畏懼心理”。
卡內提指出,羣眾有4大特性:一、羣眾要永遠增長;二、在羣眾內部,平等佔統治地位,為了一個偉大的目的或是一個共同的利益,其他的差別都被漠視。三、羣眾喜歡密集地聚在一起,“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四、羣眾需要導向,“羊羣走路靠頭羊”。
在掌握和利用羣眾的特性方面,宗教做得比較成功,宗教知道迎合羣眾喜歡聚集在一起、嚮往平等的心理,知道如何讓羣眾對信仰保持一如既往的熱情,知道什麼樣的倡議會引起羣眾的共鳴。但《羣眾與權力》發人深省的地方,不僅僅在於卡內提對羣眾、集團和宗教的分析,還在於它由此切入了對權力本質的探討。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卡內提看到了權力的滲透。從歷史上看,凡是權力的代表者都能很好地利用羣眾的特性。他認為,羣眾越多,權力的誘惑越大。不幸的是,權力往往靠奴役甚至屠殺來不斷成就和維持。盲眾的愚昧正合獨裁者的胃口,獨裁者想方設法加強獨裁,強化羣眾的非理性傾向。
從原始民族的資料裏,卡內提揭示了權力的荒謬品質———殺死別人而自己則儘可能地活下去;甚至不惜殺害自己人,以維持所謂的威望。他對權力結構的本質所下的定義是:“權力意味着讓別人為自己去死。”仔細想想我們的歷史與現實,難道他説得不精闢嗎?
時至今日,卡內提的思考方式和理論角度在我們史學界和社會學界都還是嶄新的,他像雨夜裏的一道閃電,我們因此瞥見了自己的力量,瞥見了大地的坎坷和滄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