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綠色財富

(經濟術語)

鎖定
綠色財富可以簡單地定義為:以保護人類健康繁衍為宗旨,實現經濟、環境、社會和諧發展的物質財富、自然財富、精神財富、創造財富的總稱。綠色財富是人最基本的財富,沒有綠色財富,有很多事都沒法完成。
綠色財富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中文名
綠色財富
定    義
以保護人類健康繁衍為宗旨,實現經濟、環境、社會和諧發展的物質財富、自然財富、精神財富、創造財富的總稱

綠色財富緣起

財富的定義較多,一種財富是指國家和個人所擁有的物質(能源與資源)和文化財富的總和;一種是具有價值的東西,如物質財富、自然財富、精神財富、創造財富。
財富的創造和積累是一柄雙刃劍。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面臨着資源大幅度減少和環境持續惡化帶來的巨大難題,為了破解這個難題,人們在尋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走出了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之路。 保護環境,提高健康水平,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提高環境質量是人類的追求,因此貿易與環境問題會長期存在。

綠色財富涵義與特徵

從總體來看,“綠色財富”有三層涵義。在財富的性質上,這種財富是屬於“綠色”的,即創造的是生態型、環保型、健康的財富,無公害和無污染是其重要特徵,人們可以安全享用和支配。這是“綠色財富”的本質屬性,它推動了綠色生態產業的蓬勃興起。
在財富創造與積累的方式上,在節約使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更注重於技術和管理的創新。“綠色財富”必須是在保護生態與環境的前提下,採用“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方式生產的,財富的積累不以掠奪自然資源為代價,並且在創造財富的方式上具有公平、協調的可持續性,即當代人的財富積累不危及後代的生存與發展、國家或地區財富的創造不損害別的國家或地區的利益。
正是由於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要求,引發了創造“綠色財富”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工業上出現了“清潔生產”,農業上出現了有機食品生產,中國已在大江大河的源頭以及所有的生態脆弱區禁止了對天然林木的採伐,生態旅遊產業悄然興起等都是綠色財富引領下的新的生產方式。
在財富的流通方式上,綠色財富作為商品形態在市場上出現,生態價值觀是公眾所能接受的,財富創造者和消費者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念,追求環境友好、資源節約、有益健康的產品是其共同的價值取向。在綠色消費時代到來之際,消費者手中的鈔票實際上就是對商品的“選票”。
消費者的選擇必然成為企業興盛與衰亡的航標,從而引發了綠色產品標誌的出現。這種經過權威部門審查認證頒發的綠色標誌,已成為綠色財富產品在消費市場流通的通行證。目前已在國際市場上大行其道,在國內市場上也在日益呈現着驗證通行的發展態勢。
“綠色財富”理念的產生,標誌着人類從以掠奪資源破壞環境積累財富轉變為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創造財富、以不公平的手段佔有財富轉變為公平協作分享財富,這也是社會生態覺醒的又一個顯著標志,是人類認識觀念上的一次巨大飛躍,特別是在選擇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方式與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性質的偉大意義。因此,倡導全社會樹立“綠色財富”的理念,讓發展綠色經濟成為解決資源短缺和生態保護難度過大的突破口,使中國社會經濟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這已成為我們的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

綠色財富林業是創造“綠色財富”的基礎產業

綠色財富可持續發展綠色經濟需大力發展林業

對照“綠色財富”的內涵,林業生產最具有符合創造“綠色財富”的特性。眾所周知,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林業作為維繫和發展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行業門類,既是基礎性產業,又是社會公益性事業;既承擔了為社會經濟發展供應木材等資源性產品的任務,又肩負着保護生態環境的重任。同時林業作為巨大的產業部門,不斷地為社會提供極為豐富的林產品,因此,為社會和人類創造並彙集着無比珍貴的“綠色財富”已成為林業的最大優勢。
林業也是實現新農村的重要途徑,可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財富”,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和巨大的潛力,承擔着艱鉅的任務和光榮的使命。
我國山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69%,沙地面積佔18.1%,林業用地面積佔29.8%,濕地面積佔4%。在林業的施業地區生活着我國一半以上的農村人口。這裏既是林業生產建設的主戰場,又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充分發揮林業的多種功能,特別是改善生態、創造“綠色財富”的功能,對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有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獨特的作用。
首先,發展林業,充分開發利用好山地、林地、沙地、濕地這些非耕地資源,可以極大地拓展農村生產發展的空間,獲得巨大的綜合效益。植樹造林不僅具有防災減災、改善農村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穩產高產的功能,而且依託林業,還可大力發展木本糧油、果品、菌類、山野菜等各種森林食品,對於豐富人們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改善飲食結構,維護糧食安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發展林業,提供現實性的“綠色財富”,是實現農民生活寬裕的有效途徑。目前,果品、竹業、桑蠶、藥材、木本糧油、林木種植和種苗等傳統林業產業,以及森林旅遊、森林食品、花卉、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等新興林業產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005年,福建、浙江的林業產業總產值分別達到920億元和1060億元,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幹部和農民形象地説:“綠水青山就是實現農村致富的金山銀山。”
第三,發展林業是促進鄉風文明、實現村容整潔的關鍵措施。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農村社會發展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標誌,也是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體現。通過綠化宜林荒山、構築農田林網、綠化村莊和發展庭院林業,可以實現村民家居環境、村莊環境、自然環境的和諧優美。這更是不容忽視的“綠色精神財富”。
目前,我國林業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林業的多種功能還遠未開發利用起來。我國的林業為新農村建設創造“綠色財富”還藴藏着巨大的潛力。
首先是林地資源潛力巨大。我國有林業用地43億畝,利用率僅為59.77%。目前林地生產力水平很低,每公頃森林蓄積量為84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人工林每公頃蓄積量為46.59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同時,我國還有8億畝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億畝濕地。三者合計相當於我國耕地總面積的3倍多,藴藏着巨大的“綠色財富”,開發利用的前景十分廣闊。
林業的物種資源豐富。我國有木本植物800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2400多種、野生植物30000多種,其中很多物種可以開發成大產業,為社會創造巨大的“綠色物質財富”。
林業的市場需求的潛力巨大。僅以木材為例,目前我國人均木材消費量只有0.12立方米,遠低於世界人均消費量0.68立方米的水平。從國際市場看,世界森林資源越來越少,木材消費量卻越來越大。國內外對林產品的巨大需求,對我國林業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也為我國林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林業還有為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的潛力。據統計,我國農村大約有1.2億剩餘勞動力,廣大林農尚有1/2的剩餘勞動時間,身居山鄉的這些勞動力都具有從事林業生產的多種便利條件。隨着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林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會不斷地增強。推進林業建設,對於解決農民就業、帶動並引導農民創造“綠色財富”、有效地增加他們的收入、維護農村社會穩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綠葉 綠葉 [1]

