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羌文化

鎖定
狹義為中國古代西部民族名稱,廣義為中國古代西部遊牧民族泛稱。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2萬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稱“爾瑪”。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秦漢以來,古代羌人中的冉、(馬+龍)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帶。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因為沒有本民族文字,其文化都為代代口口相傳。
中文名
羌文化
地    域
西部
狹    義
羌族文化
廣    義
西部文化
年    代
始於公元前3000年
詞語由來
西羌
羌文化 羌文化
羌族是中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之一。古代羌族主要活動在西北地區,故稱西羌。
商初
羌人已向商朝稱臣納貢,商末羌人曾參加周武王伐紂的戰爭。
漢初
漢初羌人服屬於匈奴,一部分請求內遷,漢景帝劉啓允許研種留何率族人遷於隴西郡的狄道(今甘肅臨洮)、安故(今甘肅臨洮南)、臨洮(今甘肅岷縣)、氏道(今甘肅西和西北)、羌道(今甘肅岷縣南)。漢武帝劉徹為了反擊匈奴,開闢河西四郡,隔斷了羌與匈奴的聯繫,並派軍隊進入湟中,在今甘肅永登築令居塞;後又在湟水流域置縣,始設護羌校尉,總轄羌中事務。
三國
河西諸羌和武都、陰平的羌部分別降屬魏、蜀。魏、蜀相互攻伐,都徵召羌軍參加作戰,許多羌人遷入了隴、蜀、秦、雍之地。即主要分佈於中國西部(現甘肅、青海、四川一帶)。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人部落(漢時稱冉、駹),自漢以來多歸屬中原王朝管轄。
羌笛
羌笛兩管數孔(以前五孔,現在多為六孔,)用當地高山上生長的油竹製成,竹節長、管身較細,雙管並排用線纏繞連結在一起。終身全長13 ~19 釐米,管口直徑2 釐米左右,笛管上端裝有4 釐米長的竹製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並在上端約3 釐米處,用刀切開一薄片作為簧片。
羌笛為豎着吹奏,兩管發出同樣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並帶有悲涼之感,"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其表現力的最佳寫照,故最適於獨奏,也可為歌舞伴奏。
音色清脆明亮,略有悲涼之感。羌笛的聲音常給人以虛幻迷離、動人心魄的感覺,羌族人民常用它來抒發自己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種種情感。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詞》、《思想曲》、《莎郎曲》等。
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