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紫頸吸蜜鸚鵡

鎖定
紫頸吸蜜鸚鵡(學名:Eos squamata)共有3個亞種,羽色鮮豔,成鳥體羽為紅色,頸部有一條很寬的藍紫色帶狀羽毛,在頸部的分佈因鳥而異。(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分佈於印尼。
外文名
Violet-necked Lory
別    名
紫頸鸚鵡
中文學名
紫頸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
Eos squamat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鸚形目
鸚鵡科
亞    科
吸蜜鸚鵡亞科
吸蜜鸚鵡族
Eos屬
紫頸吸蜜鸚鵡
亞    種
4亞種
分佈區域
印度尼西亞
命名者及年代
Boddaert, 1783
保護狀況
IUCN無危

紫頸吸蜜鸚鵡外形特徵

紫頸吸蜜鸚鵡
紫頸吸蜜鸚鵡(12張)
紫頸吸蜜鸚鵡依照不同亞種身長為26-27釐米,體重110克,壽命16年。成鳥體羽為紅色,頸部有一條很寬的藍紫色帶狀羽毛,在頸部的分佈因鳥而異,有些亞種如摩鹿加羣島亞種,鳥頸部並沒有帶狀藍紫色。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紫色;肩部羽毛為紫色,尖端黑色,翅膀主要覆羽和飛行羽尖端也帶有黑色;尾巴上方紫紅色,內側紅棕色;鳥喙橘紅色,虹膜黃色或是橘紅色。幼鳥身上的羽毛帶點藍色,翅膀的飛行羽帶點綠色,虹膜深色。 [1] 

紫頸吸蜜鸚鵡棲息環境

紫頸吸蜜鸚鵡
紫頸吸蜜鸚鵡(5張)
紫頸吸蜜主要棲息於原始森林,次生林。還出現在森林和丘陵、沿海地區的樹叢、再生紅樹林、被遺棄在花園和當地的椰子園。 [1] 

紫頸吸蜜鸚鵡生活習性

在繁殖季它們會成對或是以小羣體活動;最常前往椰子園,它們往往一大早就會聚集在那覓食;如果羣島之間的距離很近,它們會整羣從一個小島遷移到鄰近的另外一個小島覓食;叫聲尖鋭刺耳,是相當吵雜的吸蜜鸚鵡。在較大的島嶼,這些鳥可以飛達山林海拔1220米的高度。
食物:紫頸吸蜜主要以無花果、豆科花朵的花蜜、花粉、昆蟲等為食。

紫頸吸蜜鸚鵡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羣島、西南羣島、摩鹿加羣島(馬魯古羣島)、東帝汶等島嶼。

紫頸吸蜜鸚鵡繁殖方式

繁殖季為4月,一次會產下2枚卵,偶爾也會產下3枚,但並不是每枚都會順利孵化;可以提供20*20*30公分的厚木巢箱,孵化期26天,生殖週期很長,幼鳥羽毛長成約需80天左右。

紫頸吸蜜鸚鵡亞種分化

(4種)
紫頸吸蜜鸚鵡(3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紫頸吸蜜鸚鵡摩鹿加羣島亞種
Eos squamata obiensis
2.
紫頸吸蜜鸚鵡威島亞種
Eos squamata riciniata
3.
紫頸吸蜜鸚鵡指名亞種
Eos squamata squamata
[2] 

紫頸吸蜜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