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洲大蠊

鎖定
美洲大蠊是蜚蠊目蜚蠊科大蠊屬昆蟲, [7]  別名蟑螂、菜婆蟲、偷油婆。 [8]  成蟲體長29—35毫米,紅褐色。翅長於腹部末端;觸角很長,呈絲狀;有複眼,單眼2個;前胸背板中間有較大的蝶形褐色斑紋,斑紋的後緣有完整的黃色帶紋;足長,多刺,跗節5節;腹部10節,第6—7節背面有臭腺開口;雄蟲第9腹板有1對刺突;尾須1對。 [9] 
美洲大蠊呈世界性分佈,在中國分佈於天津、河北、遼寧、吉林、浙江、湖北、四川等地。 [10]  其對温度要求較嚴,善疾走與短距離飛行。喜食腐敗變質食物,也喜食糖,在熱帶地區能捕食其他小蟲甚至自相殘殺,吃掉同類卵鞘。 [11]  雌蟲成長1—2個星期便產卵,一生可產30—60個卵鞘,多至90個。卵鞘初期為白色,漸變褐至黑色,每鞘有卵14—16粒,卵期約45—90天。若蟲期長約1年多。無雄蟲時,雌蟲能產不受精卵鞘,其中部分孵化出雌若蟲。 [12] 
美洲大蠊能攜帶多種病原體傳播疾病,如癇疾、傷寒、霍亂、阿米巴病等。中國報告從其體中分離到癇疾桿菌、沙門氏菌、綠膿桿菌等40種,還攜帶多種病毒,如乙肝表面抗原、脊髓灰質炎病毒、腺病毒。 [13]  美洲大蠊具有健脾消疳,活血通絡,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肋痛、症痂、疳疾、心悸、氣喘、水腫。外用可消腫生肌,用於燒燙傷及各種創傷、潰瘍。 [14] 
中文名
美洲大蠊
拉丁學名
Periplaneta americana
別    名
紅蠊、船蠊、蟑螂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蜚蠊目
蜚蠊科
大蠊屬
美洲大蠊
亞    綱
有翅亞綱
亞    種
0 [5]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5] 
總    科
蜚蠊總科

美洲大蠊形態特徵

成蟲:美洲大蠊屬中大型昆蟲,體長25~45毫米,背腹扁平,呈長橢圓形,紅褐色或褐色,體色因蟲齡而有所變化。體表有油狀光澤。雌雄蟲體形相似,但雌蟲體稍寬。頭部小,隱於前胸背板下方,複眼較大,頭頂及兩複眼間為黑褐色,複眼間距雄蟲狹雌蟲寬;單眼位於觸角的內上方,白色點狀。觸角發達,呈鞭狀,其長度超過尾端。前胸背板近梯形,邊緣黃色,中央紅褐色,近前緣處有“T”形淡黃色斑,中部有赤褐色蝶形斑。中胸和後胸背板形狀幾乎相同。雙翅平時重疊於腹部背面。前翅革質,深褐色。後翅膜質,半透明,淺褐色。 [3] 
卵:卵受精後,外包分泌物,形成卵莢產出,卵莢是逐步排出的,剛露出的卵莢呈黃白色,然後逐步變深,至產出時呈棕紅色,硬而具有彈性。幾天之後變為深咖啡色。卵英剛產下時表面不具黏性,雌蟲用口器在卵莢表面舔上黏液,就易被黏着在周圍物件上,從而起到保護卵莢的作用。 [3] 
若蟲:剛孵出的1齡若蟲,呈乳白色,體細長柔軟,長5~6毫米,孵出30分鐘左右,蟲體變為灰白色,再經3~4小時後變為黑褐色,蟲體變得粗短扁平,長4~5毫米。 [3] 

美洲大蠊近種區別


美洲大蠊
體量
體長25~45毫米
成體2-3釐米
特徵
背腹扁平,呈長橢圓形,紅褐色或褐色,體色因蟲齡而有所變化。體表有油狀光澤。雌雄蟲體形相似,但雌蟲體稍寬
觸角很長,呈絲狀。若蟲身體棕色,成蟲身體烏黑色。雄性狹長翅,雌性短翅
圖片
日本大蠊 日本大蠊

