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紫花金盞苣苔

鎖定
紫花金盞苣苔(Oreocharis lancifolia (Franch.) Mich. Möller & A. Weber)為苦苣苔科馬鈴苣苔屬下的一個變種。產四川西部。生於林中陰濕岩石上,海拔1100-1300米。模式標本採自康定。
中文名
紫花金盞苣苔
拉丁學名
Oreocharis lancifolia (Franch.) Mich. Möller & A. Weber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苦苣苔科
馬鈴苣苔屬
紫花金盞苣苔
分佈區域
中國四川
拼    音
zǐ huā jīn zhǎn jù tái

紫花金盞苣苔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葉片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3.5-14釐米,寬2-3.7釐米,頂端鋭尖,基部漸狹成楔形或截形,邊緣淺波狀或具不整齊細齒或為大牙齒,上面被淡褐色長柔毛,漸變近無毛,下面被鏽色長柔毛,尤以脈上密集,側脈每邊6-8條,在下面隆起;葉柄長達6釐米,密被褐色長柔毛。聚傘花序2次分枝,2-4條,具3至多數花,花序梗長9-20釐米,密被鏽色長柔毛,果期脱落至近無毛;苞片(2-3),輪生,披針形,長4-12毫米,寬1.5-4毫米,頂端鋭尖至漸尖,密被鏽色長柔毛,具2枚小苞片;花梗長1-1.8釐米,被腺狀短柔毛和鏽色長柔毛。花萼長2.5-4.5釐米,裂片披針形,長2-4毫米,寬0.8-1毫米,頂端鋭尖,外面被柔毛至近無毛。花冠細筒伏,長8-12毫米,直徑約3毫米,外面被腺毛或近基部被腺毛;筒長6-8毫米,為澹部的2倍,上唇淡紫色,長約3.5毫米,裂片長圓形,長約1.2毫米,寬約1毫米,下唇紫色,長2-2.3毫米,裂片近圓形,長1.7-2毫米,寬約1毫米。雄蕊無毛,上雄蕊長4.5毫米,着生於距花冠基部3.5毫米處,下雄蕊長4毫米,着生於距花冠基部4毫米處,花絲細,扁平,花葯長1毫米;退化雄蕊長約1毫米,着生於距花冠基部1毫米處。花盤高1.8-2.5毫米,全緣或5淺裂。雌蕊無毛,子房卵圓形,長3-4毫米,直徑約1毫米,花柱長1-1.2毫米,為子房的1/4-1/3,柱頭微凹。蒴果倒披針形,長2-3釐米,直徑2-5毫米,淡褐色,無毛。花期7-9月。 [1] 

紫花金盞苣苔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100-1300米的林中陰濕岩石上。

紫花金盞苣苔分佈範圍

產自四川西部。模式標本採自康定

紫花金盞苣苔本種提示

本種花冠細筒形,中等大小,紫色,筒向基部稍膨大,上唇明顯長於下唇;藥室頂端不匯合,花序梗和花梗被鏽色長柔毛和腺狀短柔毛,與金盞苣苔屬Isometrum Craib的性狀相符合。

紫花金盞苣苔變種

汶川金盞苣苔(雲南植物研究)(變種)
I. lancifolium var. mucronatum K. Y. Pan in Acta Bot. Yunnan. 8 (1) : 30. 1986.
與原變種的區別:植株矮小,花序梗長約7釐米,葉較小,長圓形,長2-4釐米,寬9-11毫米,邊緣具波狀淺齒,基部窄楔形,上面被極疏的褐色長柔毛,或近無毛,下面被較密的棕色長柔毛,葉脈不明顯;葉柄長約1.5釐米。
產四川汶川、卧龍。生於陰濕巖壁上,海拔2200-2750米。
狹葉金盞苣苔(雲南植物研究)(變種)圖版48:10-14
I. lancifolium var. tsingchengshanicum W. T. Wang et K. Y. Pan in Acta Bot. Yunnan. 8(1) : 30. 1986.
與原變種的區別:葉片狹長圓形,長4-12釐米,寬2-3.5釐米,邊緣近全緣,上面被較短的柔毛,葉柄長1.5-7釐米;花序梗和花梗被較密的腺狀短柔毛和長柔毛,花較大,長1.6-2釐米。
產四川灌縣青城山。生於懸崖峭壁上,海拔1200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