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渡村

(中國湖南耒陽市仁義鎮羅渡村)

鎖定
從耒陽市西南的仁義鎮溯舂陵河而上15公里,歐陽海水電站下游8公里,東岸有鳳凰山,因山勢呈鳳凰展翅之狀而得名。羅渡村就坐落在這山水之間。村前,對河即為常寧市白沙鎮。羅渡村歷史悠久,從開山始祖謝致遠自宋季落户至此,已有700多年曆史。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羅渡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 
中文名
羅渡村
村落組成
小衝灣、廠上、廠下、土亭子等。
漢語拼音
luó dù cūn
車    站
羅渡汽車站
渡    口
羅渡碼頭
公    路
南羅公路

羅渡村建制沿革

羅渡村又名小衝灣,始建於宋代晚期。700多年前謝氏家族自定居此地生根立業以來,經元明清三代及民國多個歷史時期的建設,建築樣式也隨着時代的變化而改變,既有明代遺風的穿鬥式建築、也有清代遺風的小鎖頭院落建築、更有檐口出彩出龕的民國建築,文物遺存豐富多彩。

羅渡村地理環境

現存民居不僅氣勢非凡,佈局錯落有致,而且建築精美、內涵豐富,院落中以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手法設計敞廳。宅外風火磚牆呈三字型,脊角起翹,線型優美簡潔,墀頭泥塑圓雕和浮雕不計其數,宅內各進既獨自成院,又能通過廊道與其餘各進相通,院落之間以風雨過道相連,建築設計科學,規模宏大,工藝精湛。各類雕塑彩繪,雍容典雅;人物花草,惟妙惟肖;珍禽異獸,絢麗多彩。
古村頗具規模,建築以青磚黛瓦木樑結構為主,屬於典型的江南古建築風格,規劃整齊,密而不亂;民居排水設施以地下涵溝與地面水渠為主,户户相連相通;民居內天井設計合理,獨具匠心,寓意深刻,既利於採光通風,同時又體現了“四水歸堂”和“肥水不外流”之風俗;民居外部結構以高大的封火牆為主,體現村民安全意識,封火牆上多繪有兩方連續彩畫,意藴高雅,至今仍絢麗清晰,經數百年風吹日曬而不褪色。

羅渡村人口民族

小衝灣周圍雜居着各姓氏族,人口數量均不多,時值金兵侵犯宋朝,中原漢族各姓氏為了逃避戰火紛紛南遷至江西、湖南等地安家落户。謝氏族人,南遷此地定居後,逐漸發展為此地望族。

羅渡村風景名勝

羅渡村古亭

羅渡村共有兩座古亭,一個茶舍。兩座古亭位於鳳凰山南面坡上,鳳凰亭位於鳳凰山半山腰處,前亭後舍,前邊供路人休息,後邊供路人住宿。湘粵古道從亭內通過。茶舍正面山牆上嵌一塊記事碑和五塊功德碑,舍內明間山牆上嵌一塊功德碑。
位於鳳凰山南側數百米山坡之上的周公亭,現尚存部分石柱屹立,石柱上的亭名清晰可見。亭始建於清道光咸豐間,其路上通郴桂,往來行人如織。先時周公①與其父大位公及兄弟幾人世居於此,名為鳳嶺(可能在此經營林木或油茶,無考),後返小衝,置田莊。父子兄弟勤儉持家數十年,家業漸漸豐裕。周公,尤愛先儒治家格言,並身體立行之,早有謀劃在此地建一亭,以便行人歇息避雨乘涼,天不假年,未果而終。已故之後,葬大位公墓之側,鳳嶺之下。其子兄弟三人共力建亭,長子承著公②攝理,次子承恭公助之③,三子承茢公④題名,取周公之字,名為“周公亭”。起初,是前亭後舍,後來秋波先生⑤倡導謝氏族人在亭之右側建茶室,四季供應,行人稱便。位於亭之西南坡百餘米,有泉眼一口,為周公亭水源,今已廢棄。
注:①周公:名謝啓新,字仁周,號景暉,生清乾隆辛未十六年(1751年),歿道光乙酉五年(1825年)。尤愛先儒治家格言,悉身體而力行之。
②承著,字邦顯,號明甫,生清乾隆丁未五十二年(1787年),歿同治丁卯六年(1867年)。
③承恭,字邦禮,號敬甫,生清乾隆庚戌五十五年(1790年),歿咸豐辛亥元年(1851年)。
④承茢(列),名斌,字憲章,號兼山,由優增生道光甲辰(1844年)恩科,本省(湖南省)鄉試副魁,咸豐五年(1855年),軍功五品保舉直地分洲。生清乾隆癸丑五十八年(1793年),歿咸豐辛酉十一年(1861年)。1824年,赴長沙嶽麓書院遊學二十餘年,拜湖湘文化代表人物歐陽厚均為師,1844年中舉,名振湘南

