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纓,漢語二級字 [4]  讀作yīng,其本意為系在脖子上的帽帶 [3] 
中文名
拼    音
yīng
部    首
[1] 
倉    頡
VMBOV
部外筆畫
11
總筆畫
14
筆順編號
55125342534531
四角號碼
27144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7F28
注    音
ㄧㄥ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糸,嬰聲。戰國文字“纓”字從糸、晏聲,或從瓔聲,或從嬰省。“嬰”之形體演變,參“嬰”字條。“嬰”簡化作“嬰”。“纓”類推簡化作“纓”。《説文》:“纓,冠系也。”本義是系帽的帶子。《包山楚簡》270:“纓組之綏。” 《信陽楚墓》2·015:“一青纓組”。 《禮記·檀弓上》:“絲屨組纓。”引申指古時套在馬、犬頸上或胸前的 一種裝飾物。天星觀楚簡:“兩馬之長纓。”《周禮·春官·巾車》:“錫樊纓,十有再就。”鄭司農雲:“纓謂當胸。”鄭玄謂“纓,今馬鞅。”通“嬰”,陳之以環祭。秦家嘴楚簡:“纓(嬰)之吉玉北方。” 《山海經·中山經》:“其祠泰室、燻池武羅,皆一牡羊副,嬰用吉玉。”通“驚”。郭店楚墓竹簡《老子乙》6:“寵辱不纓(驚)。” [2]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īng
名詞
形聲。從糸,嬰聲。本義:系在脖子上的帽帶
cap or hat ribbon
纓,冠系也。——《説文》
鮮冠組纓,絳衣博袍。——《墨子·公孟》
正冠而纓絕。——《莊子·讓王》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楚辭·漁父》
戴朱纓寶飾之帽。——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纓冠(把帽帶連同帽子一齊加於頭上。形容極為急迫,來不及整束)
綵帶,古代女子許嫁時所佩。
亦用以系香囊。
coloured ribbon
-
纓徽(婦女所佩的香囊)
套馬的革帶,駕車用。引申指繩索
leather ribbon
鹹龍旂而繁纓。——張衡《東京賦》。 薛注:“纓,馬鞅也。”
鞶厲遊纓。——《左傳·桓公二年》。注:“纓,在馬膺前如索帬。”
以纓拾矢可也。——《禮記·曲禮下》。注:“纓,纓卷也。”
纓繳(被繫有繩子的箭所射中);纓鉸(捆綁人的繩子與枷鎖。比喻拘限)
絲、線等做成的穗狀飾物
tasse
-
紅纓;帽纓;纓佩(以纓紐為佩飾);纓蕤(帽子的垂飾);纓徽(婦女所佩帶的香囊)
動詞
纏繞、系牽。通“嬰”
twine
而不纓垢氛。——謝靈運《述祖德》。 李善注:“纓,繞也。”
纓情(猶繫心)
遭受
suffer from
-
纓繳(中箭。繳( zhuó):箭上的絲繩。借指箭)
(參考資料: [1-2]  [4]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廣韻》於盈切《集韻》渠成切,𠀤音嬰。《正韻》於京切,音英。《説文》冠系也。《釋名》纓,頸也,自上而系於頸也。《禮·曲禮》女子許嫁纓。
《玉藻》𤣥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
《儀禮·旣夕》薦馬纓三就。《注》今馬鞅。《周禮·春官·巾車》鍚樊纓。《注》纓,當胷,削革為之也。
《左傳·桓二年》鞶厲遊纓。《注》纓在馬膺首如索帬。
《集韻》於正切,音郢。義同。 [3] 

説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纓
冠系也。從糸嬰聲。於盈切

説文解字注

(纓)冠系也。冠系、可以系冠者也。系者、系也。以二組系於冠卷結頣下是謂纓。與紘之自下而上系於筓者不同。冠用纓。冕弁用紘。纓以固武。卽以固冠。故曰冠系。玉藻之記曰。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也。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許此冠字專謂冠、不該冕弁。從糸。嬰聲。於盈切。十一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