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東舒祠

鎖定
羅東舒祠,全稱貞靖羅東舒先生祠,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原屬歙縣呈坎鎮呈坎村內,系明代中後期磚木結構建築,佔地面積達3300平方米,羅東舒祠是羅氏族人為供奉其先祖羅東舒先生而建造。是黃山羅氏其中一支的祠堂,屬於宗族祠堂的一類。祠堂規模宏大,營造精細,其建築融“古、雅、美、偉”於一體,是徽州古建築的典範之作,被譽為“江南第一名祠”。
1996年11月,國務院將其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羅東舒祠
地理位置
安徽省黃山市
佔地面積
3300 m²
批 號
國發〔1996〕47號
時 代
編 號
143-65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級別批次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東舒祠歷史沿革

羅東舒祠 羅東舒祠
羅東舒祠創建於明代嘉靖初年,嘉靖十九年(1542年),後寢大殿快要完工時,工程被迫停工。
萬曆壬子年(1617年)開始重建,並在後寢之上加蓋了一層樓閣。擴建時後寢大殿增加寶綸閣,其木構架全部直接安裝在寢殿檁條之上。
20世紀60年代,文物部門在對羅東舒祠作鑑定時,看到後寢大殿到處都是五彩繽紛的彩繪和精美的木雕,極具文物價值,就把後寢大殿單獨上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工作人員在登記時,認為寶綸閣的名稱指的是包括大殿和樓閣上下兩層的整個建築,於是省保名單的目錄上就陰差陽錯地出現了寶綸閣。直到1996年,國務院在公佈第四批國保單位時更名羅東舒祠。 [2] 
1981年9月,安微省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國務院將其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東舒祠建築特點

羅東舒祠 羅東舒祠
羅東舒祠坐西朝東,包括照壁、欞星門、前天井、左右兩座碑亭、儀門、兩廡、拜台、廳堂、後天井、後寢以及南側的女祠和北側的廚房、雜院等部分組成,共四進四院,依軸線對稱分佈,佔地面積達3300平方米。
照壁在祠堂的最前面,是一面呈彎弓弧形的磚牆,它的後面是欞星門。欞星門由6柱5間的石牌樓組成,每根石柱的頂部都雕有怪獸“朝天吼”。欞星門與南北兩面留有洞門(這兩扇洞門是村民們進出村莊的必經之路)的圍牆構成了“東舒祠”的第一進院落。
欞星門的後面是由7個開間構成的儀門,正門左右次間各置邊門,兩旁有抱鼓石一對。正門上方高懸“貞靖羅東舒先生祠”的匾額。梢間和盡間為統間,名曰“廳事”,“以備聚餐待餕之所”。儀門也是族人進出東舒祠的第二道門,它與欞星門之間就構成了“東舒祠”的第二道院落。
儀門後面是一個由兩廡和享堂合圍而成的面積達4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這就是“東舒祠”第三進院落。庭院中有寬闊的甬道、花圃,兩邊是南北兩廡。一面披水流入庭院,這就是徽州人“肥水不外流”,聚財思想的具體表現。庭院靠享堂一方是花崗岩石板鋪砌的拜台,是祭拜祖先時擺放豬羊和香燭等供品的。
拜台的後面就是享堂了,享堂正面有22扇高大的木格子門,樑架重疊,接縫緊密。正中照壁上方,垂掛有明代書法大師董其昌手書的“彝倫攸敍”巨型匾額。享堂寬敞宏大,可容納千人。羅氏族人不僅在這裏祭先拜祖、商討議事、舉行慶典、執行族規,還定時展示祭祀器具、祖先容像、族譜、聖旨、官誥、御賜珍品以及接待地方官員,宴請嘉賓貴客等。
羅東舒祠 羅東舒祠
緊靠享堂南山牆,建有“女祠”,名曰“則內”,也就是內側之意,是用來安放羅氏家族女性祖先牌位的地方。它坐東朝西,沒有正門,面積不及男祠的十分之一,高度也只有主體建築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羅氏家族在對女性尊重的同時,也表現出了男尊女卑的倫理思想。
享堂的後面是“東舒祠”的第四進院落。它是由享堂、後寢大殿、南北圍牆合圍而成的。這裏天井狹窄而高深,與第三進院落的寬敞明亮形成了強烈反差,給人一種凝重森嚴的感覺。後寢大殿是安放男性祖宗牌位的地方,也是整座“東舒祠”最神聖、最精美的地方。殿前有三排寬闊的青石台階甬道通向大殿,沿廊有10根巨型石柱,殿內有木柱46根,前沿的26塊黑色大理石欄板淺浮雕有姿態各異的避邪等鳥獸圖案,雕工細膩,圓雕的獅子神態生動,活靈活現。寢殿中的斗拱、雀替、梁頭、叉手等木質構件,或為雲浪花朵;或狀如花瓶;或形同花叢,圖案精美,典雅秀麗。尤其是透雕的“鰲魚吐水”雀替更是玲瓏剔透,精彩絕倫。樑架上佈滿了極具個性的民間包袱式彩繪圖案,色彩明快迷人,構圖大方典雅。寶綸閣雄踞在後寢大殿之上。 [3] 

