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細林夜哭

鎖定
《細林夜哭》是明末少年將領夏完淳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是寫景,繼之回憶當年與老師陳子龍共事和起義的情景,慨嘆自己被縛和老師沉水,又憶及當年老師對自己的器重,心情極其悲痛,決心殉國並葬身於老師墓旁。詩中緬懷陳子龍的抗清業及其不幸遭遇,表現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和自己必死的決心。全詩如泣如訴,情真辭苦,慷慨悲壯,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間用浪漫主義手法,使感情的表達更為激越飛揚,使詩歌更增添了撼動人心的力量。
作品名稱
細林夜哭
作品別名
細林野哭/細林夜哭歌
創作年代
明末清初
作品出處
南冠草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作    者
夏完淳

細林夜哭作品原文

細林夜哭1
細林山上夜烏啼,細林山下秋草齊。
有客扁舟不繫纜,乘風直下松江西2
卻憶當年細林客3,孟公四海文章伯4
昔日曾來訪白雲5,落葉滿山尋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6,荒台古月水粼粼7
相逢對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氣親8
去歲平陵鼓聲死9,與公同渡吳江水;
今年夢斷九峯雲10,旌旗猶映暮山紫11
瀟灑秦庭淚已揮12,彷彿聊城矢更飛13
黃鵠欲舉六翮折14,茫茫四海將安歸?
天地跼蹐日月促15,氣如長虹葬魚腹16
腸斷當年國士恩17,剪紙招魂為公哭。
烈皇乘雲御六龍18,攀髯控馭先文忠19
君臣地下會相見,淚灑閶闔生悲風20
我欲歸來振羽翼21,誰知一舉入羅弋22
家世堪憐趙氏孤23,到今竟作田橫客24
嗚呼!撫膺一聲江雲開,身在羅網且莫哀。
公乎公乎,為我築室傍夜台25,霜寒月苦行當來26 [1] 

