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絜齋家塾書鈔

鎖定
袁燮[公元一一四四年至一二二四年]字和叔慶元府鄞縣人。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四年,卒於寧宗嘉定十七年,年八十一歲。(歷代名人年譜作生於紹興十五年,年八十歲)。
中文名
絜齋家塾書鈔
地    處
慶元府鄞縣
朝    代
卷    數
十二卷

絜齋家塾書鈔古籍簡介

《絜齋家塾書鈔》·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絜齋家塾書鈔作者簡介

(此從疑年錄)少讀東都黨錮傳,慨然以名節自期。入太學,登淳熙進士,調江陰尉。遷太學正,時黨禁興,以論去。久之,歷司封郎官,遷國子祭酒。延見諸生,必迪以反躬切己忠信篤實為道本。後為禮部侍郎,與史彌遠爭和議,罷歸。起知温州,進直學士,奉祠以卒。諡正獻。學者稱為絜齋先生。燮著有絜齋集二十六卷,後集十三卷,《直齋書錄解題》及絜齋家塾書鈔。

絜齋家塾書鈔四庫提要

宋袁燮撰。燮字和叔,絜齋其自號也,鄞縣人。淳熙辛丑進士,官至顯謨閣學士。諡正獻。事蹟具《宋史》本傳。燮之學出陸九淵。是編大旨在於發明本心,反覆引申,頗能暢其師説。而於帝王治跡,尤參酌古今,一一標舉其要領。王應麟發明洛閩之學,多與金溪殊軌。然於燮所解“儆誡無虞”諸條,特採入《困學紀聞》中。蓋其理至足,則異趣者亦不能易也。其書《宋史·藝文志》作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稱為燮子喬錄其家庭所聞,至《君奭》而止。則當時本未竟之書,且非手著。紹定四年,其子甫刻置象山書院。蓋重其家學,不以未成完帙而廢之。明葉盛《菉竹堂書目》尚存其名,而諸家説《尚書》者罕聞引證。知傳本亦稀,故朱彝尊作《經義考》注云“未見”。今聖代博採遺編,珍笈秘文,罔不畢出,而竟未睹是書之名,則其佚久矣。謹從《永樂大典》所載,採輯編次,俾復還舊觀。以篇帙稍繁,釐為一十二卷。蠹殘賸簡,復顯於湮沒之餘,亦可雲燮之至幸矣。喬字崇謙,嘗為溧陽令。與燮相繼而卒,未顯於世。故《宋史》但有其弟甫傳,而不立喬傳。據真德秀所作燮《行狀》,稱燮有子四人,喬其伯子,甫則其叔子云。

絜齋家塾書鈔原序

《絜齋家塾書鈔》原序 《絜齋家塾書鈔》原序
甫自幼洎長侍先君子側,平旦集諸子,危坐説書,夜再講,率至二鼓無倦容,謂學問大旨在“明本心”,吾之本心即古聖之心,即天地之心,即天下萬世之心。彼昏不知,如醉如夢,一日豁然清明,洞徹聖人即我,我即聖人。
舜號泣旻天,負罪引慝,只見瞽叟;禹荒度土功,三過家門,呱呱弗子,道心精一,曾何間斷。自古大聖同此一心,箕子論黃極無偏,常自蕩蕩無嘗偏,自平平無反側,自正直是之謂極,是之謂本心。太甲顛覆典刑,痛自怨艾,克終允德;成王遭家多難,執書感泣天雨反風,本心一昏,迷惑如彼,本心一復,光明如此。
先君子諷誦再三,聞者流涕,又言見象山先生讀康誥有所感悟,反巳切責,若無所容;讀呂刑,嘆曰從肺腑中流出,嗚呼至哉,本心矣。
是編為伯兄手鈔,雖非全書,然發揮本心,大旨具在。伯兄名喬,天資純正,用志勤篤,嘗宰溧陽,視民猶子,邑人德之,惜未盡行所學爾。甫先君子之沒幸伯兄之有傳,今又云亡痛曷有已,遂刻是編,名曰《絜齋家塾書鈔》而納諸象山書院以輿世世學者共之。
紹定四年辛卯良月己未男甫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