美洲大蠊棲息環境

美洲大蠊主要棲息於下水道、暖氣溝、廁所、浴室及釀造廠、醬品廠等陰暗潮濕的環境,常見於醫院、飯館、居民廚房等場所。 [4] 

美洲大蠊生活習性

美洲大蠊生活史

生活史
生活史(2張)
昆蟲完成一個世代各蟲態所經歷時間的總記載稱為生活史或生活週期。美洲大蠊的生活週期(個體發育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胚胎髮育期,是在卵內完成的,卵的發育期約為43~56天;第二階段為胚後發育期,從孵化為幼蟲到成蟲性成熟為止,歷時半年左右,經十次左右蜕皮。從幼蟲變為成蟲要經歷外部形態、內部構造以及生活習性上的一系列變化。剛孵化出的個體稱為1齡幼蟲,以後每蜕皮一次即增長1齡,兩齡蟲態之間的歷期稱為齡期。美洲大蠊屬漸變態類昆蟲,幼蟲與成蟲的形態和生活習性都差不多,只是幼蟲的翅發育不完爭,生殖器官尚未成熟,每經歷一次脱皮後其生殖器官逐漸發育生長。漸變態昆蟲的幼蟲稱為若蟲。所以,美洲大蠊的生活史分為卵、若蟲、成蟲二個階段。若蟲發育為成蟲後不久即可交配,從交尾到卵莢產生約需1天左右。成蟲的壽命為1~2年。 [1] 

美洲大蠊食性食量

進食
進食(2張)
美洲大蠊是雜食性昆蟲,食普極廣,對食物選擇性不嚴格,但是有它們相對喜好的食物。美洲大蠊的食量大小與其生理活動的活躍情況成正比,一年中7、8、9月份的食量最大,這也是它們繁殖最為旺盛的季節。美洲大蠊均有耐飢餓不耐乾渴的習性,連續5天不給食物,它們仍能生存並四處活動,若連續5天不給水,只喂乾糧,它們多數死亡,或處於蟄伏狀態。美洲大蠊有一種非常重要的行為習性,即互相殘殺。即使在食物、飲水供應充足的條件下,仍頻有互噬的現象出現,包括食卵、噬皮蜕、噬幼齡若蟲和蜕皮若蟲等情況。食卵現象比較多見,飼養缸中常見被食卵莢的殘餘部分,尾部夾持卵莢的雌蟲被其他成蟲追咬的情形也時有發生。但未發現若蟲之間或成蟲之間互食現象,所以它們仍能羣聚在一起。 [1] 

美洲大蠊其他習性

  • 避光性:美洲大蠊喜好黑暗、隱蔽的環境,白天多隱匿在避光的縫隙、牆角等陰暗場所,夜間出來活動,在美洲大蠊生活的場所,夜晚突然開燈,就可看到它們四處逃逸。所以我們在飼養美洲大蠊時,在飼養缸中放置一些摺疊紙板、紙筒以便遮光並供其棲息。 [1] 
  • 聚集性:美洲大蠊喜好聚集,尤其是低齡若蟲常常羣聚在一起,這可能與分泌的信息素有關。棲息時往往棲息在生活空間的最下層。 [1] 
  • 生命力強:生命力極強,頭被割下來幾小時以後,仍保持對外界的高度靈敏性。 [3] 
  • 適應力強:成蟲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可以存活2~3個月,在斷絕水源的情況下也能存活1個月,可見美洲大蠊的適應力極強。 [3] 

美洲大蠊分佈範圍

美洲大蠊原產於南美洲,主要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該種廣泛分佈世界各地,為世界性衞生害蟲。在中國主要分佈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武漢、江西、北京、遼寧、黑龍江、陝西、河北、台灣,美洲大蠊是中國蜚蠊目中室內三大害蟲之一。 [3] 
美洲大蠊分佈圖 美洲大蠊分佈圖 [6]

