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亦農故居

鎖定
羅亦農故居,位於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易俗河鎮賦江村楊霞咀小雷公塘一處風景秀麗的丘陵之中,距離湘潭市政府約12.4KM,開車約30分鐘。
中文名
羅亦農故居
地    點
湖南省湘潭市
距湘潭市政府
約12.4KM
地    形
丘陵之中

羅亦農故居故居介紹

在湘潭市東方紅廣場正中,有一巨幅湘潭市人文旅遊地刻畫,其上簡略地標示羅亦農故居位於易俗河。
1902年5月18日,中共早期的領導人——羅亦農同志就誕生在這裏。
截止目前為止,故居尚未掛牌成立“文物保護單位”。
2012-8-8,墊江縣第一個網友實地拍攝 2012-8-8,墊江縣第一個網友實地拍攝

羅亦農故居人物簡介

青年羅亦農 青年羅亦農
羅亦農(1902.5.18—1928.4.21),原名善揚,字慎齋,後改名羅覺,子振剛,後又改名亦農。
1920年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在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期間轉為中共黨員,任中共旅莫斯科支部書記,並介紹劉少奇入黨。
1925年,與周恩來、趙世炎等三次領導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並佔領上海。
1927年,當選為中共五大中央委員。在黨的“八七”會議上當選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爾後,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任中央組織局主任兼組織部長。
1928年4月21日,因叛徒的出賣,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羅亦農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羅亦農故居故居特色

亦農故居HD照片
故居面小雷公塘而建,塘水面5畝許。相傳只要天上打雷,就能滿塘蓄水,因而得名。
房屋坐西朝東,“一擔柴式”,土磚青瓦。南頭是謝氏所居,北頭就是羅亦農家。
羅亦農就在此出生,並度過了他的童年與少年時代。
門聯是羅亦農親筆題寫:“存得天良,蒙慶受富;放開眼界,創業成家。”
屋外有圍牆,圍牆正中有大槽門,北面有小槽門。
大槽門北側有一株大重陽木,俗稱油子樹。北邊有竹林,面積5畝許。東北側有大楠木2株,樹齡都在200年以上。屋後有山,面積達60餘畝,過去栽楓、松、苦櫧等雜樹,現在栽油茶、國外松等樹。南側為兩家菜園。
故居最先毀於抗日戰爭,後陸續拆除改建,現在僅存遺址。但是北側的老樹、竹子。仍枝繁葉茂,與新載的樟、桑、泡桐、枇杷、柚子等樹,構成一幅青翠欲滴的風光畫面,引人入勝。
故居百度地址:楊霞咀小雷公塘——金獅白水泥有限公司對面,有一個賦江村衞生室、一幢民居,其旁的兩條小路均可以到達。墊江縣第一個網友參觀羅亦農故居,望有助於後來網友。
羅亦農故居到達照片説明 羅亦農故居到達照片説明

羅亦農故居人在故居

羅亦農故居執著勇士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羅亦農誕辰110週年。這位出生在豪紳家庭的革命烈士為革命事業奉獻出了年僅26歲的年輕生命。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烈士,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了湖南省湘潭市黨史專家、湘潭市委
黨史辦原主任、湘潭市紅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龍正才,他為我們講述了這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勵志故事。
1902年5月18日,羅亦農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易俗河鎮。漸漸長大的他討厭被封建禮教束縛思想和自由,希望得到真理,於是他走向反封建的革命之路。

