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

鎖定
《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是201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荷)伊恩·布魯馬。
中文名
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
作    者
[荷]伊恩·布魯馬
原作品
THE WAGES OF GUILT:MEMORIES OF WAR IN GERMANY&JAPAN
譯    者
倪韜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5年09月
頁    數
360 頁
定    價
66 元
開    本
635mm×965mm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5495-7045-4
叢    書
理想國譯叢 [1] 

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內容簡介

德國有心結,一提到猶太人,德國人的腎上腺素水平就會猛增。
君特·格拉斯説,“有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慘痛回憶,德國就應該永遠分裂。”
倘若説人類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可以“應對”的話,那麼德國人總體而言可謂應對自如。戰後德國人曾經“無力哀悼”,然而如今,對國家罪行的內疚轉化成一種美德,對比某些國家的死不悔改,甚至成為一種優越感的標誌。
日本缺心眼,正如麥克阿瑟所説,日本人在政治上就是個十二歲小孩。
原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曾這麼説:“日本近代史上沒有令人羞愧的篇章。”
有了廣島和長崎原爆造成的衝擊,日本人在談論戰爭罪時,感到有資格反戈一擊,指責“你們也好不到哪裏去”。於是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復一年地參拜供奉有戰犯靈位的靖國神社,而形形色色的委員會把教科書裏有礙愛國自豪的史實一概閹割乾淨。
二戰結束七十年來,當正義的一方歡呼勝利,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危險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對自己不光彩的過去?表面看來,德國人對大屠殺的徹底反省,日本對侵略責任的抵死不認,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歷史的陰影下,關於奧斯維辛、廣島、南京這幾個煉獄之所,關於歷史的勝者審判和歷史的紀念氾濫,以及為了實現“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兩個看似迥異的國度,實則都充滿了難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帶。走訪歷史的曖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話語之下的潛台詞,同時作者也不忘一再追問:究竟該由來償還,這罪孽報應 [2] 
歷史學者嘗言:“過去深入骨髓。”身為世人眼中的危險民族“,德國和日本如何應對自己不光彩的過去?他們是如何看待記憶戰爭的?又如何在歷史的罪孽中審視自我?在本書中,布魯瑪精確剖析了德日兩國的戰爭記憶:關於侵略者和受害者身份的爭議,關於奧斯維辛、廣島、南京的複雜立場,以及在實現民族”正常化“做法上的巨大差異。通過深入調查和實地走訪,作者敏鋭指出:”沒有危險的民族,只有危險的情境。”實際的政治安排,往往比所謂的歷史規律和民族性格,更能影響一個國家在面對自身歷史遺留問題時所採取的態度。

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作者簡介

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1951— ),生於荷蘭海牙,先後在荷蘭和日本就學,曾於萊頓大學攻讀中國文學和歷史,後專注於研究日本。現任紐約巴德學院(Bard College)民主、人權與新聞Paul R.Williams教授,為《紐約時報書評》《紐約客》《金融時報》等多家重要媒體撰寫評論。作品涉獵廣泛,最新著作有《零年:1945》《阿姆斯特丹的謀殺案》等。 [2] 

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目錄

導讀 國家以什麼理由來記憶 徐賁
前言
序 敵人們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反對西方之戰
第二章 廢墟中的浪漫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奧斯維辛
第四章 廣島
第五章 南京
第三部分
第六章 歷史站上審判席
第七章 教科書風波
第八章 紀念堂、博物館和紀念碑
第四部分
第九章 一個正常國家
第十章 兩座正常小城
第十一章 告別廢墟
註釋
鳴謝
索引 [3] 

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叢書信息

理想國譯叢 (共17冊), 這套叢書還有 《政治秩序的起源》,《古拉格之戀》,《事實即顛覆》,《零年:1945》,《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 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