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斯教堂

鎖定
“為受鞭打的救世主而建的維斯朝聖教堂”位於阿爾卑斯山腳下,是一件凝聚着巴伐利亞巴洛克精髓的藝術品。 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百萬名遊客專程前往這裏,他們參觀、驚歎、祈禱、參加禮拜儀式、聆聽夏季音樂會的美妙旋律或者安靜的冥思。 [1] 
維斯教堂位於德國的巴伐利亞州施泰因加登鎮維斯區,距慕尼黑西南約70千米。它興建於1746年10月,於1754年竣工。該教堂結構簡潔,佈局合理,具有古樸典雅的氣質。維斯教堂的裝飾協調,空間寬廣,主要包括寬25米、長29米的橢圓形身廊和一個長方形大廳。維斯教堂是德國阿爾卑斯地區唯一的人類遺產。
中文名
維斯教堂
外文名
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
類    別
文化遺產
所屬洲
歐洲
入選時間
1983年
所在國家
德國

維斯教堂世界文化遺產

維斯教堂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維斯朝聖教堂
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
入選時間:1983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 (i)(iii)
地理位置:N47 40 52.6 E10 54 00.5
遺產面積 : 0.1 ha
遺產編號:271

維斯教堂遺產描述

德國世界遺產地 德國世界遺產地
維斯教堂,意為“維斯受鞭打的救世主朝聖教堂”,位於德國的巴伐利亞州施泰因加登鎮維斯區,距慕尼黑西南約70公里。它興建於1746年10月,於1754年竣工。這個座落在風光宜人的阿爾卑斯山谷中的白色教堂,是具有巴伐利亞人特色的洛可可式建築的優秀代表作,因相傳教堂內的救世主像曾落淚而成為聖地,是一座雄偉的朝聖教堂。1983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i)(iii),維斯朝聖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一座建在開闊鄉村的朝聖教堂,是洛可可藝術的完美傑作。
遴選依據標準(iii):維斯朝聖教堂是文化和宗教傳統的一個特殊見證。

維斯教堂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維斯教堂(1745至1754年)坐落在風景秀美的阿爾卑斯山谷中,保存十分完好,是建築師多米尼克斯·齊默爾曼(Dominikus Zimmermann)的作品,是巴伐利亞洛可可風格的優秀代表作。整個作品充滿了活力,歡快而且色彩豐富。了活力,歡快而且色彩豐富。 [2] 

維斯教堂日耳曼的洛可可之寶

在維斯有100多個教堂和聖壇,而且從巴伐利亞北部到施泰爾馬克(奧地利東南部一州)最南端,迄今為止已發現有1500多個類似這樣的地方。作為朝拜救世主之地,早在8世紀,維斯教堂的聲望就已經風靡於整個歐洲。
維斯教堂 維斯教堂
維斯教堂,意為“維斯受鞭打的救世主朝聖教堂”。維斯教堂中供奉的是一尊受鞭打的救世主雕像,由帕特爾·馬格努斯·施特勞布和盧卡斯·施魏格爾兄弟於1730年在上巴伐利亞的施泰因加登修道院雕刻完成。傳説1738年6月14日,維斯當地一位名叫瑪麗亞·洛呂 (Maria Lory) 的女農民在救世主雕像的眼睛中看到了幾滴眼淚,消息傳開以後,很快引來了禮拜和朝聖的人潮,人們蜂擁前往一睹傳説中流淚的救世主雕像,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1740年維斯建造起了一座木結構的小型禮拜堂,它就是維斯教堂的前身,這個小禮拜堂很快就無法滿足朝聖者們的需求。 如今這座維斯教堂於 1746 年奠基、1754年建成,座落在風景秀美的阿爾卑斯山谷中,這是出自建築師多米尼克斯·齊默爾曼的作品,是巴伐利亞人洛可可風格的優秀代表作,整個作品充滿了活力、歡快,色彩豐富。它是德國阿爾卑斯地區唯一的人類遺產。
維斯教堂內景——花園 維斯教堂內景——花園
到維斯旅遊觀光的遊客,都會驚歎於維斯教堂的奇觀:如此超脱、氣魄輝煌,這樣的建築物竟然奇蹟般的出現於這處幾乎與世隔絕的隱蔽之地! 從許多角度來看,許多不平凡的事的確在此處發生了。人類的眼淚是精神建築的棟石,創造出維斯教堂這顆洛可可式建築風格、聞名於人類歷史上的璀璨珍珠。作為朝拜救世主之地,同時也是巴洛克建築風格的藝術之寶,早在8世紀,維斯教堂的聲望就已經風靡於整個歐洲。
頂部大壁畫 頂部大壁畫
維斯教堂建在一片遼闊草地的正中央,由於該處地勢比周圍要高,所以即使從很遠的地方,人們也可以一眼眺望到這座與眾不同的教堂。整個建築的設計思想都圍繞着“朝聖”這個中心原則,它着重體現了苦難、悔罪和拯救。精雕細琢、超凡脱俗體現在維斯教堂的每一個細節中,但這一切看上去卻並非華而不實,所有細節連同那些各式各樣的裝飾品都像是視覺感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維斯教堂將建築風格以及人們心中的“天堂”融入到裝飾用的灰泥之中,如此天衣無縫的結合真是不可思議的奇蹟。洛可可式的建築風格在此處可謂是達到了極點,這也是絕無僅有的一例。
維斯教堂 維斯教堂
維斯教堂結構簡潔,佈局合理,具有古樸典雅的氣質。教堂的裝飾協調、空間寬廣、主要包括寬25米、長29米的橢圓形身廊和一個長方形大廳。除此之外,維斯教堂的神學來源也是不可估量的。教堂的精神是中心上帝的兒子、人類的救世主——耶穌基督。許多來自世界各地拜訪維斯的遊客,都希望能從這裏獲取生活的方向,教堂憑藉自身的藝術表達形式和其精神源泉的力量,滿足人們的慾望。
維斯教堂 維斯教堂
隨着巴伐利亞地區政教分離的開始,19世紀初維斯教堂曾被下令準備拍賣和拆除掉,被當地的農民搶救了下來,也使得朝聖能夠繼續。在1983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從1984年到1991年,經過長達7年的恢復重建工作,維斯教堂成為為數不多的具有完整的18世紀之風的教堂保護區。如今,古老的維斯教堂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威斯教堂依然是人們心目中的天路教堂,在此可以進行朝拜、祈禱;同時,這裏也是吸引遊客之旅遊觀光勝地。每年到威斯的來賓、普通遊客、藝術愛好者和聖地朝聖者數以百萬計,教堂內經常性地舉宗教音樂會。5月1日是每年維斯朝聖的開始,而每年的6月14日和接下來的星期日則是“耶穌的眼淚”節,以紀念救世主雕像落淚奇蹟的發生和維斯聖地的建立。