細林夜哭註釋譯文

細林夜哭詞句註釋

  1. 細林:山名,本名神山,唐天寶間改今名,或稱辰山、秀林山,在今上海青浦南二十里。
  2. 松江:吳淞江。
  3. 細林客:指陳子龍。陳子龍於松江起兵抗清失敗後,幅巾布袍,往來細林、佘山之間。
  4. 孟公:指陳子龍。明亡之後,陳子龍曾以“於陵孟公”自號。文章伯:猶言文壇領袖。伯,居長,老大。
  5. 白雲:細林十景之一為“洞口春雲”。有洞在半山,石對立如門,雲出其中(見《松江府志》)。一説“白雲”是借用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的詩句,藉以指代明亡後度隱跡九峯三泖的陳子龍。
  6. 湖海人:志在四方、氣概豪邁的人。《三國志·陳登傳》:“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
  7. 粼粼:形容水的清激。細林十景中有“鏡湖晴月”。山中有西潭,一名小鏡湖,水清澈可鑑。
  8.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
  9. 去歲:指清順治三年(1646)。這年春天,吳江人吳日生、周瑞在長白蕩再次起義,陳子龍、夏完淳皆參謀其事。同年秋天,起義失敗。平陵:疑用漢樂府《平陵東》故事。舊説西漢末翟義起兵討伐王莽,兵敗而死,門人因作此歌。鼓聲死:猶言鼓聲絕,暗指起義失敗。夏完淳詩《吳江夜哭》有“平陵一曲聲杳然”句,係指吳日生起義失敗。
  10. 九峯:指在松江青浦一帶的鳳凰山、陸寶山、佘山、細林山、薛山、機山、天馬山、橫雲山、崑山等九座山峯。清順治四年(1647)四月,松江提督吳勝光反正,陳子龍參與其事。不過很快就失敗了,陳子龍希望破滅,“夢斷”指此事。
  11. “旌旗”句:這是夏完淳對陳子龍所參與的吳勝兆反正時聲勢的想象之詞。這次反正是在夜間進行的,煙火連旗,衝破夜色的籠罩,映紫了遠近山頭。故説“暮山紫”。
  12. 秦庭淚:春秋時,吳破楚,楚人申包胥赴秦求救,依秦庭牆痛哭七晝夜,終於使秦出兵。事見《左傳·定公四年》。這裏所指未詳,一説疑與朱之瑜乞師日本有關。一説“秦庭”指的是松江提督吳勝兆的衙門。
  13. 聊城矢:戰國時,田單收復被燕攻佔的齊地,獨聊城不下。齊人魯種連寫了一封勸説守城燕將撤兵的信,用箭射入城中。燕將讀後,棄城而去。事見《戰國策·齊策六》。這裏是説陳子龍有收復失地之功,有點像魯仲連。更:再。
  14. 黃鵠(hú):傳説中的大鳥。翮(hé):羽莖,借指鳥翅上的大羽毛。鳥翅一般有六根大羽毛,故稱六翮。見《戰國策·楚策四》。
  15. 跼蹐(jú jí):跼,彎腰。蹐,累足小步而行。促:緊迫。這句極言統治嚴酷,環境惡劣。
  16. “氣如”句:是説陳子龍被捕以後,威武不屈,投水自盡。
  17. 國士:全國所共推崇的人,這裏指陳子龍。
  18. 烈皇:指崇禎皇帝朱由檢。乘雲御六龍:唐王建《宮詞》:“太平天子朝迎日,五色雲車駕六龍。”本指天子車駕,這裏是説崇禎皇帝駕龍昇天面去。
  19. 攀髯(rán):用黃帝典故。黃帝乘龍上天,小臣不得上,皆攀龍髯。事見《史記·封禪書》。攀,有“追隨”的意思。控馭:拉住繮繩。先文忠:指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據《思文大紀》卷五記載,夏允彝死後,南明隆武帝(一説魯王)贈諡“文忠”。
  20. 閶闔(chāng hé):天門。
  21. 振羽翼:意謂重整旗鼓。
  22. 羅弋(yì):羅,捕鳥的網:弋,帶繩子的箭。都是捕鳥的工具。這裏指被捕。
  23. 趙氏孤:春秋時,晉屠岸賈殺害趙朔全家,程要、公孫杵臼救撫趙氏孤兒趙武成人。事見《史記·趙世家》。這裏作者以趙氏孤兒自比,以程嬰比陳子龍。
  24. 田橫客:田橫,秦末漢初人。韓信破齊,虜齊王廣,橫自立為王劉邦即皇帝位,橫率客五百人逃入海島。漢高祖派人招降,橫與二客落用,未至三十里,自殺,其客亦全部自殺。事見《史記·田橫傳》。這裏以陳子龍比田橫,而自比其客。
  25. 室:墓穴。夜台:墳墓。陸機《輓歌》:“送子長夜台。”《文選》李周翰注:“墳墓一閉,無復見明,故云長夜台。”這裏指陳子龍墳。
  26. 行:將。此句謂在那“霜寒月苦”的時節他就要到地下去了,意即以身殉國。 [2]  [3] 

細林夜哭白話譯文

晚上細林山上烏鴉啼鳴,細林山下秋草連天。
有客乘着扁舟不繫纜繩,乘風直下吳淞江之西。
回想起當年那些細林客,老師可稱文壇領袖。
昔日曾經來訪問老師,只見落葉滿山找不到您。
在荒台古月水波粼粼中,才知道您隱居的用意。
師生相逢對哭天下事,酒酣睥睨天下意氣相親。
去年起義失敗鼓聲絕,與老師共同渡過吳江水;
今年在九峯希望又破滅,旌旗把暮山映成紫色。
就像秦庭求救淚飛灑,彷彿聊城箭飛建大功。
黃鵠想高飛但翅膀折斷,茫茫四海哪裏可歸宿?
天地局狹日月緊迫,老師您氣如長虹葬魚腹。
憶起當年對我的器重更悲痛,剪紙招魂為您哭。
天庭中先帝坐着龍車,駕車的應是我先父。
君臣地下定會相見,淚灑在天門頓生悲風。
我想歸來重整旗鼓,誰知轉眼陷入敵人魔爪。
家世悲慘堪比趙氏孤兒,到今竟成為田橫客。
唉!我為國家民族盡忠,雖身在羅網也不用悲哀。
老師啊老師,替我在冥間修座房子,霜重月潔之夜我準會前來。

