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榔皮

(中藥材)

鎖定
白榔皮中文學名絨毛蘋婆屬喬木;樹皮灰白色;小枝粗壯,並有葉痕,幼時有褐色星狀短柔毛。種子矩圓形,黑色。花期2月,果期4-10月。 [1] 
中文學名
絨毛蘋婆
拉丁學名
Sterculia villosa Roxb.
別    名
白榔皮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亞    綱
五椏果亞綱
錦葵目
梧桐科
蘋婆屬
絨毛蘋婆
分佈區域
雲南南部的耿馬、景洪等縣。

白榔皮形態特徵

白榔皮葉片特徵

白榔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約16cm,被毛;托葉披針形,長約1cm;葉掌狀3-7裂,基部廣心形,長17-22cm,寬與長几相等;中間的裂片廣卵形,尾狀漸尖,長達8cm,寬約8cm,葉上面被稀疏的短柔毛,下面被密集黃褐色星狀茸毛。

白榔皮花序特徵

圓錐花序腋生,密被鏽色茸毛;花黃色;萼闊鍾狀,長約1cm,5裂,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裂片披針形,先端急尖,長約6mm,外展;雄花的雌雄蕊柄彎曲,無毛,花葯10個;雌花的子房圓球形,花柱向下彎曲,被毛。蓇葖果長橢圓形,長3-5cm,先端略有短喙,內外均密被鏽色長茸毛。 [1] 

白榔皮分佈範圍

白榔皮產雲南南部的耿馬、景洪等縣。生於海拔540-1500米的山谷雜木林中或栽培於村邊。印度北部也有分佈。 [1] 

白榔皮主要價值

白榔皮
白榔皮(5張)
主治:風濕痹痛;水腫;小便不利;骨折
功效:祛風利濕;接骨 [2] 

白榔皮中藥成分

樹膠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纈氨酸(va-line),脯氨酸(proline),穀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及蘇氨酸(threonine)。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