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氏盤羊

鎖定
維氏盤羊(學名:Ovis vignei):是偶蹄目、牛科、盤羊屬的哺乳動物。體重可達90千克,肩高可達1米。皮毛棕色,夏季比冬季更淺。該物種有黑色和白色的馬鞍斑塊,臀部有一個明顯的白色斑塊。雄性有一個黑色的頸部圍帶。雄性的角很大,而雌性的角要小得多。有明顯的羚羊般的特徵,其特點是強壯的身體和長腿。
棲息於陡峭至起伏的草地,海拔6000米。它們的棲息地往往比較乾旱。也可能出現於農田中,有時會進入部分樹木繁茂的地區。社會性動物,羣體規模可高達數百多隻。植食性,以草和灌木為食物,也會吃穀物。廣泛分佈於小亞細亞。 它們分佈於哈薩克斯坦西南部、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克什米爾地區。 它們向東延伸到伊朗,有些是在阿曼發現的,儘管人們認為該種羣是被引入的。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維氏盤羊
拉丁學名
Ovis vignei
別    名
赤羊
東方盤羊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牛科
亞    科
羊亞科
盤羊屬(綿羊屬 羊屬)
維氏盤羊
亞    種
5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 1841 [1]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 [1] 
同義學名
Ovis orientalis Gmelin, 1774
外文名
Urial

維氏盤羊物種學史

維氏盤羊
維氏盤羊(10張)
1997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關於山羊亞科的行動計劃和2008年之前的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列出了一個物種“Ovis orientalis”(東方盤羊),它包括了所有的“Mouflon”和“Urial”的亞種。2000年,“山羊分類學研討會”的代表不同意這種分類,部分原因是染色體數量不同(即“Mouflon”54 和“Urial”58),並得出結論認為Mouflon和Urial是不同的物種 . 一項分子研究(2010年)表明,被鑑定為Mouflon"和"Urial"的個體形成了兩個強烈的單系羣體。從雜交種羣中取樣的個體要麼出現在Uria的進化枝中,要麼出現在Mouflon的進化枝中。將這兩個分類羣視為不同的物種,這與它們之間的形態和遺傳差異,以及它們過去的進化差異和雜交區的出現是一致的(Rezaei 等,2010)。 [1] 
"東方盤羊'(O. orientalis) 這個名字首先被用來指代在伊朗發現的雜交紅羊(在 IUCN Caprinae行動計劃第13 頁列為O. orientalis)。這種盤羊被認為是一種雜交形式,是”Mouflon“和”Urial“雜交的結果。因此,O. orientalis的名稱是”nomen nudum“(無記名稱)。按照年代順序,”Mouflon“的有效學名應該是”亞洲盤羊“(O. gmelini Blyth,1841);”Urial“則是”維氏盤羊“(O. vignei Blyth,1841)。CITES和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CIC)使用“O. gmelini”表示”Mouflon“,O. vignei表示”Urial“。 [1] 
維氏盤羊大約有5-7個亞種:arkal、bocharensis、cycloceros、punjabensis、vignei、但blanfordi和arabica可能是有問題的,它們可能不是本土野羊。 [1] 
事實上,在表面型態上區分維氏盤羊的5-7個公認亞種中的幾個是困難的,並且在缺乏分子證據支持的情況下,一些可能是生態型的而不是亞種。除了識別不同亞種的問題外,維氏盤羊的幾個當地種羣可能被歸類為“錯誤的”亞種(IUCN SSC/Caprinae Specialist Group 2000)。 [1] 

維氏盤羊形態特徵

維氏盤羊雄性體重可達90千克,肩高可達1米。總體皮毛是棕色的,夏季比冬季更淺。它們在臀部有一個明顯的白色斑塊。該物種有黑色和白色的馬鞍斑塊。雄性有一個黑色的頸部圍脖,僅限於頸部和胸部的前部。雄性的角很大,而雌性的角要小得多。角的形狀可能是可變的,但傾向於頸上排列。記錄的最大角長為990.6毫米,最大基圍為304.8毫米。該物種有明顯的羚羊般的特徵,其特點是強壯的身體和長腿。 [2] 