細林夜哭創作背景

《細林夜哭》作於南明永曆元年(1647),最初收於詩集《南冠草》。作者夏完淳因謀起義事泄被捕,繫於舟中。在解往南京途中,船經細林山,他的老師陳子龍抗清失敗後一度避居於此,他想起老師當年避居此地,自己也來訪問過,不禁悲從中來,因而寫此詩誌哀。 [2]  [3] 

細林夜哭作品鑑賞

細林夜哭整體賞析

這首詩在結構上大致可分三個層次。從起句到“酒酣眸睨意氣親”是第一層次。在這裏詩人以觸景生情的賦筆,由景入事,繼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月落烏啼的晨曦中,詩人舉目向細林山眺望,朦朧的曙色中,秋草連天。這裏的一個“齊”既是詩歌的韻腳,同時也寫出初秋時節秋草茂盛的景象。它與句中的“細林”“夜”無形中交代了詩歌的時間、地點。“有客”“乘風”兩句,則以浪漫、超脱之筆敍述詩人自己的處境。也許出於防範的因素,押送夏完淳的船大約是夜半啓碇,到拂曉已到細林山側,這便是“不繫纜”的含意所在。在這裏,詩人不説自己被囚受押,反以“有客”自居,充分體現了他不屈不撓的鬥志和大氣凜然之下的那種視死如歸精神。由於細林山地處松江西北境內,所以詩人以“乘風西下”來描寫他的這段航程。詩到“卻憶”便陷入了與細林有關的往事的回憶之中。明亡之前,以陳子龍、夏允彝為首的“幾社”盟友,常到佘山、細林山一帶悠遊唱和。詩中所説的“當年細林客”,指的便是這班人,而在雲間諸公中,陳子龍又詩文超羣,所以夏完淳以“四海伯”譽之。詩到“昔日”,則又轉入對明亡後往事的回憶。那時,詩人一度與老師失去聯繫,後來他專程來此尋師。可是陳子龍卻四海為家,行蹤不定,迎接夏完淳的只是一派落葉滿山的秋色。這次尋訪雖然沒找到老師,可是他卻從中進一步知道陳子龍隱居湖海背後的真情,這也正是“始知孟公”句的含意所在。詩至“荒台古月”,則是回憶中的又一個片斷。由於陳子龍參與了吳易義軍的指揮,所以他頻頻出沒於澱、泖水鄉。而夏完淳最後就在一片波光粼粼的荒台畔,與自己的老師重逢。往事不堪回首,使他們感慨痛哭,而現實鬥爭又使他們充滿了信心。對酒當歌,他們掃心頭抑鬱的陰雲,討論抗清事業,更使他們備感親近。
詩至“去歲平陵”,則已進入第二個層次。在這裏,詩人具體敍述了“夜哭”的由來與經過。南明政權覆滅之後,唐王朱聿鍵在黃道周、張肯堂、鄭芝龍兄弟等班文武舊臣的擁戴下,於福建稱帝,即隆武帝。可是由於海盜出身的鄭氏兄弟的擁兵自重,致使這個小朝廷一開始便陷入了矛盾重重的困境中。後來,隨着首輔黃道周的被迫出征、隆武帝的出奔,這個小朝廷對整個抗清形勢的影響急轉直下。詩中“鼓聲死”指的就是這一現狀。與唐王稱帝的同時,魯王朱以海,則在浙東紹興崛起,自稱監國。浙東政權內部雖然也是矛盾重重,但在與清軍對峙之際,卻一度小有勝利。浙東與江南近在尺咫,對陳子龍以及吳易及其領導下的澱泖義軍來説,鬥爭形勢的發展,也亟需一支相互支援的兄弟部隊,在吳易等義軍將士的要求之下,陳子龍、夏完淳毅然前往紹興,與浙東政權取得了聯繫。詩中的“同渡吳江水”,指的就是這麼一段經歷。自從吳易義軍與浙東聯合,江南形勢為之一振。浙東政權也乘勢北渡錢塘,開闢新戰場。就在這場“海鹽之役”中,夏完淳隨同吳易率兵前往。可是戰鬥失利,吳易又在回嘉善時誤中奸計,被捕旋即遇難。吳易遇難後,他領導下的這支起義隊伍也遭到鎮壓,對於夏完淳來講,往事歷歷如夢,而旌旗相望的情景,仍恍然在眼前,這便是“今年夢斷”兩句的含意所在。“瀟灑秦庭”以下六句,是寫策反吳勝兆兵變。“瀟灑”兩字,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陳子龍的丰采。“聊城矢飛”,用的是魯仲連勸降的典故,據《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記載,齊國田單久攻聊城不下,最後還是靠魯仲連寫勸降書再用箭射進城去,才最後攻佔了聊城。