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經行記

鎖定
《經行記》是唐代杜環所寫的遊記 [1]  。《經行記》一書失傳已久,幸賴其叔杜佑在其所撰二百卷的《通典》上著錄了七八篇,共一千零五十一字 [2] 
作品名稱
經行記
作    者
杜環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
遊記

經行記作品簡介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寶十年)唐朝大食爆發怛邏斯之戰,唐朝戰敗杜環成為唐軍俘虜的一員。杜環在中亞西亞地中海大食佔據的地區停留十多年。更可能是曾到達摩洛哥的中國人。可惜,原本書籍已經遺失。幸有他的族叔杜佑在《通典》及《西戎總序》中曾經引述部份內容。

經行記內容摘錄

杜環記錄了巴格達空前的建築規模:“郛郭之內,裏陽之中,土地所生,無物不有。四方輻輳,萬貨豐賤,錦繡珠貝,滿於市肆。駝馬驢騾,充於街巷。 [1] 
杜環在巴格達的建設者中,見到了幾位唐朝工匠,“漢匠起作畫者,京兆人樊淑、劉批;織絡者,河東人樂隈、呂禮” [1] 
《經行記》裏對摩鄰國,有這樣的記載:“又去摩鄰國,在秧薩羅國西南,渡大磺,行二千里至其國。其人黑,其俗獷, 少米麥,無草木。馬食乾魚,人食鵲莽。鵲莽即波斯棗也。瘴厲特甚。 [1] 
《通典》著錄的《經行記》所記大食國情,茲摘其數條,以見一斑。文雲:
大食,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其士女瓌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閒麗。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無問貴賤,一日五時禮天。食肉作齋,以殺生為功德。系銀帶,佩銀刀,斷飲酒,禁音樂。人相爭者,不致毆擊。又有禮堂,容數萬人。每七日,王出禮拜,登高座為眾説法,曰:“人生甚難,天道不易。姦非劫竊,細行謾言,安己危人,欺貧虐賤,有一於此,罪莫大焉。凡有徵戰,為敵所戮,必得昇天,殺其敵人,獲福無量。率土稟化,從之如流。法唯從寬,葬唯從儉 [2]  。”
杜環談到中亞、西亞的特產有一種為當地人稱做尋支的西瓜,“十餘人餐一顆輒足”,這可説是西瓜最早出現於中國史冊的載錄。其他果品類的葡萄、馣、羅果、千年棗(椰棗,人呼伊拉克蜜棗),動物類的阿拉伯良馬等,《經行記》上均有介紹 [2] 
《經行記》載錄了8世紀中葉的阿拉伯宗教的發展狀況,專門記載了大食法、大秦法和尋尋法這三大在當時阿拉伯世界流行的宗教。“諸國陸行之所經也。胡則一種,法有數般,有大食法,有大秦法,有尋尋法。其尋尋蒸報於諸夷狄中最甚。當食不語。其大食法者,以弟子親戚而作判典,縱有微過,不至相累。不食豬狗驢馬等肉,不拜國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其俗,每七日一假,不買賣,不出納,唯飲酒謔浪終日。 [1] 

經行記相關考證

王國維曾根據明代嘉靖本《通典》,將其中引用的經行記原文輯錄成書《古行記校錄》。《經行記》記載13國:拔汗那國康國獅子國拂菻國摩鄰國大食國、大秦國波斯國石國、碎葉國、末祿國、苫國。

經行記歷史意義

現據《通典》和張一純先生《經行記箋記》來看,殘存《經行記》記述公元8世紀中期中亞、西亞乃至北非的拔汗那國、康國、師子國、拂菻國、摩鄰國、波斯國、石國、碎葉國、大食國、未祿國、苫國等國的地理環境、物產民俗、宗教、法規等重要內容,為我們研究這些國家的歷史文化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原始資料,並且彌足珍貴地記載了中華文明對中亞、西亞以及阿拉伯國家的浸染,尤其是以紡織、造紙為主的科技文化西傳的最早記錄。《經行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是中華文明有關阿拉伯的最早的第一手資料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