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學四講

鎖定
《美學四講》(修訂插圖本)全書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個問題:美學是什麼?美是什麼?美感是什麼?藝術是什麼?作者以簡潔有力,極為濃縮的文筆,旁徵博引,娓娓而談,引領讀者通過仔細閲讀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輝煌的美學宮殿。本次出版的修訂插圖本,是作者李澤厚先生在《美學三書》的基礎上,對全書文字作了最新訂正。全書插圖的選配側重現當代作品,以凸顯其指向二十一世紀的前瞻性特徵,與《美的歷程》《華夏美學》修訂插圖本共同構築了一片完整統一而豐富多彩的美學園地。
書    名
美學四講
作    者
李澤厚
出版社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1年
開    本
32 開
ISBN
9787805639352

美學四講版權信息

書 名: 美學四講
作 者:李澤厚
出版時間: 2001
ISBN: 9787805639352
開本: 32
定價: 36.00 元

美學四講內容簡介

作者從“自然的人化”的觀念出發,倡“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之説,立宏觀理論體系,結構嚴密,氣魄恢宏,不單迴應了現時流行的中外各美學流派,而且從哲學高度,以主體的實踐和積澱,統一社會與自然,探討美與人的本體存在、美感與心理情感的“數學方程式”、藝術產品與藝術作品、“後現代”等等問題,提出美與人類命運相關聯的前景。
美學四講圖書 美學四講圖書 [1]
全書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個問題:美學是什麼?美是什麼?美感是什麼?藝術是什麼?作者以簡潔有力、極為濃縮的文筆,旁徵博引,娓娓而談,幫助讀者通過仔細閲讀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輝煌的美學宮殿。
本次出版的修訂彩圖版,是作者李澤厚先生在《美學三書》的基礎上,對全書文字作了最新訂正。全書插圖的選配側重現當代作品,以凸顯其指向二十一世紀的前瞻性特徵,與《美的歷程》《華夏美學》修訂彩圖版共同構築了一片完整統一而又豐富多彩的美學園地。

美學四講作者簡介

李澤厚, [1]  著名哲學家,湖南長沙人,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九五四年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一九八八年當選國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一九九八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著有《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我的哲學提綱》、《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美學論集》、《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走我自己的路》、《世紀新夢》、《論語今讀》、《已卯五説》等書。
美學四講作者——李澤厚 美學四講作者——李澤厚 [1]
《美學四講》是李澤厚全面系統地論述自己美學思想的專著。作者從“自然的人化”的觀念出發,立足於“人類學本體論”(主體性實踐哲學),建立宏觀理論體系,結構嚴密,氣魄恢宏,不單迴應了現時流行的中外各美學流派,而且從哲學高度,以主體的實踐和積澱,統一社會與自然,探討美與人的本體存在、美感與心理情感的“數學方程式”等問題提出美學與人類命運相關聯的前景。全書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個問題:美學是什麼,美是什麼,美感是什麼,藝術是什麼。
其中第二講和第三講的闡述對我們從美學範圍認識和學習美和美感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平常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容易把美與美感兩個概念混淆起來,往往我們我們所認為的美都屬於美感範疇。但李澤厚對它們的性質、形式、特點等方面進行了單獨的論述。