羅亦農故居相關故事

羅亦農的父親羅子厚是管轄羅家幾所公堂的地方團總,在易俗河街上與人合股開店,又獨家開了個“石昌
發”碓坊,做米生意,是個聞名遐邇的富紳。
為榮宗耀祖,光大家業,羅子厚為大兒子取名為懋齋,次子取名為慎齋。羅亦農為次子,他到上海時,曾
取名為覺。留學歸國後,改名為亦農,為的是不忘記苦難深重的中國農民。
小時候的羅亦農在鄉間私塾唸書。教書先生是位落第秀才,頗有“孔乙己”遺風,念起掌故來,拖着長音
,搖頭晃腦,羅亦農一聽就煩。一個炎炎夏日,羅亦農趁先生閉目吟詩之機,溜了出去,冷水澡,掏鳥窩,玩
了個痛快才進課堂。老先生一見,氣得八字鬍鬚往上翹,眼睛像銅鈴般地鼓起來,手執戒尺,罰羅亦農背書。
誰知亦農早有準備,背起書來,流暢如水,一字不差。老先生也無可奈何。
羅亦農從小就嚮往一種自由生活,對於生活困難的農民更是充滿同情。生活於富紳之家的羅亦農,為什麼
會成為封建的叛逆,幫窮人説話呢?
“這與他從小受的教育有關。”龍正才説。
“羅亦農人生的第一位教師是他的母親。他一直與母親住在鄉下。他的母親郭氏出身貧寒,勤勞、純樸、
善良,有無私、憐憫之心,待人慷慨,樂於助人,常將一些米糧賙濟貧苦農民。母親良好的品德對少年羅亦農
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他小時候就討厭人家喊他“少爺”,在他看來少爺就是好吃懶做的人,他説‘少爺就是
豬’。”
有一年,湘潭一帶久旱無雨,羅亦農路過易俗河五房灣大壠,看到大泉井邊一羣農民頂着烈日,一身泥水一身汗地掏井救禾。他上前打聽,問一整天掏井,能掙多少錢?農民們説,他們都是租了佃户的田,天旱無水,掏井救禾,哪個還有錢出?羅亦農説,你佃的是東家的田,救的是東家的禾,就該東家出錢。就算東家不出錢,也得從租谷中扣除,不然,你們不是為東家白出力呀!農民一聽,覺得有道理,紛紛找東家理論去了。
那個東家向羅子厚告狀,羅子厚指着羅亦農的鼻子大罵一通。
在父親羅子厚眼裏,小亦農的行為是大逆不道的。最令羅子厚惱火的還是鄰居謝家借錢一事。
當初一元紙幣值1塊銀圓時,謝家向羅子厚借了200元紙幣。後來,紙幣貶值,兩元紙幣才值1塊銀圓。
羅子厚非叫謝家還200塊銀圓不可,兩家爭執不下。羅亦農當場為謝家説話,指責父親貪財,羅子厚惱羞成怒
,父子倆差點翻臉。事後,羅亦農在家門口貼了一副自寫的對聯“存得天良,蒙慶受福,放開眼界,創業成家
”,規勸父親善良處世,安分持家。羅子厚常對人説,羅家出了個逆子。
羅亦農11歲時,到湘潭下攝司向家塘郭月欽先生辦的學館讀書。郭月欽知識淵博,思想開明,有正義感,
在湘潭一帶很有名望。他主張社會改革,主張學生讀書救國。他不僅講掌故,還講解《西學通考》,宣傳西方
科學文化;大講維新運動辛亥革命及中國社會時弊。先生的博學多才及膽識磁鐵般地吸住了羅亦農的心。在
郭先生的諄諄教導下,羅亦農幼小的心中激盪起愛國之情,並立志為振興中華、拯救民族而奮鬥。
“當時湘潭的社會狀況也對羅亦農有着一定的影響。外國人在湘潭設了許多教堂,辦了教會學校。”龍正
才説。
1916年,14歲的羅亦農被送進美國長老會辦的益智學校讀書。“這時的他,有感於國家、民族的危機和人世間的不平,萌發了想大事、為國家讀書治國的強烈愛國思想。學校禁止學生參加愛國遊行、示威活動,羅亦農對教會學校很不滿意,不願聽那些神學課,也不願做‘禮拜’,厭惡教會對學生活動的限制。在教會學校讀了兩
年後,他憤然退學。”
由於軍閥混戰,湖南軍閥張敬堯下令不準招收學生,羅亦農在湖南多次求學無門,決心走出湖南,到外地
闖蕩。父親見兒子求學心切,規勸、打罵均無濟於事。為了拴住羅亦農的心,1919年,父親強迫羅亦農與一個
姑娘成了親。
“五四”運動爆發後,在愛國主義思想的驅使下,結婚不到4個月的羅亦農在一個黎明前的黑夜裏,拿着
雨傘,悄悄地離開封建家庭,告別了生他育他的故土,奔向心中的自由之地。

羅亦農故居背井離鄉

武漢武昌,有一箇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裏面的“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
會歷史陳列”中,展出了一根用普通茶樹枝製成的枴杖,長度為110釐米,這根能透出歷史滄桑的茶樹枝,承
載着羅亦農對母親太多的愛和牽掛。
離家出走的羅亦農到了上海。他先在一所中學讀書。後來由於父親不肯寄錢接濟,他被迫停學自尋生路。
1920年春,經陳獨秀介紹,他到商務印書館當校對。在那裏,他閲讀了《新青年》、《勞動界》等進步刊物。
在陳獨秀的幫助和指引下,他懂了不少馬克思主義的學説,並於1920年8月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
,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選派青年去蘇聯學習,他和任弼時劉少奇肖勁光等人一同成為第一批赴莫斯科東方勞
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的學生。
自己赴蘇的夢想即將成真,羅亦農又驚又喜,然而又要遠離母親,他感到深深的不捨。臨出國前,羅亦農回到家鄉看望母親。他默默走到家鄉的後山,在林間精挑細選,砍下了一根結實的茶樹枝,仔細修理成枴杖,恭恭
敬敬地遞到母親的手上。母親一愣,立刻明白兒子又要遠行。羅亦農默默在心裏對母親説:“兒子很快會回來。兒子這是去追尋真理,這真理將帶給千千萬萬母子以幸福。”羅亦農的母親去世前還一直緊緊攥着這根枴杖。
他還要求妻子謝冬改名為謝覺強,意思是覺悟、堅強。臨別時,他還送給妻弟謝魁一張照片和一本商務印書館新出的魏帖,親筆在上面題寫:“剷除惡勢力。羅覺”。
當羅亦農要到蘇俄留學的消息在親友中悄悄傳開時,有人搖頭,也有人表示讚許。羅氏宗祠的族長召集了幾個頭面人物商量,決定對羅亦農出國事不給分文贊助。這個結果對當時只有19歲的羅亦農來説是冷酷的,但這動搖不了他到外面尋找出路的堅定信念。他認為,個人的出路和社會的出路是緊緊相連的,社會無出路,個人出路就無從談起。正當羅亦農為籌集資金犯愁時,一位當了一輩子長工的遠房叔叔羅海凡卻給予了羅亦農親人般的幫助。他把自己做長工積蓄下來的四擔穀子折成錢,硬要送給亦農。羅海凡看着一臉稚氣未脱的青年人説:“我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不曉得還能不能等到你回來,看一看你説的那個窮人當家的世界,這點錢作為我的一點心意吧!”
就這樣,羅亦農帶着尋求真理的一腔熱血與劉少奇、任弼時、肖勁光等20多人一起,踏上了赴蘇聯學習的征程。
這一走,羅亦農再也沒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