在這裏,詩人將策動兵變的陳子龍比作是魯仲連,用典中不失其天然熨貼。可是兵變流產,在一片緝拿聲中,陳子龍已難以逃脱。詩中“黃鵠”兩句表達的就是這層含意。至於詩歌“天地跼蹐”“葬魚腹”則以簡練之筆如實交代了子龍被捕和投河殉國的經過。“腸斷”以下,詩人敍述自己在為老師招魂祭奠時的感想。在這裏,詩人以屈原式浪漫騷筆,在這天光雲影的神話境界中,寄託對老師以及自己父親的緬懷與崇敬。大明皇朝的先帝坐在龍車上,駕車的竟是詩人的父親,這是十分浪漫的想象。先帝、先父已升入天庭,而詩人深信剛遇難的老師的忠魂,也必然升入天庭。“會相見”所表達的就是這種感情。
詩到“我欲歸來”,已是第三個層次。它從對往事的追懷、對恩師的悼念中解脱出來,從而轉入對自己身世、境遇以及心願的敍述、表白。“入羅弋”則敍述他轉眼陷入了敵人魔爪。當詩人聞知“松江兵變”,便迅速趕回故鄉,他想收抬殘局重整旗鼓,誰知兵變流產,他旋即也陷身魔掌,這不能不説是件悲慟之事。“趙氏孤”用的又是一則典故。春秋之際,晉國的趙盾家族遭到權臣的迫害,唯獨趙氏門客舍身相教,將趙武撫養成人,後來這位孤兒終於為全家報仇雪恨。在這首詩中,詩人以趙氏孤兒自喻,表達了自己集家仇國恨於一身,急欲報仇的願望。“堪憐”兩字凝聚着萬般無奈下的遺憾與淒涼。“田橫客”又用了一則典故,田橫是齊國貴族,秦朝末年他與田億重建齊國。後來劉邦統一中國,他率領五百餘人逃亡海島。劉邦令他赴格陽,他於途中自殺。留在島上的人聞訊,全部自殺。詩人此處以田橫客自居,實際上披露出他不願荀且偷生的意願。想到了死,詩人禁不住仰天長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這實在是一種悲劇。可是,終究是為國家、為民族而死,死得堪比泰山,想到這裏詩人眼開為之一亮,在他的感覺中,彷彿這晨霧也為他的精誠所驅散,於是,他繼而發出了“且莫哀”的自慰。詩到這裏,經歷了對往事的回憶、對逝者的追悼;經歷了對恩師慷慨捐軀經歷的現實敍述,以及死後升入天庭的理想主義描繪。此後,又在對自己身世、境遇的抒寫中,抒發了自己獻身的決心。詩歌在此已一波三折,而“且莫哀”的自慰,猶如一股回瀾,將詩歌的感情再次升到又一個高潮。可是,詩人洶湧的詩情並沒因此然停息。在“公乎公乎”的仰天呼號中,詩人再度將感情推向一個新的高潮。他決心追隨老師於地下,這是一種十分悲壯的感情。在這裏,詩人再一次以直抒胸臆的筆墨,表達自己視死如歸的決心與意念。“霜寒月苦”既塑造出一個悽苦而又純潔的境界,寓情於景,表現詩人內心的悲涼,同時又與開頭的“秋草齊”遙相呼應。
這首詩感情真實感人,詩人通過對往事的層層追懷、對逝者的理想化描繪和對自己身世境遇的哽咽交代,將自己對恩師、對先烈的那種深切的眷戀,表現得細緻入微,將自己視死如歸的決心,抒發得恣肆淋漓。在表現手法上,作品陳述不拘於平鋪直敍,而是藉助感官意識的流動,從而打破時間、空間的束縛,將現時與過去、此地與彼處、天上與人間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迷離撲朔的藝術境界。在抒發感情方面,這首旨在悼亡的揮淚之作,在寓情於景,寄情於事,以及藉助奇思幻想寄託一己之深情外,最後又層層疊進,淋漓直抒詩人難以抑制的奔騰之情,這種涓流嗚咽從一波三折開始,繼而急轉直下,以迴腸蕩氣的恣肆汪洋,使詩歌產生一種巨大的感染力。這首詩歌的用典也是成功的,它藉助典故的豐富內涵,畫龍點睛般地交代出詩句外的言外之意,此外,不少地方還藉助典故中的瑰麗、奇幻,替詩歌增蒙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在文學史上,這首詩也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它與陳子龍後期詩歌一樣,體現了明末“雲間詩派”後期風格的嬗變。 [3] 