維氏盤羊棲息環境

棲息在中等至非常乾旱的棲息地,海拔範圍從跨裏海低地的海平面至4,000米以上。在帕米爾高原、興都庫什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喜歡丘陵、起伏的地形和緩坡,也喜歡懸崖。生活在草原和開闊的林地中,例如桃屬、阿月渾子屬和刺柏屬植物以及以亞灌木為主的稀有植被的寒冷沙漠。該物種也可以在農田裏覓食。它們利用斜坡或懸崖上的洞穴作為庇護所或在灌木下休息。 [1] 

維氏盤羊生活習性

維氏盤羊是羣居的,羣體規模可高達數百多隻。在伊朗“Golestan”國家公園,有超過4,000 只的羣體,但平均規模約為29只。護林站附近的尿液密度更高,每平方公里0.15-21.77只。在春季和夏季,畜羣規模較小,而且經常進行性別隔離。兩性異形、無領地並濫交。 [1] 
維氏盤羊主要在白天活動,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覓食。它們在整個範圍內移動,但不保持領地。羣居,個體形成有親緣關係的族羣。牧羣通常由雌性、羔羊和幼崽組成。成年公羊形成獨立的雄性羣體。牧羣的分離消除了對食料的競爭,減少了對雌性的騷擾。牧羣有一個社會結構,其優勢是基於體型大小。優勢關係在公羊羣中尤其明顯,其中優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角的大小——角越大,優勢等級越高。 [2] 
在盤羊社會中,佔支配地位的公盤羊通過防止年輕盤羊騷擾母盤羊而起到穩定力量的作用。年輕的公盤羊比年長的公盤羊更具攻擊性和欺凌性。體型相似的維氏盤羊之間的攻擊性通常包括扭頭和用前腿。它們在碰撞前不會仰卧在後腿上。 [2] 
缺乏有關該物種交流的詳細信息。 然而,眾所周知,雄性有攻擊性的身體接觸,通過這些接觸,它們建立和交流支配關係。觸覺交流似乎是存在的。雌性通過尿液中的化學線索向成年雄性傳達自己的發情狀態。此外,母親和羔羊根據氣味相互識別,因此嗅覺交流在該物種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維氏盤羊是食草動物,消耗各種未指明的植物,可能是草和灌木。它們也會吃穀物。 [2] 

維氏盤羊分佈範圍

該物種分佈於阿富汗、印度西北部、伊朗中部和東部、哈薩克斯坦西南部、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來自阿曼的野羊被認為可能是被引入的,存在起源不確定性。 [1] 

維氏盤羊繁殖方式

交配系統是一雄多雌制的,但雄性不會統領雌性羊羣。交配時,雄性以伸展的姿勢慢慢接近雌性。雌性的反應是蹲下和小便。然後雄性嗅到雌性的尿液,用化學方法確定雌性是否處於發情期。處於發情期的雌性被佔優勢的雄性佔有。交配後,佔優勢的雄性將雌性與其他雄性隔離,直到不再發情。一旦雌性不再接受,雄性就會離開尋找另一個發情期的雌性。 [2] 
生殖週期從11月下旬的發情期開始,雌性在4-6月生下一隻或兩隻羔羊。發情期和產羔期因該物種生活的不同地區而有差異。雌羊在分娩前與羊羣隔離。分娩後,雌性動物和它們的幼崽會離開族羣3-7天。在這段時間裏,羔羊會成長,雌羊和它的後代都會通過嗅覺來識別對方。雌性通常在2年後可以生育第一胎,雄性在3年時性成熟,但在8歲時完全成熟。在野外的最長壽命為11 年。 [1-2] 

維氏盤羊亞種分化

維氏盤羊(5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維氏盤羊烏茲別克亞種
Ovis vignei arkal
Eversmann, 1850
2
維氏盤羊塔吉克亞種
Ovis vignei bochariensis
Nasonov, 1914
3
維氏盤羊阿富汗亞種
Ovis vignei cycloceros
Hutton, 1842
4
維氏盤羊旁遮普亞種
Ovis vignei punjabensis
Lydekker, 1913
5
維氏盤羊指名亞種(赤羊
Ovis vignei vignei
Blyth, 1841
[1] 

維氏盤羊保護現狀

維氏盤羊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 ver3.1——易危(VU)。 [1] 

維氏盤羊種羣現狀

該物種的全球種羣數量可能在30,000只的範圍內。種羣數量不包括髮生在伊朗的亞洲盤羊和維氏盤羊之間的疑似雜交種。因此,如果沒有特別説明,僅考慮了整個省份。其範圍內的種羣數量趨勢可能會下降,三代後可能下降多達30%。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