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網脈酸藤子

鎖定
網脈酸藤子(學名:Embelia rudis)為紫金牛科酸藤子屬下的一個種。多枝攀援灌木。花期10-12月,果期4-7月。
中文名
網脈酸藤子
別    名
白木漿果
老鴉果
山胡椒
紅楊梅
螞蝗藤等。
拉丁學名
Embelia rudis Hand.-Mazz.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報春花目
紫金牛科Myrsinaceae nom. conserv.
亞    科
紫金牛亞科
酸藤子屬
腋序組

網脈酸藤子形態特徵

網脈酸藤子
網脈酸藤子(6張)
攀援灌木,分枝多;枝條無毛,密佈皮孔,幼時多少被微柔毛。葉片堅紙質,稀革質,長圓狀卵形或卵形,稀寬披針形,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或鈍,稀楔形,長5-10釐米,寬2-4釐米,邊緣具細或粗鋸齒,有時具重鋸齒或幾全緣,兩面無毛,葉面中脈下凹,背面隆起,側脈多數,直達齒尖,細脈網狀,明顯隆起,腺點疏而不明顯;葉柄長6-8毫米,具狹翅,多少被微柔毛。總狀花序,腋生,長1-2釐米,可達3釐米以上,被微柔毛;花梗長2-3 (-5) 毫米,被乳頭狀突起;小苞片鑽形,長1毫米,裏外均被乳頭狀突起;花5數,長1-2毫米,花萼基部連合,萼片卵形,頂端急尖,長0.7毫米,具緣毛,裏外無毛,多少具腺點,有時於萼連合處被微柔毛;花瓣分離,淡綠色或白色,長1-2毫米,卵形或長圓形或橢圓形,頂端鈍或圓形,邊緣膜質,具緣毛,外面無毛,裏面中央尤其是近基部密被微柔毛或乳頭狀突起,具腺點;雄蕊在雌花中退化,長達花瓣的1/2,在雄花中與花瓣等長或較長,着生於花瓣的1/3處,花絲基部具乳頭狀突起,花葯長圓形或卵形,背部具腺點;雌蕊在雌花中與花瓣等長,子房瓶形或球形,花柱常彎曲,柱頭細尖或略展開。果球形,直徑4-5毫米,藍黑色或帶紅色,具腺點,宿存萼緊貼果。花期10-12月,果期4-7月。 [1]  [3] 
網脈酸藤子 網脈酸藤子
網脈酸藤子 網脈酸藤子 [2]
網脈酸藤子 網脈酸藤子 [1]

網脈酸藤子分佈範圍

產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西、廣東(排牙山(邢福武等12054,IBSC) [4]  )(海南島未發現)、四川、貴州及雲南,海拔200-1600米的山坡灌木叢中或疏、密林中,乾燥和濕潤溪邊的地方。模式標本採於江西萍鄉。 [1] 

網脈酸藤子主要價值

網脈酸藤子 網脈酸藤子
根、莖可供藥用,有清涼解毒、滋陰補腎的作用,治經閉、月經不調、風濕等症。 [1] 
【瑤藥】根、葉治肺結核,小兒腹瀉,咳嗽,氣管炎,風濕骨痛,黃水瘡,刀傷出血,燒燙傷《桂藥編》。 【苗藥】狗舌風,救別崩:根、莖治閉經,月經不調,風濕《湘藍考》。 [1] 
果實:酸、甘,平。強壯,補血。 根、枝條:清涼解毒,滋陰補腎。用於經閉,月經不調,風濕痛。 [1] 
全株含揮發油,可提香精原料(貴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