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紫色翼魟

鎖定
紫色翼魟(學名:Pteroplatytrygon violacea)屬魟科、翼魟屬的一種海洋魚類。最大體盤寬達96釐米。雄成魚體盤寬35-41釐米,大者體盤寬達59釐米。雌成魚體盤寬40-50釐米,剛產仔體盤寬15-25釐米。體盤斜方形,前緣斜直或微凸,與吻端成60°-70°;前角鈍尖,后角尖凸,背中央隆起頗高,兩側低平,眼至吻端呈弧形,坡度較大。口小,橫平,波曲,口前吻長比口寬為大。腹鰭狹長,前、后角圓鈍;鰭腳粗大扁長,後部尖凸。尾長,後部呈鞭狀。腹面在尾刺起點後方有一小段低平皮膜,約等於頭長, 背面無皮膜,無突起。尾刺1-2枚,雌體第一尾刺特長。背面在噴水孔後方水平線上,正中具1縱列結刺50-60個。在雄體結刺較大,雌體背面近中央及尾刺前方具分散的小刺。體背面黑褐色,腹面灰褐色,尾端有一小段呈乳白色。
紫色翼魟屬暖温性較深海底棲魟類,以小型腔腸類、魚類以及甲殼類為食。尾刺劇毒。分佈於全球範圍內緯度為北緯50°至南緯50°的熱帶到温帶水域。在中國分佈於南海西沙羣島海域,也曾在浙江舟山沿海偶有發現。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Pteroplatytrygon violacea
別    名
土魟
紫魟
黑魟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鱝形目
亞    目
魟亞目
魟科
翼魟屬
紫色翼魟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Bonaparte,1832 [2] 
保護級別
無危(IUCN紅色名錄) [3] 
中文名
紫色翼魟
外文名
Pelagic Stingray、Blue Stingray
同義學名
Trygon purpurea Müller & Henle 1841

紫色翼魟動物學史

紫色翼魟最初由波拿巴(Bonaparte)於1832年描述並命名為Trygon violacea。隨後的研究者們提出了波拿巴(Bonaparte)命名的物種和其他魟科親緣關係,其中包括Dasyatis violacea和後來紫色翼魟的有效學名Pteroplatytrygon violacea。屬名Pteroplatytrygon源自希臘語“pteron”(意為機翼,鰭)、“platys”(意為扁平)和“ trygon”(意為魟)。種名violacea源自拉丁語“viola”,意思是紫色。 [4] 

紫色翼魟形態特徵

紫色翼魟
紫色翼魟(8張)
最大體盤寬達96釐米。雄成魚體盤寬35-41釐米,大者體盤寬達59釐米。雌成魚體盤寬40-50釐米,剛產仔體盤寬15-25釐米。體盤斜方形,前緣斜直或微凸,與吻端成60°-70°;前角鈍尖,后角尖凸,背中央隆起頗高,兩側低平,眼至吻端呈弧形,坡度較大;體盤寬為體盤長的1.3-1.5倍,最寬處在體盤的前半部。吻前緣廣圓,稍波曲,正中有1小圓形突起,吻長等於體盤長的1/8-1/7,小於眼間隔,眼間隔微突起。前囟寬大,前後緣廣弧形,前寬後狹。眼中大,微突起,眼球大於或等於(雄體)噴水孔;瞳孔黃色,瞳孔背面有半圓形黑色瓣膜。噴水孔大,近方形或長橢圓形,裏面前方具1厚的皮膜,能向後關閉。外鼻孔橢圓形,裏面前後各具1 皮膜,前鼻瓣連合為口蓋,幾伸達上頜,後緣凹入,兩側圓形後垂,中央有1缺刻,細裂或光滑,僅兩側稍有些小突起。口小,橫平,波曲,口前吻長比口寬為大;齶膜中部稍凹,後緣細裂;口底前部具小型乳突1橫列16 個,最外側2個較小,口底中部在雌體正中具1縱列乳突20餘個,在雄體正中具1縱列乳突14個,其後方分為2縱列;具稍小乳頭多個;口底及口蓋的齶膜後方密具不規則分散細小乳突。齒稍外露,齒帶波曲,齒近桃形,鋪石狀排列,各齒中央有1尖凸,雄體上下頜齒各具16斜行,雌體較大個體上下頜齒各具22-23斜行。鰓孔狹小,第三鰓孔的寬等於第五鰓孔間距離的1/5。 [5]  [6] 
腹鰭狹長,前、后角圓鈍;鰭腳粗大扁長,後部尖凸。尾長,後部呈鞭狀,其長約為體盤長的2.5倍。腹面在尾刺起點後方有一小段低平皮膜,約等於頭長, 背面無皮膜,無突起。尾刺1-2枚,雌體第一尾刺特長,約等於體盤長的1/3,雄體的尾刺長約為體盤長的1/5。背面在噴水孔後方水平線上,正中具1縱列結刺50-60個,止於尾刺前方一小段距離。在雄體結刺較大,雌體背面近中央及尾刺前方具分散的小刺。 [5] 
體背面黑褐色,腹面灰褐色,尾端有一小段呈乳白色。 [5]  [6] 

