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國加州科學院

鎖定
加州科學院坐落在舊金山的金門公園內,成立於1853年,主要開展自然歷史研究。除了各個研究中心外,還包括對普通民眾開放的水族館、自然歷史博物館、植物園等,共12棟建築。2005年,除僅留一面外牆外,這12棟大樓被統統推倒,以整合成一座環保型綜合性大樓。大樓的設計者是意大利設計師倫佐·皮亞諾,加州科學院有三個層次的功能:展覽、科普教育和科學研究。新大樓的理念是將這三者有機結合起來。 [1] 
中文名
美國加州科學院
外文名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成立時間
1853年
成立目的
開展自然歷史研究

美國加州科學院歷史沿革

加州科學院坐落在舊金山的金門公園內,成立於1853年,主要開展自然歷史研究。2005年,除僅留一面外牆外,這12棟大樓被統統推倒,以整合成一座環保型綜合性大樓。 [1] 

美國加州科學院建築佈局

加州科學院
加州科學院(4張)
大樓外側通體使用了玻璃牆和玻璃窗。加州科學院公關部的安德魯告訴記者,這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藉助自然光。這樣大樓建成後90%的區域都將被自然光照射,另外10%的區域照明將使用太陽能。走進大樓一層,正面是一塊沼澤池,池塘邊樹木繁茂,池中將養殖路易斯安那州的鱷魚。沼澤地和地下相通,觀眾在地下的水族館遊覽時,透過玻璃牆能夠看到沼澤地水下的景觀。沼澤地兩旁各有一座穹形建築。左首的穹形建築是天文館。右首是熱帶雨林,工人們正在緊張地鋪設地板和移入植物。熱帶雨林被直徑約28米的玻璃罩起來,以保證約30攝氏度的恆温,屋頂是可移動的,以方便陽光射入。
進入“雨林”首先要經過一條長廊。長廊旁有一座珊瑚礁池,這些珊瑚從菲律賓沿海取來,因為那裏面臨的生態威脅最嚴重。珊瑚礁池和地下水族館用的海水從4公里外的太平洋深海抽取,加熱後流經大樓一層地板,在冬天能提高30%的取暖效率。長廊的地面鑲嵌有不少圓形玻璃地板,低頭可見水族館內遊弋的魚類。熱帶雨林內的樹木高大,根據棲息的動物不同分成四層。地下一層和水族館連通,全部被水淹沒,將移入亞馬孫流域的動物。觀眾可通過一條玻璃走廊,走到亞馬孫“河底”探秘。二層在地上,將移入加里曼丹島的動物。三層的動物來自馬達加斯加。四層的動物則來自哥斯達黎加。熱帶雨林內將總共放入1600只動物,包括600只鳥類和100只兩棲爬行動物
從熱帶雨林的頂層可以走到科學院大樓的屋頂,這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屋頂面積2.5公頃,模仿山勢起伏,共有7個隆起的山丘。這種起伏的姿態實際上是經過測算的,根據冷空氣下沉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可形成大樓內空氣的自然流通,並起到絕緣作用,減少了對空調的依賴。屋頂種植了170萬株當地植物,它們每年可吸取757萬升的雨水,省卻人工灌溉之勞,多餘的雨水還可用來沖洗廁所。倫佐·皮亞諾在談到這一創意時説,“綠色屋頂”相當於把一座公園的一部分抬高,然後在下面蓋一棟樓。安德魯指出綠色屋頂還是一個生態區,科學家期待這塊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綠色屋頂能吸引大批本地的蝴蝶、蜂鳥或其它鳥類和昆蟲前來棲息。
大樓儘量使用環保和可回收材料。原先12棟樓房被推倒後的建築材料有90%得到了回收利用,其中包括9000噸混凝土和1.2萬噸鋼筋。混凝土中還加入了15%的粉塵和35%的礦渣。廢舊牛仔服被切成條狀,用做隔音牆的內嵌材料。加州科學院的各種研究工作也在大樓內進行。觀眾可以通過玻璃牆看到科學家們工作、研究的情景。正在開展的一個項目是對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生態的研究。科學院將定期組織科普活動,請科學家和觀眾互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