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洲板塊

鎖定
勒皮瓊(Le Pichon) 1968年創名,它以大西洋中脊為東界,以東太平洋海嶺為西界。根據大陸漂移説,美洲板塊原與歐亞板塊及非洲板塊聯為一體,在侏羅紀中期(約1. 65億年前)非洲和南美洲開始裂開,形成裂谷。裂谷從南向北發展,在中白堊紀到始新世(約8-4千萬年)北美洲與歐亞板塊分離。於是新生的大西洋洋殼將美洲板塊向西推移到達位置。美洲板塊後來被劃分為南美板塊和北美板塊。 [1] 
中文名
美洲板塊
外文名
American plate
別    名
大陸地殼
簡    稱
北美板塊
領    域
地理

美洲板塊內容簡介

北美洲板塊既有大陸地殼,又有大洋地殼。在大陸地塊內部是一個範圍廣大的花崗岩核心,即克拉通。這個克拉通的大部分邊緣與叫做地體的地殼物質碎片相鄰,這些地體是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內通過構造運動陸續拼貼到克拉通之上的。據信,落基山脈以西的北美洲大部都由這樣的地體構成。

美洲板塊位置

北美洲板塊的東界是離散邊界,形成了中大西洋海嶺的北段,其北部與歐亞板塊相接,南部與非洲板塊相接。其南界西段與科科斯板塊相接,東段與加勒比板塊相接。其西界北段是會聚邊界,探險家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和戈爾達板塊越過這個邊界消減於其下;南段則是轉換邊界,通過這條邊界與太平洋板塊相接,這就是著名的聖安德烈斯斷層。北美洲板塊的北界是中大西洋海嶺的延伸,即中北冰洋海嶺。

美洲板塊周邊板塊

在北美洲板塊的西界,自侏羅紀以來,古法拉龍板塊的大部分已經消減於其下,而使北美洲板塊以聖安德烈斯斷層直接和太平洋板塊相接。探險家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戈爾達板塊、科科斯板塊以及科科斯板塊以南的納斯卡板塊都是法拉龍板塊的殘遺。
沿加利福尼亞灣的一段板塊邊界,瞭解得還不是很清楚,研究還在進行之中。加利福尼亞灣海底的主體是東太平洋海隆的北端末尾。海隆以西是太平洋板塊。海隆以東,大部分構造地圖標示的是北美洲板塊。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在東太平洋海隆向北蔓延的過程中,北美洲板塊的一個碎片斷裂了下來並向北移動,於是形成了加利福尼亞灣。這個斷裂下來的碎片,在地質學上被命名為薩利尼安地塊。但是,按照裂谷區擴張的標準模式,海隆以東和墨西哥本土海岸以西的洋殼應該是一個正開始與北美洲板塊會聚的新板塊,對於這一點還有疑問。
北美洲板塊 北美洲板塊
參考資料
  • 1.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編輯.地質大辭典(一)普通地質 構造地質分冊 下冊:地質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