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豔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研究員)

鎖定
羅豔,女,博士學歷。現任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研究生、碩士生導師
中文名
羅豔
性    別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研究員羅豔
籍貫:雲南省普洱市
現任職稱(職務):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研究生,碩士生導師
教育背景:
2006/09 - 2010/0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博士
2001/09 - 2004/06,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碩士
工作經歷:
2015/12-2016/12,美國威斯康涅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者。
2015/08- 2015/10,台灣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學術交流與訪問。
2012/04 - 2012/07,台灣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學術交流與訪問。
2009/04 - 2009/10,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實驗室學術交流與訪問。
2010/10 - 至今,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地震學研究室,副研究員。
2004/08 - 2010/10,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地震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課題):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15IES030102,川滇菱形塊體南部區域構造應力及地殼各向異性,2015/12-2018/12,項目負責人。
曾負責完成的科研項目(課題):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41461164003,雲南及鄰區中強地震破裂方向性與發震斷層關係研究,2015/01-2017/12,子項目負責人。
2、中國地震局地震行業基金項目,201308013,地震震源深度定位方法及應用研究—以東部典型地區為例”,2013/01-2015/12,子課題負責人。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41104032,中小地震序列震源參數研究-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為例,2012/01-2014/12,項目負責人。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40821160549,汶川地震餘震高精度水平及深度確定,2009/01-2011/12,子項目負責人。
主要代表性論著:
第一作者發表的主要文章如下:
[1] Luo Yan, Ming-Che Hsieh, and Li Zhao. (2018). Source Rupture Process of the 2014 Ms 6.5 Ludian, Yunnan, China, Earthquake in 3D Structure: The Strain Green's Tensor Database Approach, Bull. Seismol. Soc. Am., 108(6), 3270-3277.
[2] Luo Yan, Li Zhao, Xiangfang Zeng, et al. (2015).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8(7), 1148-1158./羅豔,趙裏,曾祥方,高原.(2015).蘆山地震序列震源機制及其構造應力場空間變化.中國科學:地球科學.45(4):538–550.
[3] Luo Yan, Sidao Ni, Xiangfang Zeng, Jun Xie, Yong Chen and Feng Long. (2011). The Suining-Tongnan (China) earthquake of 31 January 2010: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occurring in sedimentary cover, Chinese Sci. Bull., 56(6), 521-525./羅豔,倪四道,曾祥方,謝軍,陳顒. (2011).一個發生在沉積蓋層裏的破壞性地震: 2010 年1 月31 日四川遂寧-重慶潼南地震.科學通報. 56(2):147-152.
[4] Luo Yan, Ying Tan, Shengji Wei, Don Helmberger, Zhongwen Zhan, Sidao Ni, Egill Hauksson, and Yong Chen. (2010). Source Mechanism and Rupture Directivity of the 18 May 2009 MW 4.6 Inglewood, California, Earthquake, Bull. Seismol. Soc. Am., 100(6), 3269-3277.
[5] Luo Yan, Sidao Ni, Xiangfang Zeng. (2010). A shallow aftershock sequence in the north-eastern end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ftershock zon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3(11), 1655-1664./羅豔,倪四道,曾祥方,鄭勇,陳棋福,陳顒. (2010).汶川地震餘震區東北端一個餘震序列的地震學研究.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 40(6):677~687.
[6] 羅豔,曾祥方,倪四道.(2013). 震源深度測定方法研究進展.地球物理學進展,28(5):2309—2321,doi:10.6038/pg2O13O513.
[7] 羅豔,倪四道,龍鋒. (2012).汶川地震餘震序列中2個疑似深於30km餘震的波形研究.中國地震.28(3):266–276.
[8] LUO Yan, ZHAO Li, TIAN Jianhui. (2019). Focal Depths of the 2008 Panzhihua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Stress Field in the Source Region/羅豔,趙裏,田建慧.(2019).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深度及震源區應力特徵.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待刊.
科研成果獎勵:
2018年10月,”蘆山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解及其構造應力場空間變化”獲中國科協第三屆優秀論文,排名第一。 [1] 
參考資料
  • 1.    羅豔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9-07-29[引用日期2019-10-22]
  • 2.    羅豔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引用日期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