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縶,漢語三級字 [4]  ,讀作縶(zhí),1.拴,捆。2.拘捕,拘禁。3.馬繮繩。 [6] 
中文名
部    首
五    筆
RVYI
倉    頡
QIVIF
字    級
二級
本    義
系絆馬足
出    自
《詩·小雅·白駒
造字法
形聲兼會意
筆畫數
十二畫
筆順編號
121354554234
統一碼
7D77
四角號碼
55903
粵    語
zap1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縶zhí
⒈ 拴,捆:縶維(①原指拴住客人的馬以挽留客人,後指延攬、挽留人材;②束縛)。 [5] 
⒉ 馬繮繩。
⒊ 拘捕,拘禁:縶拘。
基本詞義
◎ 縶zhí
〈動〉
(1) (會意。從糸( mì),執聲。本義:系絆馬足。絆) [5] 
(2) 同本義 [tie up with rope or chain]
縶之維之。——《詩·小雅·白駒》。又傳:“絆也”。
軒冕誠可慕,所憂在縶維。——韋應物《洛都遊寓》
(3) 又如:縶韁(繫縛韁繩);縶維(喻挽留人才)
(4) 拘禁;束縛 [fetter a prisoner;take into custody;restrain]
南冠而縶者誰也?——《左傳·成公九年》
(5) 又如:縶拘(束縛,拘絆);縶囚(囚犯);縶縛(捆綁;拘捕)
詞性變化
◎ 縶zhí
〈名〉
(1) 拴住馬足的繩索 [reins] [5] 
言授之縶,以縶其馬。——《詩·周頌·有客》
執縶馬前。——《左傳·成公二年》
(2) 又如:縶維(繫馬的繩索。引申為束縛) [1-2] 

古籍釋義

廣韻》《集韻》《韻會》𠀤陟立切,音執。《玉篇》縷也,相縶也,連也。《類篇》系也。《詩·小雅》縶之維之。《傳》縶,絆也。《禮·月令》遊牝別羣,則縶騰駒。
《左傳·成九年》南冠而縶者,誰也。《注》縶,拘執。
韻補》質涉切。春秋,盜殺衞侯之兄縶,公羊榖梁作輒。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