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綿潭村

鎖定
綿潭村地處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南部,坐落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之中,南距深渡鎮10公里,北距歙縣縣城16公里。 [1] 
綿潭因“三潭枇杷”而聞名中外,俗稱“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 [2]  2011年1月,第三屆“中國幸福村”頒授儀式在江西南昌舉行,歙縣深渡鎮綿潭村作為安徽省唯一代表,獲得“中國幸福村”稱號。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綿潭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3]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4]  2020年3月,該村作為第二批村落單館入駐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5] 
中文名
綿潭村
外文名
MianTan village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歙縣深渡鎮
電話區號
0559
郵政編碼
24523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142人(2008年)
著名景點
將軍埠 魚鷹捕魚 古民居
機    場
黃山機場
火車站
歙縣站
車牌代碼
皖J
方    言
徽語區歙縣話水南片

綿潭村建制沿革

綿潭位於秀麗的新安江上游,上距薛陽鎮(今坑口鄉址),下距深渡鎮均為15華里。居江之北岸,為教高沿江村落三個半陽宅之一, (其中以雄村、綿潭、深渡最為出名)。發源於大天寺(原名玉姬寺)之主脈在羣山中蜿蜒奔騰,臨江後轉向東南,聳立而成村後之天然屏障一長廖興,直達江邊。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各支脈如扇骨,南向隨地勢作扇形向江邊延伸。上村臨江之坡嶺趨於平緩,改向東南。村之中下部除中村之牛嶺和下村大菜園地形稍高外,更為平展開闊,直抵長廖興山腳。石嶺龍盤於東,漳嶺寺虎踞於西,各踞南北兩岸,迫使江水寬轉,以防江風直襲。江南岸有龜山、象山、大小青山,列一道長長的綠色屏風,與村對望,粼粼碧水南向呈弧形繞村流過,與青山相輝映。江南岸諸峯拱衞,仁源、大小源源深數里,誠萬代之基。 [7] 
綿潭始建於公元前38年, (漢武帝年間)距今二千餘年,曾有“朱、楊、林、湯、範”等姓氏先民在此生活過。公元257年,(三國時期), “胡、王”兩姓和公元1225年南宋理宗年間汪氏,均從江西婪源大畔前後遷來綿潭定居,莊氏於明初洪武年間遷入,以村後高山長廖興為村名。汪氏元五公曾孫汪大力隨朱元璋起義,功勳卓著,升為將軍,入京朝見,為奸臣所害。明太祖嘉其功德,御賜祠堂匾額,文曰. “武鎮明朝”;建“四腳牌坊”於下村江邊;用青石鋪建長50米的碼頭。50餘步階梯上至大路,碼頭名曰“將軍埠”。此時,“長廖興”村更名為“牌樓前”。新安江流經綿潭此段水流綿長平穩,稱綿水;潭深叵測,為徽州十八名潭之一。清代汪氏元六公之裔孫汪啓淑在朝任職,提議以此名潭為村名。至此,綿潭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新安江山水畫廊之夢裏水鄉-綿潭
新安江山水畫廊之夢裏水鄉-綿潭(4張)
唐宋至明清之間,綿潭隸屬二十六部一一瞎圖歙南孝女鄉。村設綿水、廖山二保。民國年間,屬安定鄉村增設吟坦保,即今之綿潭上中下三村名。解放初,屬薛陽區,改為綿潭鄉,本村汪冬貴同志為第一任鄉長。仍分上中下三村,58年改屬深渡區,先為漳潭大公社,後為漳潭鄉,隨轉為漳潭人民公社, 2005年撤鄉併入深渡鎮。
深渡鎮綿潭村坐落在安徽省黃山市新安江北岸,是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重點村和示範村。

綿潭村經濟

2008年,綿潭村有人口2142人,轄22個村民組,一個行政村,六個自然村,共有706户 [1] 
村民經濟總收入2460.25萬元,其中枇杷收入776.64萬元,外出務工563人,收入972.32萬元。茶葉、菊花、枇杷葉以及農作物等其他收入710.29萬元,農民純收入達98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8萬元。 [1] 
綿潭村現有“歙縣綿潭枇杷專業合作社”、“綿潭村有機菊花合作社”、“綿潭村枇杷深加工協會”等民間組織,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 [1] 

綿潭村風景名勝

綿潭是歙南新安江兩岸之大村落。居民從村頭鄭坑沿江至村腳王家井(王氏聚居之地),長近2公里,依地勢和坡嶺走向,上村為莊氏所居。從村頭至莊氏宗祠,中經新桃、別坑、宗三廟丘等塢口,各依沿平坡或水口處建房;別坑塢口後坡為胡氏聚居之胡家嶺,潘氏亦居其間。上村呈長蛇之勢,逶迤不斷,民居星羅棋佈。中下村為汪氏所居,房屋鱗次櫛比,甲第連雲,縱深達六七百米。地勢北高南低,民居呈棋盤格局,村巷南北走向,東西依民居前後交錯相通。 [7] 
為沿江居民生產生活需要,水道船隻停靠便利,除別坑渡口通上瑤,下村渡口通仁源直至小洲源,中村楊樹巷(現村委大樓)中心地段設三大埠頭外,在各水口和民居山腳外均建埠頭,共計九處,埠頭間,從村頭至村腳都有石砌護江堤磅,江灘廣植楊柳。現今村委已新改造上下渡口,村辦公樓前等六處水埠。沿江大道加寬,重砌護江堤,大道外側植楊榜,美化村容。 [8] 

綿潭村獲得榮譽

2007年分別接待“市旅遊經濟觀摩團”和“新農村建設觀摩團”。並被列為2008年縣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2010年獲市級先進村殊榮, [9] 
2011年1月,入選”中國幸福村“名錄。 [2]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