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絹毛山梅花

鎖定
絹毛山梅花(Philadelphus sericanthus Koehne)是繡球科山梅花屬植物。灌木,高1-3米;二年生小枝黃褐色,表皮縱裂,片狀脱落,當年生小枝褐色,無毛或疏被毛。葉紙質,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11釐米,寬1.5-5釐米。總狀花序有花7-15(-30)朵,下面1-3對分枝頂端具3-5花成聚傘狀排列。蒴果倒卵形,長約7毫米,直徑約5毫米;種子長3-3.5毫米,具短尾。花期5-6月,果期8-9月。 [1] 
分佈於中國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鎮雄、巧家、文山、富寧、景東和漾濞)。生長於海拔350-3000米的林下或灌叢中。 [1-2] 
絹毛山梅花實生苗開花早,2-3年生便能開花,觀賞效果好。 [3]  根皮可以入藥。活血,止痛,截瘧。用於瘧疾,挫傷,腰肋疼痛,胃氣痛。 [4]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無危(LC)。 [5] 
(概述圖參考來源: [6] 
中文名
絹毛山梅花
拉丁學名
Philadelphus sericanthus Koehne [8] 
別    名
建德山梅花
毛萼山梅花
土常山
探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山茱萸目
繡球科
山梅花屬
絹毛山梅花
命名者及年代
Koehne,1891
保護級別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無危(LC) [5] 

絹毛山梅花植物學史

絹毛山梅花由由奧古斯丁·亨利(Augustine Henry)於1888-1889年發現,1897年被引進法國,當時M.de Vilmorin從AbbéFarges獲得種子。1900年,威爾遜(Wilson)為韋奇(Veitch)先生收藏時,將其引入英國。 [7] 

絹毛山梅花形態特徵

絹毛山梅花
絹毛山梅花(10張)
灌木,高1-3米;二年生小枝黃褐色,表皮縱裂,片狀脱落,當年生小枝褐色,無毛或疏被毛。葉紙質,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11釐米,寬1.5-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邊緣具鋸齒,齒端具角質小圓點,上面疏被糙伏毛,下面僅沿主脈和脈腋被長硬毛;葉脈稍離基3-5條;葉柄長8-12毫米,疏被毛。 [9] 
總狀花序有花7-15(-30)朵,下面1-3對分枝頂端具3-5花成聚傘狀排列;花序軸長5-15釐米,疏被毛;花梗長6-14毫米,被糙伏毛;花萼褐色,外面疏被糙伏毛,裂片卵形,長6-7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漸尖,尖頭長約1.5毫米;花冠盤狀,直徑2.5-3釐米;花瓣白色,倒卵形或長圓形,長1.2-1.5釐米,寬8-10毫米,外面基部常疏被毛,頂端圓形,有時不規則齒缺;雄蕊30-35,最長的長達7毫米,花葯長圓形,長約1.5毫米;花盤和花柱均無毛或稀疏被白色剛毛;花柱長約6毫米,上部稍分裂,柱頭槳形或匙形,長1.5-2毫米。蒴果倒卵形,長約7毫米,直徑約5毫米;種子長3-3.5毫米,具短尾。花期5-6月,果期8-9月。 [1] 

絹毛山梅花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鎮雄、巧家、文山、富寧、景東和漾濞)。生長於海拔350-3000米的林下或灌叢中。適應強,耐寒,能在山區、丘陵區生長,有較強的耐乾旱瘠薄能力。 [1-3]  [7] 
絹毛山梅花 絹毛山梅花

絹毛山梅花繁殖方法

繁殖容易。蒴果於10月下旬至11月成熟;種子細小,千粒重約0.18克淨種後,用布袋幹藏或用薄膜袋密封,置冷庫(5℃)或冰箱中貯藏,翌春播種。播種宜拌細山灰撒播於苗牀上,再覆蓋稻草,厚1釐米,以不見土為度。播後15天左右出苗,利用陰天或傍晚揭草,搭上蔭棚,待苗高3-5釐米,氣温在30℃以下時,可揭去蔭棚,進行全光培育。一年生苗高20-30釐米,兩年後即出圃栽植。該品種還可以進行扦插、壓條繁殖。 [3] 

絹毛山梅花主要價值

觀賞:絹毛山梅花實生苗開花早,2-3年生便能開花,觀賞效果好。 [3] 
藥用:根皮可以入藥。活血,止痛,截瘧。用於瘧疾,挫傷,腰肋疼痛,胃氣痛。 [4] 

絹毛山梅花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無危(LC)。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