細林夜哭名家點評

安徽大學教授劉秉錚《翩翩文采,錚錚鐵骨——夏完淳詩文創作淺論》: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論詩時,曾説:“大凡人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于嗟嘆,發於吟詠,而形於歌詩矣。”《細林夜哭》的魅力,就在於作者“感於事”而“動於情”。對老師極端的愛戀,產生了深切的悲痛,給全詩帶來了深沉的感情色彩。
揚州大學教授劉勇剛《論明末天才詩人夏完淳的詩歌創作——中國文學史上“天才序列”中的“特例”》:陳子龍乃完淳恩師,又曾是並肩抗清的戰友,情誼深厚,故此詩引吭振籜,血淚交迸,讀之令人凜然生哀,完淳詩功藴藉頗深,使典用事,熨貼自然。此詩雖是船過細林山,倉促之間寫成,然激情噴湧而措詞沉着。十七歲之少年,而有如此波瀾老成之詩,確屬絕世無雙的才子。 [4-5] 

細林夜哭作者簡介

夏完淳(1631—1647),明末將領、文學家。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幾社成員夏允彝之子,幼有神童之譽。諸生。唐王遙授中書舍人,事泄,被執不屈死。有《玉樊堂集》《南冠草》等。 [6] 
參考資料
  • 1.    高濯纓.明詩三百首.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4:188-190
  • 2.    金啓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4:241-244
  • 3.    柳文耀.輓歌當哭 淋漓寄意——夏完淳《細林野哭》析説.古典文學知識,1996(04)
  • 4.    劉秉錚.翩翩文采 錚錚鐵骨——夏完淳詩文創作淺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01)
  • 5.    劉勇剛.論明末天才詩人夏完淳的詩歌創作——中國文學史上“天才序列”中的“特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
  • 6.    錢仲聯.明清詩精選.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