美洲大蠊繁殖方式

美洲大蠊求偶交配

若蟲發育為成蟲後不久即可交配。求偶交配多在夜間20點後至凌晨3點前進行。求偶時,雄性表現不安,四處活動,常邊爬邊飛。遇上雌性,張開翅,有時在雌性周圍轉幾圈,然後倒爬,朝雌性腹部對接,動作迅速,交接上後,原地不動,交尾達11小時之久。交尾時,多數是雌翅後端搭在雄翅後端上方,少數是雄翅後端搭在雌翅後端上方,雄性觸角向上下左右不停地探動,雌性不作探動。受驚動時,大多是雄性拖着雌性逃逸。交尾結束後,雌雄蟲分開,各奔東西。 [1] 

美洲大蠊生殖產卵

交配
交配(1張)
美洲大蠊雌雄異體,卵生。雌雄交配後十天左右即可產卵,其繁殖力強,雌蟲一生可卵莢30~60個,平均產卵675個。美洲大蠊繁殖期很長,長沙地區人工飼養的美洲大蠊一年中有10個月可以產卵,自由生活者,除嚴冬外其餘時間都可採到懷有卵莢的雌蟲。繁殖最旺盛的季節為夏季,7、8、9月份產卵最多。當食物充足,氣候温暖潮濕時每週可產卵莢1~2個。當夏季高温且食物充足時,美洲大蠊會發生孤雌生殖,即雌蟲不經交配也能產出卵莢,其中部分卵莢還可孵出若蟲,但不能傳代。當食物缺乏時,美洲大蠊有相互殘殺和吃食卵莢的習慣。美洲大蠊的產卵習性不受晝夜節律影響,但受温度影響較大,而且當室温降到11℃以下時,幾乎不產卵,蟄伏不活動,出現麻木狀態,如低温持續時間較長,則出現凍死現象。 [1] 

美洲大蠊主要價值

蜚蠊藥材(美洲大蠊) 蜚蠊藥材(美洲大蠊)
蜚蠊作為中藥應用已有悠久歷史,《神農本草經》中將蜚蠊列為中品,“味鹹、寒,生川澤,治血瘀症堅、寒熱,破積聚,喉咽痹,內寒無子。”現代藥學專著均記載蜚蠊有“活血、散瘀、化積、消疳、解毒、利尿、消腫”等功效,可用來治療疔瘡、癰腫、蛇蟲咬傷。中國內外學者對蜚蠊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以美洲大蠊為原材料製備的藥物具有非常顯著的抗炎活性,炎症抑制率50~60%,達到甚至超過一些常用非甾體抗炎鎮痛藥效果;且是天然成分,安全性高,半致死劑量遠超出5000毫克/千克。美洲大蠊的藥效作用已成為研究的熱點並開發出了多種新藥物,如治療創傷、潰瘍的“康復新”。“心脈龍”注射液經研究發現對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缺血性心肌損傷和心律失常有預防作用,也可用來治療心血管病,已被列入國家中藥保護品種。 [1] 

美洲大蠊物種危害

美洲大蠊食性廣泛,喜食糖和澱粉、污染食物,傳播病菌和寄生蟲,是世界性衞生害蟲。美洲大蠊不僅給人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它體內還含有過敏原,人們經常觸及蟲體或吃了被其污染的食物甚至被其所咬都會引起過敏性反應,如皮炎、氣管炎等。科研人員發現它們體表或多或少帶有痢疾桿菌、沙門氏副傷寒甲乙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還有蛔蟲、鈎蟲、蟯蟲及蘭氏賈弟鞭毛蟲的卵等。據報道美洲大蠊的腸道中還常保存着活性霍亂弧狀細菌、結核病桿菌、麻瘋病桿菌等。它的排泄物和蜕落的表皮也會帶有過敏原,可以引發皮疹、哮喘等症狀。該蟲是人類許多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媒介,主要傳染腸道病。美洲大蠊分泌物和糞便還含有致癌物質,長期接觸蟲體及排泄物可能誘發肝癌。 [3]  [4] 

