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紙坊村

(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黃道鎮下轄村)

鎖定
紙坊村,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黃道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青龍河兩岸,背靠大劉山,村域面積3.3平方千米。
紙坊村自古就是造紙重鎮,青龍河自西北向西南穿村而過,河西、前灣、後灣3個自然村沿河灘錯落分佈。村內街巷紋理清晰,古街古巷古樓規律分佈,古老窯洞依山而建,河道、湖泊、古樹、古井、古窯洞點綴其中,傳統建築結構嚴謹,石刻磚雕工藝精巧,集中反映了豫西民居的建築風格和區域特色。紙坊村流傳有大銅器河南墜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1-4] 
2019年6月6日,紙坊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5]  。2020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6] 
中文名
紙坊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黃道鎮
村域面積
3.3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隋唐
主要產業
農業、種植業、養殖業
主要景點
王家大院、楊家寨、五龍聖母廟、奶奶廟
保護級別
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門
批准時間
2019年6月6日

紙坊村村落歷史

據《郟縣誌》記載,紙坊村始建於隋唐年間。 [2] 
明代,屬大明國河南道汝州豐樂鄉紙方村。
紙坊村黨建文化主題廣場 紙坊村黨建文化主題廣場
明永樂年間,因當地青龍河清澈透明,川流不息,是造紙作坊的好地方,朝廷官方從異地選派“蔣張王楊”四姓家人遷居於此,分別在蔣南窪、楊半坡、小河西、張家灣(老龍窩)等四處利用水打車開建四家造紙作坊。由於水動力造紙工藝先進,當地所產紙質優良,成為明清兩朝辦公貢品。蔣張王楊四姓傳延生息,人口逐漸增多,造紙作坊遍及子孫,故稱紙坊。
明末清初,隨着“蔣張王楊”四大家族和外來人口的增多,紙坊村逐漸發展成為紙業商貿集聚地,村內人口數百,商號十餘家。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歸茨芭六區。
1953年,歸渣園鄉黃道大公社。
1959年,歸黃道公社紙方村。
1985年,歸黃道鎮管轄,更名紙坊村。 [7] 
紙坊村 紙坊村

紙坊村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紙坊村隸屬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黃道鎮,位於郟縣北部,由河西村、前灣村、後灣村三個自然村組成,村域面積3.3平方千米。 [1] 
紙坊村
  • 地形地貌
紙坊村地處伏牛山脈豫東平原過度地帶,背靠大劉山,南為平原,東西丘陵,整體呈丘陵地勢,海拔處於176米—210米之間。 [8] 
  • 氣候植被
紙坊村屬北温帶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温和,植被茂盛,村內樹木較多,多為槐樹、皂角樹和楊樹。 [8] 
  • 水文條件
紙坊村內主要河流為青龍河,自南向北流經整個村莊。青龍河又稱扈澗,源出扈陽山紅嶺寺,流經謁主溝、老虎洞、西黃道鎮、謝灣村、渣園諸村,自郟縣西關外五里處,南下入汝河 [8] 
紙坊村 紙坊村

紙坊村村落特色

紙坊村空間佈局

紙坊村三個自然村沿村中青龍河流向呈線性分佈,河西自然村分佈在青龍河西岸,前灣和後灣分佈在青龍河東岸,村內建築主要有住宅和私塾學堂、祠堂等公共設施,建築組羣比較完整,細部乃至周邊環境基本上原貌保存較完好,建築質量較好且分佈連片。 [8] 
紙坊村內街巷紋理清晰,古街古巷古樓規律分佈,古老窯洞依山而建,河道、湖泊、古樹、古井、古窯洞點綴其中。 [3] 

紙坊村建築特色

紙坊村傳統建築結構嚴謹,石刻磚雕工藝精巧,集中反映了豫西民居的建築風格和區域特色,構成獨特的風水理念格局,藝術價值、建築史學價值較高。 [3] 
紙坊村民傍河山勢而居,修建的傳統土窯洞冬暖夏涼,就地取材,節省材料,並有良好的抗擊地震的作用。 [8] 

紙坊村經濟社會

紙坊村人口

2019年,紙坊村有418户、1566口人。 [2]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紙坊村主要民族為漢族,有户籍人口1530人,常住人口1359人。 [1] 

紙坊村經濟

紙坊村主要產業為農業、種植業、養殖業,村莊內大面積種植煙葉,果園中種植有蘋果、梨子、葡萄等水果。 [8]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紙坊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為7300元。 [1] 

