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宗濤

鎖定
羅宗濤,1938年生,廣東潮安人。畢業於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曾任政大教授兼中國文學系系主任、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現任文理學院院長。
中文名
羅宗濤
出生日期
1938年
畢業院校
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職    業
文理學院院長
出生地
廣東潮安
性    別

羅宗濤人物著作

《敦煌變文用韻考》,台北:眾人出版社。
《敦煌講經變文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宗濤 羅宗濤
《敦煌變文社會風俗事物考》,台北:文史哲。
《唐代俗講的敍式 》。
《禮記述要》,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石窟裏的老傳説-敦煌變文 》,台北:時報出版社。
《作獅子吼--陳天華傳》,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温庭筠詩詞比較研究《古典文學七輯》》。
《惠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詩歌研究》(合著)。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談金城公主》,台北:蒙藏委員會
《兒童曲選》,台北:省教育廳。
《人倫之歌》,台北:國家文藝基金委員會。
《山水之歌》,台北:國家文藝基金委員會。
《李白》,台中縣:省教育廳。
《山水之歌》,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惠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王壽南主編)
《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合著)。台北:萬卷樓圖書。 (與張雙英合著)

羅宗濤期刊論文

〈韓非學術原於老子説〉,《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8號。
〈變歌、變相與變文──變文發生之時代的地域之試探〉,《中華學苑》,第7期。
〈敦煌變文題材考四種〉,《故宮博物館圖書季刊》,第3卷3期。
〈談禮〉,《孔孟月刊》,第13卷2期。
〈敦煌變文“廬山遠公話”成立的時代〉,《中華學苑》, 第16期。
〈敦煌寫卷“燕子賦”成立的時代〉,《書目季刊》,第9卷3期。
〈敦煌變文成立時代新探〉,《人文學報》,第2期。
〈陶淵明與謝靈運〉,《幼獅月刊》,第44卷3期。
〈敦煌變文體裁述略〉,《中華學苑》,第19期。
〈講經變文與講史變文關係之試探〉,《幼獅月刊》,第46卷3期。
〈唱導的教學法〉,《學粹》,第19卷4、5期。
〈降魔變文畫卷〉,《中國古典小説研究專集》,第1期。
〈六祖惠能的禪學與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2卷9期。
〈敦煌講經變文的變──講經變文運用佛經的方法〉,《幼獅文藝》,第15卷4期。
〈賢愚經與祇園因由記,降魔變文之比較研究〉,《中國古典小説研究專集》,第2期。
〈讀“敦煌所發現的佛教講唱文”〉,《中外文學》,第9卷3期。
〈懸白旗出海的荷蘭人(鄭成功復台320年紀念)〉,《國魂》,第425期。
〈古代翻譯述略〉,《漢學研究通訊》,第1卷2期。
〈李義山詩中的蓮〉,《東方雜誌》,第16卷6期。
〈敦煌講經變文與講史變文之比較研究〉,《中華學苑》,第27期。
〈李商隱詩中的百花世界〉,《人文社會學術論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
〈詩中有畫──王維詩中的色與光〉,《藝壇》,第195期。
〈從詩歌中看中國人的倫理觀〉,《國文天地》,第8期。
〈李太白與敬亭山〉,《東方雜誌》,第19卷7期。
〈時世妝:談唐代女性的流行妝扮〉,《聯合文學》,第2卷5期,總期17期。
〈詩歌中的親子關係〉,《國文天地》,第10期。
〈驚喜[評楊子着〈驚喜〉]〉,《聯合文學》,第2卷6期,總期18期。
〈寧拙勿巧[評祝基瀠着〈現代人的深思〉]〉,《聯合文學》,第2卷7期,總期19期。
〈!??![評顏元叔着《台北狂想曲》]〉,《聯合文學》,第2卷8期,總期20期。
〈敦煌講經變文“古吟上下”探原〉,《漢學研究》,第4卷2期,總期8期。
〈章回小説中的小將和女將〉,《逢甲中文學報》。
〈唐代女詩人作品中的花〉,《政治大學學報》第69期。
〈唐五代詩僧之夢初探〉,《政治大學學報》,第73期(上)。
〈從漢到唐詩歌中海的詞彙之考察〉,《中山人文學報》,第9期。
〈歷史研究法與中國文學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1期,總期37期。
〈“毛詩”標興之商兑〉,中國詩經學會詩經研究叢刊》第4輯。
〈蘇東坡夢中作詩之探討〉,《玄奘人文學報》,第1期。
〈全宋詩禪師自贊畫像之考察〉,《玄奘佛學研究》,第1期。
〈全宋詩禪僧詩偈頌讚之考察〉,《玄奘人文學報》,第4期。
〈從傳播的視角析論宋人題壁詩〉,《東華漢學》,第7期。

羅宗濤出版圖書

羅宗濤研討會論文

〈我研究兩晉南北朝歌謠用韻的方法〉,《慶祝高仲華六秩誕辰論文集》,台北:政大中文。
〈Au Sujet Terme Bian Les Procedes Dadaption des Texes Bobbhiqaes aux Bianwen〉,台灣:國家科學院第一屆東方學國際會議。
〈中國人的倫理意識〉,韓國:高麗大學“Mordern Society and Traditional Marality”。
〈敦煌變文裏詈罵及咒誓的探討〉,高雄:中山大學,二十一世紀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四傑三李之夢〉,《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
〈皎然貫休齊己詩中的花〉,1994年佛教插花學術研討會。
〈貫休與唐五代詩人交往詩淺探〉,《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
〈文學研究與歷史研究的異同〉,“中央研究院十週年紀念活動”,專題演講人。
〈論唐五代詩人心境變化之探討〉,“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
〈詩與感覺〉,嘉義大學中文系專題演講。
〈全宋詩禪師自贊畫像之考察〉,復旦大學“中古文學國際研討會”。
〈註疏與俗講──從〈維摩詰經講經文〉釋“如是我聞”一語考察其將註疏通俗化的方法〉,“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未來走向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