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練功

鎖定
養生術語。通過特定的方法如氣功、導引、武術等以鍛鍊身體、防治疾病、抗衰延壽。在某些影視劇或者電影裏常常出現練功修法等有關於氣功的概述性詞語
中文名
練功
外文名
KUNGFU
簡    介
養生術語
解    釋
通過特定的方法如氣功鍛鍊身體
作    用
防治疾病、抗衰延壽

練功練功概念

養生術語。通過特定的方法如氣功、導引、武術等以鍛鍊身體、防治疾病、抗衰延壽。

練功練功原則

練功松靜自然

是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每次練功時都要強調和提醒的問題。松是指軀體和精神上的放鬆。靜是在練功過程中,減少雜念,或以一念代萬念的過程。自然,是指練功的過程不可過分着意,即要做到松靜,又不可鬆懈。

練功動靜結合

動主要是指肢體的運動,也指氣機的運行,通過動功來疏通經絡、調節氣機、改善機體代謝狀況;而靜多指沒有肢體活動的練功狀態,更指心境的安寧,靜是以養為主的修煉過程,能使機體得到充分的調整,有積畜真氣的作用。關於動靜結合,在練動功時我們主張是以意識主導下的動(導引術),不提倡意識失控的動(自發動),即具體練功時要將動功和靜功分開練習或鍛鍊。在練靜功時對肢體的活動也有一個口口相傳的原則即:“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

練功練養相兼

練功的基該方法即通常所説的“三調”,調形、調息、調心。“練”是指在意念的主導下實施調形、調息、調心的過程。“養”則是指間存於“練”之間的以清靈之意的照覺狀態。通過“練”,促進氣機運行,防止落於昏沉和鬆懈,間以“養”,有益於積精累氣,防止過於散亂和耗損。也有人將動功歸於“練”,而靜功歸於“養”,這已在“動靜結合的原則”中提到。實際上在許多靜功和動功的設計上都兼顧了練養相兼的原則。

練功上虛下實

一般來説,臍為人體的中心,是人體上下的中點。上虛即是指臍以上有空松虛靈之感;而臍以下則應是深沉穩重之態。所謂“氣沉丹田”,多指意氣下注於下丹田之處,氣沉丹田,多配合特定的呼吸方法。所謂“息息歸根”,也指氣息歸於下丹田。從氣一元論的觀點看,元氣為生命之“根”,有了此“根”基於健康的一切才有了最基本的保障。氣息下沉歸根,是一種安詳自守的狀態,是人類生存質量的根本保證;如氣浮聚於上,人的頭頸肩背常處於緊張狀態,是人處於緊張、應激狀態的根源。虛其心,實其腹,還可以預防多種類型的氣功偏差。

練功循序漸進

所謂練功,要素之一是時間的積累,“功夫”有時間的含意,也有功能、能力的意思,總之功效是要費時間來積累的。作為醫療氣功,針對慢性病患者身體狀況的轉化,更是需 要一個漸變的過程。用氣功來治療疾病,實則為改變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説,換一種活法。而生活習慣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變的。改變生活習慣需要有一個漸變和適應的過程,通過練功改變大腦狀態,會有更大的風險,更需要讓心身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俗話説:病來如山倒,治病如抽絲。練功治病也是一個“抽絲”的過程。因此,練功要下決心、要有恆心、有耐心,這是練功治療頑症取得療效的最基本的心理素質。

練功基礎功法

練功十八法是一種簡便易行而功效較好的鍛鍊方法,對防治頸、肩、腰、腿病以及某些慢性疾病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練習時應做到:動作正確,用“內勁”,呼吸活動相配合。
鍛鍊方法如下:
防治頸、肩痛的練功法

練功頸項爭力

腿直立,稍寬於肩,兩手叉腰,大拇指向後,兩腿尖稍外撇,雙眼平視前方。
身體保持正直,頭向左轉至最大限度,目視左肩,然後還原成預備姿勢;頭向後轉至最大限度,目視右肩,再還原成預備姿勢。
體保持正直,抬頭後仰望天空,然後還原為預備姿勢;低頭俯視地面,再還原為原姿勢。如此做4~8次,以頸部肌肉有酸脹感為度。

練功左右開弓

腿分開直立,稍寬於寬,兩腳尖稍外撇,兩手虎口相對成圓形,離面部約1尺左右,眼視虎口。
手左右分開,到體側的同時,掌變空拳,兩肘關節保持在同一水平,頭向左轉,視線穿過空拳望遠處,然後還原為預備姿勢。
手左右分開,到體側的同時,掌變空拳,兩肘關節保持在同一水平,頭向右轉,視線穿過空拳遙望遠處。然後再還原為預備姿勢。如此做6~12次,到頸項、肩、背部肌肉有酸脹感,並可放射到兩臂肌羣,同時胸部有舒暢感為度。

