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鎖定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是綿陽市唯一從事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新技術研究與推廣的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始建於1962年,前身為1938年建成的四川省稻麥改良場綿陽分場,已有80年曆史。
據研究院官網 [1]  顯示,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現有在職職工107人,專業技術人員93人,其中博士10人,碩士50人,具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優專家、市級拔尖人才、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等17人,研究員20人,副高職稱38人,中級職稱27人。
中文名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性    質
公益性農業科研單位
前    身
四川省稻麥改良場綿陽分場
建立時間
1962年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機構簡介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是專業從事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綜合技術研究的公益性農業科研單位。前身是1938年的四川省稻麥改良場綿陽分場。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歷史沿革

1962年建成綿陽專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1985年更名為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002年因綿陽科技城建設需要,市委市府決定整體搬遷,2005年11月由綿陽市涪城區青義鎮遷至綿陽市農科區(松埡鎮)。 搬遷後的綿陽市農科所距綿陽城區約10公里,東臨綿鹽路,西臨涪江,佔地1000畝。新建有科研辦公用房11000平方米、各類科研用房10000平方米,擁有高標準的試驗田550多畝、先進的科研儀器設備100多台(套)。在海南陵水、安徽慶陽、湖南建有試驗基地。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機構發展

全院共有科研、開發、辦公服務等7個職能科室,設有設小麥、水稻、玉米、油菜育種研究中心、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和紅苕、棉花育種、農業先進技術、西甜瓜育種及蔬菜研究等10個科研機構。 現有在編在職人員107名。不佔編合同制47人;離退休111人。在崗人員中,大學、大專及以上學歷為主體,其中研究員、高級農藝師、農藝師高中級專家72名,佔專業技術人員的84.8%。博士、碩士研究生33名,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省優專家、市級拔尖人才13人。常年承擔國家、省、市科技攻關項目40多項。是國家小麥改良分中心、國家小麥、水稻原原種基地,國家863、跨越計劃、產業調整計劃和小麥、水稻原種基地建設等科技攻關項目重點承擔單位,主要任務是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所需的新品種、新技術。同時是國家、省、市科研單位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的試點單位。僅“十五”以來共育新品種86個(次)。水稻品種佔全國推廣面積的10%,進入全國前三強。小麥品種佔西南麥區的45%。新品種、新技術全國推廣6億多畝,增產糧食250億公斤,新增社會經濟效益150多億元。取得省級以上科研成果132項,獲獎成果76項次,涵蓋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項。2007、2009年分獲中華神農科技一等獎、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發表科研論文238篇。 [2]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所獲榮譽

綿陽市農科院始終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己任,長期面向“三農”、服務社會,依靠自主創新、推動農業增收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在綿陽科技城建設、西部大開發和農業種植業優化結構調整中,承擔了種子工程中優質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農業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和推動農業技術進步的任務,為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為四川乃至全國的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省、市工作獎勵60多項。2005年獲四川省育種攻關先進單位;2006年獲四川省最佳文明單位、四川省第十屆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單位”、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試先進單位、綿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堅持兩個面向,服務人民羣眾”先進集體;2007年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狀”,在農業部組織的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綜合科研能力評估中,兩次位列全國地市“十強”所;2008年獲綿陽市“十佳學習型組織”;2009年獲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2] 
2015年2月,獲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的“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3] 
2019年12月5日,獲得“全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先進集體”稱號。 [4] 
2020年5月,被四川省科學技術廳評為“四川省科技特派員先進集體”。 [5]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現任領導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任勇(試用期一年) [8]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劉宗勇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譚永華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餘金龍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肖龍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趙雄偉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敬 [7]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紀委書記:候光輝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