羅東舒祠文物遺存

貞靖羅東舒先生詞
貞靖羅東舒先生詞 貞靖羅東舒先生詞
祠堂中門上方懸掛《貞靖羅東舒先生詞》牌匾,字為國家文物專家組組長羅哲文所寫,原始牌匾是明代兵部尚書郭子章題,文革期間被毀。中門兩邊有抱鼓石聳立,民間稱之為“户對”,“門當”是上面託匾的四根短園柱。不過這個有講究,你家官做得再高再大,你家户對都不能超過門的二分之一;門當的數量更是有講究,三品官以下建兩個,三品官以上建四個,皇親國戚家建六個,當時羅家當官當到正二品就是右監督御史,才建四個門當。
古樹
祠堂中門中間是長16米,寬4.77米的甬道,甬道為是行大禮的通道,非尊長不能亂行,平時一律由兩廂廊出入。甬道兩側為丹墀,各130平方米。原有8棵古樹,現僅存400年的銀桂,枝繁葉茂,宛如一天然大盆景,每年金秋花開,香飄數里,祠堂裏種桂花樹,象徵着家族榮華富貴。而這顆桂花樹底部分為四枝,象徵四季富貴。
木材
享堂,縱深21.6米,開闊25.8米,脊高13.6米。草架硬山頂,柱、梁均為兩人合抱,梁為銀杏樹,柱子為金絲南木,都是些名貴木材,而且木質本身就防蟲,一根柱子價值上億元。
橫匾
屏門的上方懸掛着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題書的“彝倫攸敍”金字橫匾,字徑約1米見方,堪稱古匾之最。“彝”在古代書面語中為“法度”“法規”之意,“倫”為“三綱五常”之類的倫理,“攸”指處所,攸久,攸長,“敍”為敍述也通順序的“序”。總體意思就是在這裏,羅氏家族的人必須按照一定的輩分大小,有次序地按一定的法度祭先祖,訓教子孫。原先祠堂裏掛有70多塊牌匾,但在文革期間被破壞,這匾紅小兵也上去幾次,但因太大太重都沒下下來,後羅氏子孫用紙整塊糊起來,上寫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此匾才有幸得以保存。
寶倫閣
寶倫閣 寶倫閣
東舒祠分兩期建,寶倫閣底下後寢部分是在明朝嘉靖年間羅家21世祖羅潔忠手上建的。當時因家族遇大事而停頓,循垂70年。樓上的牌匾“寶倫閣”,系明代徽州孝子吳士鴻所書,舊時閣樓內珍藏有聖旨、官誥、黃榜、御賜品、族諳及文獻資料。以此體現“君在上,臣在下”的皇極思想。 [4] 

羅東舒祠研究價值

羅東舒祠木雕 羅東舒祠木雕
羅東舒祠有着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壯觀的建築規模,融古、雅、大、美於一體,從藝術學、美學的角度,還是歷史學、社會學的角度考察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祠堂的彩繪和精美的木雕,也極具文物價值。這座明代徽州古祠堂所藴含的建築歷史文化,以及這種祠堂文化對古祠堂建築風格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羅東舒祠保護措施

羅東舒祠石雕 羅東舒祠石雕
1991年,文物單位對其進行搶修加固,後又得到美國友人安思遠先生和香港中華文物修復基金會的贊助,自1992年開始進行全面維修復原,1993年11月竣工。
2013年6月,由國家文物局啓動修復資金5000萬元。除呈坎古村落的羅嗣海宅、羅東舒祠等10幢古民居獲維修保護外,包括古村落的消防、防雷設施建設等。維修方案通過國家文物局項目專家庫專家審核。工期3~4年,施工單位隸屬國家文物局。 [5] 
2014年,國家文物局批覆(文物保函〔2014〕911號)關於羅東舒祠(寶綸閣)彩畫數字化勘察測繪技術方案。 [6] 
2015年,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先後投資1300餘萬元,實施了羅東舒祠維修保護一、二期工程、“兩羅”宅、燕翼堂、五房廳古民居修復工程、長春社保護工程等。 [7] 

羅東舒祠歷史文化

羅東舒祠是羅氏族人為供奉其先祖羅東舒先生而建造的。羅東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學者。據羅氏族人介紹,羅東舒幼年時期就聰穎過人,成年後,淡泊名利,隱居鄉間,以耕作讀書為樂。他積德行善,以仁義之心待人,贏得了“黃魯直之才”和“歐陽永叔之賢“的美譽,當時的學者也都尊敬地稱他為東舒先生。對這樣一位備受人們愛戴的先祖,羅氏族人更是敬重有加。據説對他的祭祀仿照曲阜孔廟的禮儀,這在徽州祠堂中是不多見的。

羅東舒祠旅遊信息

地址
羅東舒祠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
交通
呈坎位於安徽黃山市徽州區境內,在合(肥)銅(陵)黃(山)高速公路開通之前,只能從老舊的205國道從湯口翻山越嶺到達。2004年合銅黃高速公路開通之後,可以從巖寺(徽州區)出口下高速,約7公里左右即可抵達;或者在高速公路呈坎服務區下,步行即可達到,交通非常方便;
自駕:可從黃山杯大門湯口鎮經205國道經潛口到達呈坎(該路段翻山越嶺、迂迴曲折、風景優美,很富刺激性,沿途還有豐樂水庫和水電站等)
門票
成人票80元/人,學生票50元/人
開放時間
7:30-18:0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