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網絡閲讀

(2010年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網絡閲讀》是2010年1月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露曉。
中文名
網絡閲讀
作    者
陳露曉
出版時間
2010年1月1日
出版社
中國社會出版社
ISBN
9787508728384 [1] 
定    價
10.00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網絡閲讀內容簡介

網絡閲讀是一種有別於傳統紙張閲讀的新型閲讀方式,此種閲讀方式的興起、發展有賴於互聯網的發展。網絡閲讀的特點是無紙張限制、無攜帶保存障礙、方便、節約資源。
圖書保存於網絡,一點即可閲讀,不用案頭堆積如山,耗費巨大木材資源。

網絡閲讀網上閲讀不可逆轉

對於印刷品閲讀率的下降要重視,但也不必驚慌。這個數字可能還會下降,高雅印刷品市場本來就是狹小的,但不會消失,隨着社會文化水平的總體提升而適當擴大,但新一代人的閲讀形式會更多地轉變為網上閲讀,這是不可逆轉的。
公佈的第四次我國印刷品閲讀情況調查表明,國民閲讀率已經從1999年的60%跌到了2005年的48%,使人深感印刷面臨的危亡;與此同時,餘秋雨先生反對設立“國家讀書日”,以及他關於“信息爆炸,閲讀不是欠缺,而成為災難”的言論,頓時成為眾矢之的。
其實,閲讀不是從來就有的。文字出現前,記憶是當時的信息交流的要素。希臘文字出現後,蘇格拉底認為,這會造成人們依賴文字傳播而使對歷史的記憶萎縮,並且許多口語詞彙只能給出一種文字形式表達,無法展現口語對話中的多種語境。當時記憶一部史詩所花費的時間,遠遠少於為了掌握記錄的文字體系而花費的時間。但是,正是文字,特別是印刷術以後的文字閲讀,藴藏了數百年人類的深刻思考,是最富的人文精神之所。美國媒介哲學家利文森(P.Levinson)在回顧這些歷史時指出:“今天對於全部電子媒體包括計算機在內的猛烈的學術攻擊,都是源自由來已久的對新媒介的焦慮而反過來希望保護書寫媒介。”
我們有一種錯覺,似乎在印刷時期的所有人都在閲讀並得到了啓蒙。其實,真正通過閲讀獲得啓蒙的人,占人口的比例很小。我的童年,除了原始的遊戲和聽老人講故事,對外界幾乎渾然不知,在大城市生活尚如此貧乏,更不要説農村了;而孩子,從出生起眼睛就盯着電視和電腦屏幕,差異太大了!電視是迄今為止最為廣泛的傳媒,它使得世界人口的多數,特別是那些不識字的人和沒有閲讀習慣的人有了瞭解外部世界和娛樂的去處,這是傳播史上的偉大進步。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我們怎樣譴責電視,批評網絡,它們有史以來最為完善地實現了人類聲像的同步傳播,開闊了社會最大多數人的眼界。

網絡閲讀什麼是閲讀

閲讀是使正在呈現的文字與圖畫成為有意義事物的一道程序。如果所寫的或所印刷的文字沒人看,那麼這種存在只是一種沒有意義的沉默的存在。引導學生(從小學開始,但主要應關注大學生)閲讀印刷品中的精華,需要做很多工作,但是我們不能用自己熟悉的經驗尺度來衡量已經變化了閲讀形式。所有驚歎閲讀危亡的作者都是年長的人,我們瞭解多少摸着鍵盤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已經形成了新的閲讀習慣。他們接觸的主要是“信息”,海量的信息,而將信息變成“知識”,這是一道重要的轉折,如何將信息轉變為知識,年長的一輩負有責任。
閲讀對於人的理解能力、邏輯性和綜合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這不是別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可以替代的。然而,閲讀一定得是印刷載體嗎?網上閲讀以往印刷品的文字,同樣是閲讀,而且還可以無限鏈接,這種閲讀的培養,可能比呼籲直接閲讀印刷品要有效些。但是,這方面我們幾乎沒有做什麼。單純地看使用什麼載體來衡量閲讀,這種標準已經不靈光了,我們進入了媒體融合時期,所有的載體都不過是數字媒體的外在形式而已。這個調查問卷顯示出有越來越多黨政幹部接受了新媒體,採用網絡等方式閲讀,這種新方式可以是紙質媒體閲讀的有效補充。

網絡閲讀印刷品閲讀率下降

對於網絡和電視的主體內容,永遠需要保持批評的態勢,然而即使是精英們,也需要輕鬆的娛樂,這是所有人都需要的一種原初生命狀態,娛樂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這種娛樂與人文精神的高雅不是同一性質的東西。既然我們可以讚美原始部落忘情地歌舞和樸拙的繪畫,那麼就應當寬容一點電子媒體提供的娛樂,要求媒體的娛樂“雅俗共賞”只是神話。通俗是娛樂的本質,問題在於大眾文化淺層次的快樂太多,它意味的不是娛樂的過剩而是貧乏。來源:新華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