維斯教堂教堂設計師、畫家與建築師

華麗的廊柱 華麗的廊柱
維斯教堂由來自於附近城鎮韋索布倫 (Wessobrunn) 的兄弟倆約翰·巴普蒂斯特·齊默爾曼(JohannBaptistZimmermann,1680年1月3日—1758年3月2日)和多米尼庫斯·齊默爾曼(DominikusZimmermann,1685年6月30日—1766年11月16日)兄建造弟設計,他們都是德國洛可可風格的畫家和建築師,多米尼克斯·齊默爾曼還是將巴伐利亞洛可可式建築風格(流行於18世紀,特點是纖巧、浮華)發展到頂峯的無可爭議的人物。兄弟倆為教堂設計出這種均衡的洛可可樣式,並將其打造成一件整體藝術品。1745年至1754年,齊默爾曼兄弟在AbtMarinusII.Mayer的帶領下建造了現在這座洛可可風格的維斯教堂。
維斯教堂
維斯教堂(5張)
聖壇上的畫作出自慕尼黑宮廷畫家巴爾塔薩·奧古斯特·阿爾布雷希特 (Balthasar August Albrecht) 之手,歐洲四位偉大神學家,即耶羅尼米斯 (Hieronymus)、安波羅修 (Ambrosius)、奧古斯丁 (Augustinus) 和格雷戈爾 (Gregor) 的人物雕塑是提洛爾雕刻家安東·施圖爾姆 (Anton Sturm) 的作品。 多米尼克斯·齊默爾曼 (Dominikus Zimmermann) 用灰泥塑成的繁複線條以及他的哥哥 - 巴伐利亞選帝侯宮廷畫家約翰·巴普蒂斯特·齊默爾曼 (Johann Baptist Zimmermann) 繪製的天花板壁畫,構成了教堂華麗而明快的內部裝飾,其中藴含的工藝水準和藝術價值無與倫比。 華麗鑲金的泥塑花環、舉世聞名的教堂圓頂天花板壁畫、精雕細琢的錯視濕壁畫 (Trompe-l’œil-Fresko),都是反映了人類最高創造力的大師級作品,是虔誠信仰的最佳見證。 建築師多米尼克斯·齊默爾曼一直到死都沒有離開這座位於巴伐利亞州 (Bayern) 的維斯教堂,他一直居住在教堂旁邊由自己親手修建的房子裏,如今被改建為一間客棧。 [1] 

維斯教堂知識鏈接:洛可可藝術

洛可可式建築風格,於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並流行於歐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洛可可風格的基本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温柔、紛繁瑣細。
洛可可式建築風格以歐洲封建貴族文化的衰敗為背景,表現了沒落貴族階層頹喪、浮華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緒。他們受不了古典主義的嚴肅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囂放肆,追求華美和閒適。洛可可一詞由法語ro-caille(貝殼工藝)演化而來,原意為建築裝飾中一種貝殼形圖案。1699年建築師、裝飾藝術家馬爾列在金氏府邸的裝飾設計中大量採用這種曲線形的貝殼紋樣,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風格最初出現於建築的室內裝飾,以後擴展到繪畫、雕刻、工藝品、音樂和文學領域。洛可可建築風格的特點是:貝殼和巴洛克風格的趣味性的結合為主軸,以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俱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豔。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顯得非常複雜。
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洛可可藝術的繁瑣風格和中國清代藝術相類似,是中西封建歷史即將結束的共同徵兆。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