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罐法

鎖定
罐法是廣泛流傳民間的一種簡易可以的醫療方法,“針灸拔罐,不好去一半”的説法,家喻户曉。拔罐療法屬傳統中醫療法,是針灸的一部分,基礎理論是已有二千多年的經絡學説。
中文名
罐法
類    型
醫療方法
流    派
中醫
歸    類
針灸

目錄

罐法內容簡介

拔罐療法,主要是通過罐具,吸拔人體經絡系統和五臟六腑的皮部區域,來醫治人體的疾病。此方法簡便易行,宜於掌握,適合於家庭中使用。
我們目前使用的罐具主要有火罐和抽氣罐兩種。拔罐的吸收過程,俗話叫做上罐。上罐時,罐口先接觸皮膚上端,後合下端。當罐子接觸皮膚時,不要用力按,輕輕貼在皮膚上即可吸住。火罐一般用閃火法,用酒精棉繞在鐵絲一端,製成火焰棒,蘸以適量酒精後點燃,一手拿罐,另一手將火迅速送入罐內,快進快出,快速將罐扣於皮膚上,患者可取隨意姿勢。抽氣罐把罐扣在需上罐的部位上,抽出罐內空氣,使之產生負壓,即能吸住。起罐時,一手拿住罐子,另一手大拇指選罐口部位邊緣皮膚鬆軟之處向罐口裏按,讓空氣緩緩進入罐內,罐即脱落,不可硬扳或旋動,以免損傷皮膚。

罐法種類作用

罐法留罐

上罐後留置一定時間,一般留置5—10分鐘,留罐時按皮膚表面的反應情況,又可以分為充血性罐和瘀血性罐。當上罐後留置時,達到皮膚潮紅,即起罐,為充血性罐。達到皮下出血,皮膚有紫點或紫斑時,為瘀血性罐。對於某些不能用其它罐法的部位,可選用留罐法。如治療肩周炎,後背可以搖罐,前胸則採用留罐。

罐法推罐

俗稱走罐。多用於腰背、大腿等肌肉豐厚之處。先在推罐部位塗上一些潤滑油脂,上罐後,一手在火罐前按壓皮膚,使皮膚繃緊,另一手持罐平推,或者將罐口前端略微提起,前後左右移動,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於肌肉萎縮、痛症、失眠及消化不良等症。

罐法搖罐

又稱藥搖罐。採用抽氣罐,內滴入增熱劑,吸拔後,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搖動,每分鐘約80—100次,幅度要適當。大約3—5分鐘挪半個罐口,用於條索、結節、粘連。主要治療肩周炎、頸椎病、風濕。

罐法閃罐

火罐吸住馬上起下,反覆多次,直到皮膚潮紅為止。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下降者。

罐法拉罐

又稱局部推罐。用於條索,結節,粘連部位。主要用於配合治療肩周炎,頸椎病,風濕。

罐法切罐

將病灶條索,結節部位,墊上脱脂棉,用增熱劑浸濕,然後用兩火罐口來回切,直至將病灶切碎。主要用於配合治療肩周炎,頸椎病和風濕。

罐法刺血罐

用三稜針,先按病灶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在其周圍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後施以火罐或抽氣罐。只在臀部適用,主要用於配合治療風濕。注意:白血病,貧血,血友病禁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