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紫大麥草

鎖定
紫大麥草(Hordeum roshevitzii Bowden)是禾本科、大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短根莖。稈直立,叢生,光滑無毛,高可達70釐米,質較軟,葉舌膜質,葉片常扁平。穗狀花序,綠色或帶紫色;穗軸邊具纖毛;穎及外稃均為刺芒狀;中間小穗無柄;外稃披針形,內稃與外稃等長;6-8月開花結果。
分佈於中國內蒙古、陝西北部、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生於河邊、草地沙質土壤上。
紫大麥草草質柔軟,適口性好。青鮮時牛、馬喜食,羊樂食;可放牧利用,亦可青刈或調製乾草,是刈牧兼用的好草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紫大麥草
拉丁學名
Hordeum roshevitzii Bowden [5]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禾本科
大麥屬
紫大麥草
命名者及年代
Bowden,1965 [4] 

紫大麥草形態特徵

紫大麥草
紫大麥草(7張)
多年生,具短根莖。稈直立,叢生,光滑無毛,高30-70釐米,質較軟,具3-4節。葉鞘基部者長於而上部者短於節間;葉舌膜質,長約0.5毫米;葉片長3-14釐米,寬3-4毫米,常扁平。 [6] 
穗狀花序長4-7釐米,寬5-6毫米,綠色或帶紫色;穗軸節間長約2毫米,邊具纖毛;三聯小穗的兩側生者具長約1毫米的柄,穎及外稃均為刺芒狀;中間小穗無柄;穎刺芒狀,長6-8毫米;外稃披針形,長5-6毫米,背部光滑,先端具長3-5毫米的芒,內稃外稃等長;花葯長約1.5毫米。花、果期6-8月。 [2] 
紫大麥草為疏叢型中生禾草。一般4月中旬至5月中旬返青,7月上旬抽穗,7對中旬開花,7月末、8月初種子成熟。生育期為90-120天。 [3] 

紫大麥草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內蒙古、陝西北部、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 [2] 
紫大麥草的適應性強,在中國其分佈區的海拔高度為800-3450米,年平均温度0-10.3℃,在年平均温度≥10℃的積温2100-3300℃,日照時數2750-33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0-500毫米。由於紫大麥草為中生植物,水分在某種程度上是決定其分佈的主要因子,所以,在上述分佈區內多見於水分條件較好的草地、河邊、路旁,如在內蒙古西部的荒漠地區也常見於水分條件較好的沖刷溝旁。紫大麥草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在慄鈣土、覆沙慄鈣土、覆沙灰漠土、黑壚土、黃土等土壤上均生長。能耐瘠薄,耐輕度鹽鹼,在ph值7.5-8.0的土壤上亦能生長良好,紫大麥草耐高温,在夏季極端最高温度36℃的中國內蒙古西部荒漠地區亦有分佈;對寒冷亦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在海拔3290-4500米,年平均氣温0℃,冬季極端最低温度-6.2℃的中國青海省同德地區也有生長。 [3] 

紫大麥草繁殖方法

播種前應進行種子清選和曬種。播種期可在4月中、下旬;條播,行距30-35釐米,播種量每畝2.5千克,覆土深度3-4釐米,播後應及時鎮壓保墒。 [3] 

紫大麥草栽培技術

紫大麥草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砂質地、輕度鹽漬化的壤上均可種植。
紫大麥草在苗期生長緩慢,易被雜草抑制,應及時防除雜草。在整個生育期內,應根據情況進行適時灌水,有條件的可結合灌水進行追肥。每次刈割後應灌水,春季返青時應灌返青水。
割草用的其適宜刈割期為抽穗至始花期;收種子的可在70%左右的種子成熟時收穫。刈割留茬高度一般為4釐米左右,最後一次刈割應在5釐米以上,以利越冬和第二年再生。
經馴化栽培,在灌水條件下,葉層高可達20-30釐米,株高可達70-100釐米。它的分櫱力和再生力較強。紫大麥草在7月末8月初刈割後,到9月下旬停止生長前,其再生草高可達30釐米左右(灌水條件下)紫大麥草的適應性較強。 [3] 

紫大麥草主要價值

紫大麥草在改良後輕度鹽漬化和鹼化草場的優良草種。野生優等飼用禾草。草質柔軟,適口性好。青鮮時牛、馬喜食,羊樂食;結實後適口性有所下降,但調製成乾草後,為各種家畜所樂食。可放牧利用,亦可青刈或調製乾草,是刈牧兼用的好草種。紫大麥草的營養價值較好,含有較高的粗蛋白質和無氮浸出物,含粗纖維較低。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