綠色財富“綠色財富”實踐中林業要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當前,林業在參與新農村建設和創造“綠色財富”的實踐中,最關鍵的是要處理好以下五個方面的重要關係。
首先,要處理好興林與富民的關係。興林為了富民,只有富民才能興林,興林與富民是互相促進的辯證關係。在保護好生態與環境的前提下,只有把富民作為林業建設的目的,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羣眾的積極性,為林業改革和發展注入活力;只有人民羣眾生活富裕了,享受到了林業提供的“綠色財富”,他們才有可能自覺地愛綠、護綠、興綠,為林業建設提供充分的物質保障和巨大的精神動力,推動林業又快又好發展。
其次,要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係。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只有發展,源源不斷地創造和積累“綠色財富”,才能滿足社會對林業不斷增長的多種需求,滿足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要求;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消除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調動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增強林業發展的活力,挖掘林業發展的潛力,發揮林業應有的效益。
第三,要處理好生態與產業的關係。建立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是林業發展的兩大基本任務。在生態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情況下,目前應該進一步抓緊產業體系建設,為生態體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第四,要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係。發展、保護林地以及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是林業的第一要務。發揮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多種功能,首先必須保護好林地、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同時要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要堅持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的原則,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使林業成為農民羣眾的致富之源,在科學利用中實現自覺有效的保護。
最後,還要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係。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觀念,處理好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關係,努力轉變林業增長方式,提高林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始終把發展林業、創造“綠色財富”的着眼點放在質量、效益上,確保林業又快又好地發展。

綠色財富綠色財富經濟案例

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環境意識,也決定了環境保護的投入,從而決定了環境質量。發達國家正在創造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這是人類的追求。為此,發達國家正不斷提高環境標準(如,汽車排放標準的歐1號、歐2號……),這無可非議。
1992年4月10日德國政府頒佈了《食品及日用消費品法》,明確指出:“禁止生產和銷售那些因含有毒或受污染物質而使消費者在使用時健康受到危害的消費品”,禁止有偶氮染料的紡織品進口,那時,我國真絲綢產品出口減少了70%左右。1994年7月14日,德國再次頒佈了第二修正案並定出了具體時限。這個法令不僅在德國有效,也引起了全世界出口到德國和歐共體紡織品的國家的廣泛重視。我國政府也採取了必要的措施,包括宣傳出版有關這方面內容的資料、設立檢測機構、禁止生產某些有毒化學品。實際上,這一法令出台引發了我國在染料及其他化學藥品生產和紡織品生產的一場觀念性革命,使人們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我國的染料企業應變能力很強,用了3年時間,引進技術,進行技術改造,到1998年突破了綠色壁壘,出口真絲綢產品已經不成問題。
關於陶瓷鉛污染的問題,我國現在也已基本解決,陶瓷出口已經不成問題。對待綠色壁壘,談判與乞求不會解決問題,必須迎頭趕上,加速技術的進步,突破綠色壁壘。從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環境因素在一定的條件下加快了技術的進步,加速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從深層次來看,推進了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生活在舒適、優美的環境中。
這兩個案例説明了乞求發達國家降低環境標準,取消綠色壁壘是不可能的。只有我們加大科技進步的力度,儘快提高我們的環境標準與產品標準,才能突破綠色壁壘
這就是突破綠色壁壘的新思維。
以紡織為主業的蕭山紡織企業正確理解了經濟與環境發展的辯證關係,認真解決技術問題,突破綠色壁壘,從而使蕭山紡織業以年增50%的速度加速發展。1995年蕭山紡織業產值僅為5.15億元,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2001年紡織業產值為27.14億元,2002年達到35.1億元。蕭山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經濟,必須在思維方式上以經濟與環境相融合為着眼點。
蕭山的經驗告訴我們:要與時俱進,把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看成是相互融合的統一體;把經濟與環境的“雙贏”不是放在口頭上,而是融化在觀念中,落實在行動上。
以上事實説明,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把環境因素看成是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提高競爭力的積極因素,就能加速企業的發展。所以,建立新的思維模式,突破綠色壁壘,就是創造了綠色財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