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羊羣

(朱自清現代詩)

鎖定
《羊羣》是朱自清創作的現代詩,反映了新青年朱自清當時思想的又一個側面。他並不只是朦朧地憧憬着光明,也未能長久地浸沉在真、善、美的藝術宮殿,當他面對人生,又表現出對被壓迫,被殘害的弱小者的同情,對殘害弱小者的惡勢力的義憤,描繪了一幅弱肉強食的殘酷的畫圖。。
作品名稱
羊羣
外文名
a crowd of sheep
作    者
朱自清
創作年代
現代
文學體裁
現代詩
創作時間
1919年12月

羊羣作品原文

如銀的月光裏,
一張碧油油的氈上,
羊羣靜靜地睡了。
他們雪也似的毛和月掩映着,
啊!美麗和聰明!
狼們悄悄從山上下來,
羊兒夢中驚醒:
瑟瑟地渾身亂顫;
腿軟了,
不能立起,只得跪着了;
眼裏含着滿眶亮晶晶的淚;
口中不住地咩咩哀鳴。
如死的沉寂給叫破了;
月已暗澹,
像是被咩咩聲嚇着似的!
狼們終於張開雪盆般的口,
露列着巉巉的牙齒,像多少把鋼刀。
不幸的羊兒宛轉鋼刀下!
羊兒宛轉,
狼們享樂,
他們喉嚨裏時時透出來
可怕的勝利的笑聲!
他們呼嘯着去了。
碧油油的氈上
新添了斑斑的鮮紅血跡。
羊們縱橫躺着,
一樣地痙攣般掙扎着,
有幾個長眠了!
他們如雪的毛上,
都塗滿泥和血;
啊!怎樣地可怕!
這時月又羞又怒又怯,
掩着面躲入一片黑雲裏去了!

羊羣作品鑑賞

創作《羊羣》的時間距創作《光明》和《歌聲》不到一個月時間。反映了新青年朱自清當時思想的又一個側面。他並不只是朦朧地憧憬着光明,也未能長久地浸沉在真、善、美的藝術宮殿,當他面對人生,又表現出對被壓迫,被殘害的弱小者的同情,對殘害弱小者的惡勢力的義憤,描繪了一幅弱肉強食的殘酷的畫圖。
全詩五節。第一節寫如銀的月光裏,美麗和聰明的羊羣在碧油油的草原上靜靜安眠,一切是那樣和平而美好。第二節寫狼們悄悄襲來,驚醒的羊羣可憐地顫慄、哭泣、哀鳴,月色黯澹,死一般的沉寂。第三節寫狼們猙獰地張開血盆大口,以鋼刃般的牙齒殘忍地咬噬羊羣,羊羣宛轉,狼們發出勝利的獰笑。第四節寫狼們飽餐後呼嘯而去,詩人描寫羊羣被殘殺後的悽慘恐怖景象。第五節寫月,她又羞又怒又怯,掩面躲入黑雲裏去。詩的結構按事件本身的發展過程,作者隨意賦形,作形象的描述,並灌注自己的感情,感情傾向十分明顯。
羊羣和狼們的形象,其象徵性是很淺顯的,可以一望而知。羊羣是在富饒美麗的草原過着幸福生活的,當狼們襲來時,它們恐懼,瑟瑟顫抖,咩咩哀鳴,毫無抵抗能力,宛轉與鋼刀之下。這是作者對愛好和平的弱小的民眾的藝術概括。狼是兇惡而殘暴的,血盆大口,鋼刀似的利齒,殘忍地享受弱小者的血宴,發出勝利的獰笑呼嘯而去,一目瞭然可以看出是指各種盜賊式的食人者。
值得研究的是詩篇中的“月”。這是一個不涵義不確定的形象。詩的前面所寫的似乎是自然的月,如銀的光輝鋪瀉在草原上,掩映着雪白的羊羣,作者以此來襯映草原的和平寧靜和羊羣的美麗。第二節寫羊羣被殘殺前的哀鳴嚇得月色暗澹,這也可理解為突出悽場面的烘托手法。在最後一節,作者卻把月完全擬人化:慘劇過後,“這時月又羞又怒又怯,掩着面躲入一片黑雲裏去了!”“羞、怒、怯”是感情活動。“掩面”和“躲”是行為。“怒”是對惡狼暴行的義憤;“怯”是軟弱的表現,為那暴行而心悸;“羞”,是羞愧於自己的軟弱,無力來保護善良的羊羣吧?“掩面”是不忍睹那殘酷的場面,“躲”,就是逃避了。這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景物描寫,而表現了社會的心態。
這首詩也仍然打着那個時代大多數知識青年世界觀的印記,在他筆下,民眾是可愛又可憐的弱小者,面對殘暴的敵人,他們只有宛轉呻吟於屠刀之下,毫無抵抗能力,連同整個社會,也只能讓惡狼們橫行無忌。作者只能對被殘殺的弱小者傾注同情。這場慘劇的本質是什麼?怎麼才能根絕?這些都還不清楚。在詩裏突出的是善良與邪惡、弱小與強暴的鮮明對照,而看不到激烈的階級鬥爭。我們讀“五四”時代其他作家面向人生的作品,像魯迅對吃人社會的現實主義的深刻解剖,那種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抗議和鼓舞人前行的吶喊,是二十一歲的朱自清遠未達到的;像郭沫若激昂的戰鬥豪情和沖決一切羅網的獻身精神,那種革命浪漫主義的激情,也是二十一歲的朱自清所不具備的。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它才是朱自清式的,代表了那一代具有正義感和同情心,但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還很浮泛的知識青年。畢竟這種正義感和同情心是可貴的,他還在隨着時代的潮流而進步,沒有長久地沉浸於超出現實的真善美的藝術殿堂裏,而直面殘酷的人生,這使他不久便成為提倡“為人生的藝術”的文學研究會的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