美學四講關於美

中國傳統把一切能作為欣賞對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澤厚認為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價值的審美對象,那麼美總會有一定的感性形式,於是他認為美必須具有感性形式,從而訴諸人的感性。這就談到了審美對象問題。朱光潛説:“美是客觀方面某些事物、性質和形態適合主觀方面意識形態,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為一個完整形象的那種性質。”①李澤厚把它解釋為:人的主觀情感、意識與對象結合起來,達到主客觀在‘意識形態’即情感思想上的同意,才能產生美。例如椅子只有被人坐,才成為椅子。然而,對象還必須有客觀性質,也就審美性質問題。作者在此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同構説”解釋客觀剛面的條件、因素等是如何成為審美性質的。“一定的形式結構,因為同構感應,引發人們特定的知覺情感,從而具有審美素質。” ②但它與動物的同構反映不同,因為人打的同構反映是在長期生活實踐,在“自然的人化”過程中形成的。這裏又涉及了美的本質問題。以上三方面是美的三層含義。但是作者認為只有從美的根源,而不是從審美對象或審美性質來規定或探索美的本質,才是“美是什麼”作為哲學問題的真正提出。
李澤厚認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實踐。所謂“自然的人化”是物質化,是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美的本質(即自由的形式)是“人類和個體通過長期實踐所自己建立起來的客觀力量和活動。”③它屬於一種現代意義的新的客觀論,亦即主體性實踐哲學的美的客觀論。也可以説成“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但不是個人的本質力量,而是人類總體的社會歷史實踐創造了美。同時,李澤厚認為:“美是真與善的統一,也就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 ④合規律性是社會美的方面,而從客觀對象説,合目的性則是自然美的方面。他從社會美到自然美進一步説明了人類總體的社會歷史實踐創造了美。
社會美是美的本質的直接展示。它經歷了從動態過程到靜態成果,也就是“由於主體實踐力量強大並征服自然對象之後的成果。”如大橋、高樓等有氣勢,就是具有善的形式力量,它們也是為人服務的,這又成了真的內容,兩者是統一的。社會美具有歷史尺度,歷史的沉埋使社會美更深沉的力量。此外,它還與技術工藝、生活韻律有關。在當今的工藝社會里更需要“天人合一”,它既是自然的人化也是人的自然化。李澤厚從中又延伸出形式美及其一般規律或特徵,如對稱、節奏等是人來實踐力量所歷史地造成的抽離。他用沃林格對“抽象”的研究即使形式美的根源,即“‘抽象’表現的是對生命和現實世界的隔離、否定,是為了消滅具體時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對永恆的追求,是人與世界關係的緊張、收縮和內化。” ⑤所以物質實踐的抽離根源自然在緣故的人類勞動操作的生產實踐活動之中。
然而“現代科技工藝和工具理性的泛濫化所帶來的人性喪失……人做了由自己所發現、掌握、擴大的形式力量和理性結構的奴隸”,這種異化真是自然美要解決的課題。自然美的本質也來自客觀的社會生活、實踐而不是主觀情感意識。李澤厚又用了“自然的人化”解釋自然對象為何引起審美愉快。在這裏,是一種廣闊歷史視野上的“自然的人化”,具有歷史性。自然美也是人類歷史的產物。同時也是一種人的自然化,個體的感性與大自然是相互交往的。在這個交融過程中,更多的是規律性服從與目的性。
關於美感
李澤厚認為美感問題屬於心理科學範圍,是審美心理學所專門研究的課題。西方美學家認為美是美感所創造出來的,而這個過程有一箇中介,就是主觀的審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從審美心理研究。李澤厚比較傾向於用格式塔心理學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來研究。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事物形體結構和運動本身就包含着情感的表現,藝術作為表現,並不在於題材”⑥。因此,物質對象的形式結構與主題心理情感結構的對應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容的“無意識集體原型”論認為:“人的大腦在歷史中不斷進化,長遠的社會(主要是種族)經驗在人腦結構中留下生理的痕跡,形成了各種無意識的原型,它們不斷遺傳下來,成為生而具有的‘集體無意識’,它是超個人的”⑦。而藝術家則是把這種原型喚醒,使人不需個人經驗就會本能地獲得這些原型的深刻感受。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未完全地描述審美經驗。而李從哲學角度講述了審美心理即美感的某些特點。
審美心理會“建立新感性”。這也是從人類學本體論來説的。人具有人性心理,它是在原始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和巫術禮儀活動基礎上,通過世代的文化傳襲而不斷豐富、鞏固、變異、發展,並隨人際關係擴展而獲有越來越突出的人類普遍性和共同性。個體的作用、地位和獨創性會逐漸突出和重要,久而久之,會構成羣體心理的事實和革新,這就是人類自己歷史地建構起心理本體,即“新感性”。它屬於內在自然的人化,也正是李澤厚關於美感的總觀點。其中包括感官的人化和情慾的人化。感官的人化就是感官逐漸失去“非常狹窄的維持生理生存的功利性質”,而成為一種社會性的東西,即感性的社會性,這也是美感的特點,審美既是個體、感性、沒有社會功利的,但它又是社會、理性、具有慾望功利的。情慾的人化就是指“人們的情感雖然是感性的,個體的,有生物根源和審理基礎的,但其中積澱了理性的東西,有着豐富的社會歷史的內容”。“性慾成為愛情,自然的關係成為人的關係,自然感官成為審美的感官,人的情慾成為美的情感”。⑧因此,美感具有矛盾的二重性。
從審美過程和結構看,審美具有準備階段,就是從審美態度進入審美經驗。而審美注意是其中的過度,它把審美態度具體化並能發展其他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的深入結構。審美的實現階段,就是產生美感的階段,也就是康德所説的“審美判斷”階段。這是一個積極的心理活動過程,其中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種因素的交錯融合。它是一種主動的活動,是人心理功能因素自由活動的結果。這個過程中的審美感知很重要,它既有動物性生理快適的機制,同時又是多種心理功能相綜合協同運動的結果。它包含理解這個複雜綜合的過程。審美經驗的積累形成審美趣味,就到了成果階段,達到了審美愉快的目的。
從審美形態看,美感可以有優美、崇高美、悲劇美和戲劇美,但李澤厚主要是從美感產生的階段和層次來分析。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這裏耳目不只是認知而是享受,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它包含無意識的本能滿足,包括性本能、情慾、行為、心境、理念的被壓抑,通過審美獲得解放和宣泄,還有此範圍之外的心意的滿足和愉悦。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礎上達到某種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還是整個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爾認為與崇高有關,是一種崇高感,而在中國則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澤厚在《美學四講》中所講的美學是哲學美學,是美的哲學。美屬於哲學範疇,研究的是美的本質問題,而美感則屬於心理學範疇,研究的是審美心理的問題。但是它們都可以從哲學的高度,從人類學本體論出發,用“自然的人化”觀念來探討,於是,歸根到底關於美與美感到底是什麼的問題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來解釋。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與美感的出發點,又是美與美感的歸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