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結使

鎖定
從典籍上看,諸結説最初見於《四阿含經》。《中阿含經》卷三十三説眾生有慳、嫉二結,《雜阿含經》卷三十二説眾生有愛、恚、無明三結(《俱舍論》卷二十一同),《增一阿含經》卷十七説眾生有身邪、戒盜、疑三結(《大毗婆娑論》卷四十六,《顯揚聖教論》卷十六説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説眾生有欲、瞋恚、愚痴、利養四結(《成實論》卷十説眾生有貪身、恚身、戒取身、貪著是實取身四結),
中文名
結使
分    類
佛教術語

目錄

結使簡介

結有九種,使有十類。九結謂:1.愛結(貪愛)。2.恚結(瞋恚)。3.慢結(憍慢)。4.痴結(不瞭解事理的無明)。5.疑結(疑惑三寶)。6.見結(身見、邊見、邪見之三)。7.取結(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二種之取着)。8.慳結(慳惜自己的身命財寶)。9.嫉結(嫉妬他人榮富)。十使即分為利與鈍之二種:1.貪、瞋、痴、慢、疑等五種,為之五鈍使。2.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為之五利使。

結使詳説

從典籍上看,諸結説最初見於《四阿含經》。《中阿含經》卷三十三説眾生有慳、嫉二結,《雜阿含經》卷三十二説眾生有愛、恚、無明三結(《俱舍論》卷二十一同),《增一阿含經》卷十七説眾生有身邪、戒盜、疑三結(《大毗婆娑論》卷四十六,《顯揚聖教論》卷十六説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説眾生有欲、瞋恚、愚痴、利養四結(《成實論》卷十説眾生有貪身、恚身、戒取身、貪著是實取身四結),《中阿含經》卷五十六説眾生有貪、瞋、慢、嫉、慳五結(《發智論》卷三、《集異門足論》卷十二、《大毗婆娑論》卷四十九、《俱舍論》卷二十一同)。《辯中邊論》捲上説眾生有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九結(《發智論》卷三、《成實論》卷十二、《俱舍論》卷二十一、《雜集論》卷六同)。總之,這一些結使都是繫縛眾生的身心,使眾生永遠沉淪於生死流轉的煩惱。
眾生生死流轉的主因是“業”,而諸結為它的增上緣。眾生的生死流轉,不出乎這個世界,由於眾生自身的造業不同,對它的感受也不一樣。這世界可分為三種: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即所謂三界。其中欲界是比較低級的世界,又叫做下界,色界與無色界是比較高級的世界,又叫做上二界。在三界中,有五種結是束縛眾生在欲界中的煩惱,有五種結是束縛眾生在色界與無色界中的煩惱要素,這樣就有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

結使五下分結

五下分結——是隨順欲界生死的煩惱裏主要的五種:一、欲貪,二、瞋恚,三、身見,四、戒禁取見,五、疑。這五種裏欲貪是對於事物貪求的慾望;瞋恚是對於所追求的事物達不到目的而發生的忿怒;身見是於自身執着為我的見;戒禁取見是聽聞異端邪説之後,不假思索,就把它所規定的種種“戒”和“禁”以及“戒”和“禁”所依附的物我認為最勝而能得無上清淨的妙法;疑是被慾望所迷惑,對於正法及生疑惑不信的心理。這五種繫縛欲界眾生的“結使”,因為它具備“四下”的意思,所以叫“五下分結”。第一,是界下,貪慾、瞋恚這些“結使”惟限於欲界,不在上二界;第二,是果下,由貪瞋戒取這些“結使”為因,能招受“三塗”下劣的惡果;第三,是人下,身見戒取與疑等“結使”,只有凡夫才有,聖人是不會有的;第四,所障下,身見戒取與疑僅能障礙初果。

結使五上分結

其次五上分結——是隨順色界無色界生死的煩惱裏主要的五種:一、無明,二、慢,三、掉舉,四、色貪,五、無色貪。這裏面無明不是根本無明,而只是説由於痴暗不明義理的那種煩惱;慢是驕傲自滿,盛氣凌人;掉舉是躁動嬉戲;色貪是對於色界的貪愛;無色貪是對於無色界的貪愛。這五種繫縛色界無色界眾生的“結使”,因為具備“三上”的意義,所以叫做“五上分結”。第一,是界上,無明等五種“結使”均在上二界即色界、無色界中生起;第二,人上,無明等五種“結使”均是“學人”所起的煩惱;第三,所障上,無明等五種“結使”都能障礙“無學”上果。由於有“五下分結”為“業”的增上緣,眾生便長此為欲界繫縛不能超脱;由於有“五上分結”為“業”的增上緣,眾生便長此為色界、無色界所繫縛不能超脱。總之,依於上下分結,眾生就不得不長此生死流轉於“三界”。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