練功雙手攀雲

腳自然站立,分開稍寬於肩,腳尖稍外撇,手握空拳,兩臂肩側屈曲,雙拳稍高於肩,拳心向前。
胸收腹,兩臂上舉,同時兩拳鬆開,掌心向前,抬頭、目視患側手指,然後還原為預備姿勢。
動作同上,但目視方向相反,四個動作為一次,共做6~12次,至頸部有酸脹感為度。
(4)開闊胸懷
身體自然站立,雙眼平視前方,呼吸自然,兩腿分開,稍寬於肩,兩手交叉於腹前,患側手在前,掌心向內。
挺胸收腹,兩臂交叉上舉,至頭頂時翻掌掌心向外,兩手交叉,患側在前,雙眼仰視手背,兩臂經體側後劃弧下落還原成預備姿勢。兩手分開時,手心向上,至體側下時,手心向後,眼始終看患側手。兩個動作為一次,做6~12次。至頸、肩和腰有酸脹感為度。

練功展翅飛翔

分腿直立,稍寬於肩,雙手自然垂於體側。
兩臂屈肘,經側後成側上舉,手腕放鬆下垂,手背相對,肘稍高於肩。同時挺胸,眼看患者肘部。
兩臂下落,同時兩手成立掌,掌心相對,徐徐下按,經胸腹前至體側,還原成預備姿勢。兩個動作為一次,做12~24次,至頸、肩部和兩肋有酸脹感為度。

練功鐵臂單提

自然呼吸,分腿直立,稍寬於肩,兩手自然下垂於體側。
左臂經體側上舉成託掌,眼視手背,同時右臂屈肘,手背緊貼腰後部,然後還原為預備姿勢。
右臂經體側上舉成託掌,眼視手背,同時左臂屈肘,手背緊貼腰後背,再還原為預備姿勢。2個動作為一次,做6~12次,至手臂上舉託掌。同側頸、肩部有酸脹感,並覺胸部舒暢為度。
防治腰痛的練功法
(1)雙手託天
分腿直立,稍寬於肩,兩肘屈曲,手指交叉於上腹部,掌心向上。
上體正直,兩臂上提至胸部,反掌上託,掌心向上,肘關節伸直,雙眼仰視手背。兩手分開,兩臂經體側後下落,還原成預備姿勢。如此做6~12次,至頸和腰部產生酸脹感為度。
(2)轉腰推掌
分腿直立,稍寬於肩,兩手握拳置於腰部。
上體左轉,右手成立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眼平視左後方,同時左肘向左後方頂出,左掌仍置於腰部,然後還原為預備姿勢。
上體右轉,左手立掌向前推出,眼平視右後方,同時右肘向右後方頂出,如此做6~12次,至腰、肩、頸、背有酸脹感為度。
(3)叉腰旋轉
分腿直立,稍寬於肩,雙手叉腰,大拇指朝前。
兩腿伸直,兩腳不動,雙手用力推動骨盆,作順時針方向環繞一週,然後再作逆時針方向環繞一週,環繞時幅度由小而大,逐步達到最大限度。如此做6~12次,至腰部有明顯酸脹感為度。
(4)展臂彎腰
分腿直立,稍寬於肩,兩手交叉於小腹前,手掌向內。
兩臂前上舉,挺胸收腹,眼視手背,兩臂經體側下落側舉時,上體儘量前屈,兩腿伸直,兩手交叉,手指儘量觸地,如此6~12次,至腰部及兩腿後肌羣有酸脹感為度。
(5)弓步插掌
大分腿直立,雙手握拳置於腰部。
上體正直左轉,左膝屈曲,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右手成立掌向左前上方扒掌,手指向前,然後還原為預備姿勢。
上體正直右轉變右弓步,左手成立掌向右前上方扒掌,手指向前,再還原為預備姿勢。如此做6~12次,至肩、臂、腰、腿有酸脹感為度。

練功雙手攀足

立正,手指交叉,掌心向上,置於上腹前,雙手經胸前翻掌成託掌上舉,眼視手背。
上體前屈,臀部後移,兩膝伸直,交叉雙手經體前下落,手掌向下,儘量觸足背,然後還原成預備姿勢。如此做6~12次,至頸、腰及兩腿後側肌羣有酸脹感為度。
防治臀、腿痛的練功法
(1)左右轉膝
立正,上體前屈,兩手扶膝蓋,目視前下方。
兩腿彎曲,作逆時針方向環繞一次,然後再按順時針方向環繞一次,兩膝環繞時,幅度要儘量大,腿向後時膝關節要伸直,如此練習8~12次,至膝關節有酸脹感為度。
(2)僕步轉體
大分腿直立,雙手叉腰,大拇指向後。
左腿屈曲,右腿伸直,重心移向左腿成左僕步,同時上體右轉45度,然後還原成預備姿勢。
右僕步,同時上體左轉45度,再還原為預備姿勢,如此做6~12次,至雙腿內側肌羣及股四頭肌有酸脹感為度。
(3)俯蹲伸腿
立正,上身前屈,膝關節伸直,兩手扶膝,屈膝全蹲,兩肘外展,指尖相對。
兩腿伸直,臀部向上,上體不動,兩手掌貼足背,最後還原成預備姿勢。如此練6~12次,至大腿前後肌羣及膝關節有酸脹感為度。
(4)扶膝託掌
分腿直立,與肩等寬,手自然下垂。
上體前屈,右手扶左膝,左臂經體側上舉,手成託掌,虎口朝前,眼隨手動,同時兩膝彎曲,重心在兩腿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