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經濟週期論

鎖定
經濟週期論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對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每隔一定時期反覆出現的經濟危機進行解釋的理論。
中文名
經濟週期論
所屬學科
經濟學

目錄

經濟週期論簡介

L.C羅賓斯 L.C羅賓斯
“創新”經濟週期理論原籍奧地利的美國J.A.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1912)和《經濟週期:資本主義過程的理論、歷史和統計分析》(1939)等著作中認為,資本主義之所以表現為生產技術經常有所改進,國民收入經常有所增長,其根本的動因,在於為數不多的、富有冒險精神的企業家率先進行的創新活動。所謂創新,指採用新的生產技術,製造新的產品,發現和利用新的原料,開拓新的市場以及改變企業的組織形式。率先進行創新的企業家,藉助銀行提供的貸款,創辦新企業,開發新產品,改進產品的品質,降低產品的成本,從而獲得企業利潤。當一項創新被證明為成功時,其他按陳規辦事的經理人員羣起仿效,造成經濟高漲。每一次創新造成的經濟高漲之所以必然繼之以危機和蕭條,據説這是由於高漲期間,生產者和消費者為過度的樂觀心理所支配,生產者過高估計了社會對產品的需求,從而過度地擴大了投資;消費者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收入,常常用抵押貸款方式購買耐用消費品;消費者的過度購買又促進了生產者的過度投資。所以熊彼特實際上是把危機和蕭條的根源,歸結為人們錯誤的心理狀態引起的過度投資和過度舉債。
熊彼特認為,從18世紀後期到20世紀30年代期間,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變化存在着三種經濟週期:①蘇聯Н.Д.康德拉季耶夫(1892~1938)於1925年提出的大週期(或稱長波),這種週期的長度為50~60年。②法國C.朱格拉(1819~1905)於1862年談到的平均長度為10年左右的經濟週期。③平均長度大約40個月的小週期,亦稱短波,或美國J.基欽談到的基欽週期。熊彼特認為,上述現象可以從他的創新理論得到很好的解釋:創新的特點之一是,它不是均勻地連續出現,而是時斷時續地出現,所以經濟發展的進程表現為繁榮與蕭條交替更迭,反覆出現。大週期根源於影響巨大曆時持久的創新,如第一個長波導源於產業革命帶動的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第二個長波來自鐵路的興建和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第三個長波標誌着電氣、化工和汽車工業蓬勃興起的時代。至於通常所説的經濟週期和短波,則可用影響較小的創新加以説明。
資本存量調整理論這是20世紀30年代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廣泛流傳的一種週期理論。挪威R.弗裏希(1895~1973)的《動態經濟學中的擴散問題和衝擊問題》(1933)一文可視為這一理論的先驅者。它的主要倡導者有美國P.薩繆爾森、A.漢森、R.M.古德温、J.S.杜森伯裏(1918~ ),英國R.F.哈羅德(1900~1978)、N.卡爾多,瑞典E.倫德堡(1907~ ),荷蘭J.丁伯根(1903~ )等。英國J.R.希克斯(1904~ )的《經濟週期理論》(1950)則是綜合各家之説而又自成一體,用比較通俗的形式系統地闡述這一理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這種理論的表達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單純用文字闡述,有的採用數學方法的推論,有的結合實際統計資料進行經濟計量學的估算參數;在數學模型中,有的使用固定參數的線性方程,有的引進非線性方程。但它們一般包括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論點:①吸取凱恩斯的“有效需求説”,即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生產和就業,取決於總支出或總需求,即取決於私人消費、私人投資、政府開支和進出口餘額等四項之和。②投資支出的變動是決定經濟波動之關鍵性因素。就是説,淨投資的變化引起的資本存量的變動,標誌着和決定着經濟活動之循環變動,故名資本存量調整理論。③用“乘數原理”與“加速度原理”的相互作用、自我加強來解釋國民收入之累積性的上下波動。
所謂“乘數原理”是説,一個社會的總支出或總需求的各個項目中,除消費支出以外的其他任何一個項目之自發的初始的變化(增加或者減少),通過連續帶動消費需求和消費品的生產,將引起國民收入若干倍的變化(增加或者減少)。所謂“加速度原理”則是描述物質產品的生產的一種技術方面的數量關係,即在使用固定資本的情況下,為了增產一定量的產品所需要增加的投資(建造新廠房增添新設備和原材料等)將是增產的產品價值的若干倍。這樣,任何外生因素(如自發的私人投資或者政府開支或者出口)的增減變化,通過經濟體系內部的消費需求與投資支出這兩項因素之相互推動這一自我加強的運行機制,使國民收入的變動進程,表現出典型的經濟週期型式。
簡評資產階級各種經濟週期理論之共同的錯誤在於,它們把一些對社會資本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實際進程會發生影響的因素,諸如貨幣信用情況,心理因素,生產的技術條件乃至國家的政策措施等等,説成是週期性經濟波動的原因。這顯然是用一些表面上確實存在的現象,來掩蓋資本主義經濟週期和危機的實質性原因,否認週期地發生的危機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經濟週期論參考書目

G.哈伯勒著,朱應庚等譯:《繁榮與蕭條》,商務印書館,北京,1963。(G.Haberler, Prosperity and Depression: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yclical Movements,new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Georg Allen & Unwin Ltd.,London,1958.)
J.R.Hicks,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The Clarendon Press,Oxford,1959.
R.E.Lucas Jr., Studies in Business-Cycle Theory,Basil Blackwell,Oxford,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