羅渡村古井

古村內共有3口古井。一口為單眼古井,井口及井沿已水泥硬化,井的四周用青石壘築,井壁仍保持原樣,用青石砌築,位於村南青石板路旁。另兩口井為長方形古井,一口只有一個水池,位於村北進村公路旁。另一口有三個水池,一個出水池,供飲用水,一個蓄水池,一個排水池。

羅渡村古碼頭

羅渡有渡口1處,古碼頭共有3處,都位於舂陵水東岸,目前羅渡口有輪船開往衡陽。碼頭只有羅渡碼頭和新碼頭保存較好,並繼續在使用,舊碼頭只保留部分遺蹟。碼頭由青石石板鋪築,直至水邊,對河為常寧白沙碼頭。據當地老人回憶,古時水運發達,永州郴州及廣東坪石等地的不少貨物貿易都齊聚於此轉運、交易,大宗產品為木材、魚苗、米穀、豆類、布匹等。上世紀80年代以後逐漸衰退,水運盛景不再,現仍有客運至衡陽和輪渡去常寧。

羅渡村古河街

明清時期,耒陽運輸主要耒水、舂陵水船運,耒水、舂陵水同為湘江支流,而湘江上連兩廣,下通洞庭湖可入長江,羅渡站是舂陵水上最大的一處碼頭,從明清以來就是常寧、耒陽、桂陽、永興貨物集散地。明清羅渡站古河街兩旁的古時建築,包羅萬象,有票號、錢莊、當鋪、藥鋪、肉鋪、煙店、雜貨鋪、綢緞莊等等,幾乎包容了當時商業的所有行當。時有碼頭達十餘處,運送貨物船隻達百餘艘。可見當時羅渡站商業之發達,市井之繁華。糧食和日用百貨,就靠船從城市運來,同時又將山區的土特產運過去。水運一年四季非常繁忙,在河岸邊,總能看到逆水上行的白色風帆和拉縴的縴夫,聽到他們的拉縴號子,河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一派商賈雲集的繁榮壯麗景觀。

羅渡村郴永古道

宋時,羅渡設巡檢司,因而也就有官馬大道,而羅渡也是重要的港口,需要轉運的貨物也要經過古道運行,現遺存古路長約3公里,古道最寬1.5米,最窄0.6米,全為青石板鋪築。郴永古道同時也是一條見證鹽茶貿易的通商古道。衡陽挑南鹽的歷史可追溯到元末。時陳友諒佔據武昌,湖南隸屬於元朝,當時衡陽尚未開採礦井鹽,百姓生活中的食鹽必須從廣東販運過來。除了官鹽以外,各地都有一些鹽販子組織專門人馬,冒險到廣東、福建一帶長途販運海鹽來內地高價出售。這就是人們常説的“挑南鹽”或“南鹽幫子”。
羅渡村傳統民居是體現耒陽千年古縣厚重歷史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村落最鮮活的實物資源,它就如一塊美玉鑲嵌在湘南大地,熠熠生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