紫色翼魟棲息環境

紫色翼魟屬暖温性較深海底棲魟類,與其他魟類相反,紫色翼魟棲息於開闊的海水和近海海灣,而不是埋在沙質底部淺水中。通常在水深100米左右上方,偶爾生活在水深超過238米的海域。 [5]  [4] 

紫色翼魟生活習性

紫色翼魟依靠拍動胸鰭而遊動。在高緯度海域,具有南北洄游習性。主要以小型腔腸類、魚類(例如鯡魚和鯖魚)、甲殼類、水母、頭足類為食。有時會使用擴大的胸鰭將食物移入下顎。尾刺有毒腺,被刺傷後劇痛,是一種危險魚類。 [5]  [6]  [4] 

紫色翼魟分佈範圍

紫色翼魟海域

分佈於全球範圍內緯度為北緯50°至南緯50°的熱帶到温帶水域。在東太平洋,分佈於夏威夷、加拿大、加利福尼亞、墨西哥、智利和加拉帕戈斯羣島的水域。在地中海和東大西洋的佛得角也有分佈。其他包括非洲西部和南部、日本南部、塔斯馬尼亞島和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的沿海地區。在中國分佈於南海西沙羣島海域,也曾在浙江舟山沿海偶有發現。 [5]  [4] 

紫色翼魟國家

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巴多斯、伯利茲、貝寧、百慕大、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查戈斯羣島)、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開曼羣島、智利、中國(南沙羣島、西沙羣島、台灣、澳門、香港)、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羣島、哥倫比亞、科摩羅、剛果、庫克羣島、哥斯達黎加、克羅地亞、古巴、庫拉索、塞浦路斯、科特迪瓦、吉布提、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埃及(西奈)、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赤道幾內亞大陸、安諾本省)、厄立特里亞、斐濟、法國(克利珀頓島、法國大陸)、法屬圭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蓬、岡比亞、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關島、危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安達曼羣島)、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西西里島、撒丁島)、牙買加、日本、肯尼亞、基里巴斯、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威特、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耳他、馬紹爾羣島、馬提尼克島、毛里塔尼亞、毛里求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納哥、黑山共和國、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瑙魯、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尼加拉瓜、尼日利亞、紐埃、諾福克島、北马里亞納羣島、阿曼、巴基斯坦、琉球羣島、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巴拉圭、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葡萄牙內地、亞速爾羣島、馬德拉羣島、塞爾瓦亨斯)、波多黎各(納弗沙島、波多黎各主島)、卡塔爾、留尼汪島、聖巴託洛繆島、聖海倫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羣島、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舌爾、塞拉利昂、新加坡、聖馬丁(荷蘭部分)、所羅門羣島、索馬里、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羣島、西班牙大陸)、斯里蘭卡、蘇丹、蘇里南、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托克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圖瓦盧、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夏威夷羣島)、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烏拉圭、瓦努阿圖、越南、英屬維爾京羣島、美屬維爾京羣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羣島、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門。 [3] 
紫色翼魟分佈圖 紫色翼魟分佈圖

紫色翼魟繁殖方式

雄性盤寬度為35-40釐米時性成熟,雌性達到40-50釐米性成熟。卵胎生,卵殼保留在子宮內,胚胎在發育早期孵化。每個卵都很小,重量為1-1.5克,直徑約為1釐米,而胚胎在出生時重約為卵的100倍。 [4] 
首先,胚胎由卵黃囊滋養,可能仍在卵殼內。顯然,它們在卵黃囊中的卵黃用完之前孵化,在此階段吸收子宮營養物質。但是,在圓盤寬度為5釐米或更小時,卵黃已完全用盡,其營養完全由豐富的子宮營養物質(也稱為“母乳”)提供。在2-4個月的妊娠期後,雌性會生下4-9個幼仔,每隻幼崽的盤寬為15-25釐米。在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温暖的赤道水域,分娩時間為11月至次年3月;而在地中海,分娩時間為8-9月。 [4] 

紫色翼魟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 ver 3.1)——無危(LC)。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