美洲大蠊防治方法

美洲大蠊環境防治

美洲大蠊喜歡陰暗、潮濕、温暖的環境,怕風吹,因此經常開窗通風,及時清理室內垃圾,保持室內整齊、清潔、乾燥,切斷所有水源,創造不利於大蠊生活的環境,可避免在室內到處爬行。室外大蠊經常在夜間尋覓食物、侵人室內,所以對於室內的地板、天花板、門窗、牆壁出現的縫隙和孔洞及時用水泥填補和堵塞,可有效地降低室內大的數目,在蟲卵期和董伏期大與其卵英常隱藏於牀底、抽展、書箱等地方,要經常擦洗傢俱、整理衣物書籍使其沒有生存繁殖的地方,對於移人室內及辦公場所的包裹、書報、食品等物品進行檢查,以免其乘虛而入。須注意的是在室內裝修時,一定要減少縫隙,少使用木質地板。環境防治主要取決於人的生活衞生習慣及環保意識。 [3] 

美洲大蠊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屬於一種簡單且傳統的防治方法,其中,最簡單就是在瓶或盒內裝入誘餌(瓶或盒的口應根據大蠊體形而定)並在口的內側塗一層聚四氟乙烯塑料防逃劑,放在大出沒的地方,定時收取。也可使用蠊誘捕器,它的構造類似牆縫,多處入口便於美洲大蠊進入,凹陷部分與外界相通,使內部誘餌氣味擴散,引美洲大蠊進入對其進行捕殺。另外,也可使用器械人工拍打,但該法有很大偶然性,容易使其逃脱,效果不明顯。隨着科技的發展出現了新的電子產品防治美洲大蠊,但滅殺效果並未得到證實。 [3] 

美洲大蠊化學防治

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使用化學手段來防治大。起初使用無機殺蟲劑,因作用效果慢很快被新的有機藥劑取代,先後出現有機氯、有機磷、氨基甲酸酯和菊酯類有機藥劑等。 [3] 
0.2%的氯菊酯對美洲大蠊直接噴灑,有100%的致死效果。噴灑溴氰菊酯24小時之內可使其死亡。單一使用某一殺蟲劑很容易使其體內產生抗藥性,為了延緩抗性,人們研究出複方殺蟲劑:氯氰菊酯+有機磷、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增效磷等對美洲大蠊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但無論使用任何化學藥劑,蟲體均容易產生抗性,甚至為交叉抗性,而且速度成倍增加,並且化學藥劑污染環境,危害人類健康。根據不同場所並選擇適當的劑型進行滅殺,在室內用可濕性粉劑或微膠囊劑處理美洲大蠊棲息場所的表面很有效,也可用除蟲菊素或氯菊酯的煙劑噴射室內,在室外防治時可用噴灑劑。 [3] 
毒餌、毒劑由於具有高效、高速、無環境污染、穩定性好的特點,防治效果明顯,在化學防治中引起廣泛重視。但由於也具有毒性,切記不要放在兒童和動物易接觸的地方。 [3] 

美洲大蠊生物防治

利用寄生蜂的防治,它是利用一種生物防治另一種生物的方法。蜚蠊嘴小蜂是寄生在美洲大蠊卵鞘內的一種卵寄生蜂,它的天然寄生率已經超過了50%,它可以有效地殺滅美洲大蠊的卵鞘,降低第2代種羣密度。培育寄生蜂是一種很有潛力的生物防治方法,但這種方法不適用於室內,只適用於其他美洲大蠊的活動區,因為人們不希望防治大蠊的同時向室內引入其他的昆蟲。 [3] 
性信息素是由某一性別個體分泌於體外,能被同種異性個體所接受並對異性個體產生一定的行為和生理反應的微量化學物質。中國以外已有人工合成美洲大蠊性信息素引誘劑。 [3] 

美洲大蠊相關報道

2022年4月14日,廈門海關在一個進境空集裝箱中截獲約2000只活體美洲大蠊,成為該關近年來在進境空箱中截獲病媒生物數量最多的一次。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