紙坊村主要景點

紙坊村綜述

紙坊村比較典型的建築有王家院、王家門樓、張家祠堂、蔣家院、觀星樓、楊家寨、私塾堂,其中王家院、王家門樓和楊家寨分佈在河西自然村,張家祠堂、蔣家院、觀星樓和私塾堂分佈在後灣自然村。 [8] 
紙坊村現有古樹9棵,種類繁多,其中槐樹4棵、皂角樹4棵、椿樹1棵,樹齡在五百年以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8] 

紙坊村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位於紙坊村西部的一座明代四合院,院落坐東朝西,建築採用木構架結構,牆體為青磚和紅石砌築,屋頂為坡屋頂,青磚灰瓦,院落前低後高呈梯形主題形狀,前有土築門樓,門前一棵千年古槐。進門往後,設有長廊,廊上有房,由低逐高,步步穩升。院內分為前後兩進,中有主間,原南北設有廂房,現只保留一座,青磚鋪路,門台高築。 [3] 

紙坊村蔣家院

蔣家院是位於紙坊村東南的一座明代三進四合院。院落坐東朝西,建築採用木構架結構,牆體為青磚和紅石砌築,屋頂為坡屋頂,青磚灰瓦,建築材料為磚、石、木和灰瓦,木質門,窗户有木質和紅石兩種,一進院為一層建築,二進院正房為三層樓房,建築保存較好。

紙坊村楊家寨

楊家寨建於明末,面積1500平米,位於河西自然村北段。寨下四周掘挖整齊,均為民宅,設有寨門二處,鑿有食用水井一口,紙坊楊姓大部分圍居寨上及四周,經歷戰亂年代,楊姓全部寨上避敵抗擊兵匪,是一座集生活、抵禦功能為一體的土築住宅羣。 [8] 

紙坊村五龍聖母廟

五龍聖母廟位於紙坊村青龍河中段東岸,坐西朝東,為紀念虞姬烏江自刎而修建,是一座明代廟堂。五龍聖母廟為一層建築,屋頂為單檐懸山頂,建築材料為磚、石、木和小青瓦,木質門,窗户有木質和紅石兩種,廟宇與王氏私塾學堂相鄰,粉牆黛瓦,千年古槐籠罩學院中央。 [3] 

紙坊村奶奶廟

奶奶廟是紙坊村的一座明代廟宇,一層建築,坐西朝東,建築採用木構架結構,屋頂為坡屋頂,青磚灰瓦,建築材料為磚、石、木和小青瓦,木質門,紅石窗户,正面牆體上嵌有兩塊石碑,一塊為明代修建時所立,一塊為清代乾隆年間修繕的功德碑。建築保存較好。 [3] 

紙坊村歷史文化

紙坊村非遺項目

  • 大銅器
大銅器 大銅器
郟縣大銅器主要流傳於河南郟縣,始於東漢晚期,是中國傳統打擊樂的典型代表。
郟縣大銅器以鼓、鐃、鑔、鑼等為主奏樂器,節奏靈活、內容豐富,有【五虎下西川】、【馬面川】、【呼雷炮】等36個代表性傳統曲牌,多以時代背景命名。樂曲中較多運用1/4、2/4、3/4、4/4、6/4拍,存在大量切分節奏。郟縣大銅器風格粗獷酣暢、質樸真淳。 [9] 
紙坊村在銅樂社的基礎上成立了2支近百人蔘加的銅器秧歌隊,隊員農忙時幹活,農閒時參加演出,既豐富了文化生活,也為古老的鄉村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4] 
2008年,鑼鼓藝術(大銅器)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9] 
  • 河南墜子
河南墜子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曲藝形式,使用河南方音説唱表演,以唱為主,唱中夾説,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唱詞基本為七字句。伴奏者拉墜琴,有的並踩打腳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員演唱長篇。現代題材曲目都是短篇。
紙坊村的河南墜子流行多年,在形成過程中,以其新鮮活潑的特色吸引不少三絃書和外地大鼓藝人蔘與其中,增加了大量曲目,豐富了演唱技巧,促使這一新興曲種日益成熟,並迅速流傳到鄰近的山東、安徽等地。郟縣最早的説書藝人祖師蘇發林、傳承人蘇銀松也來自紙坊村。 [4] 

紙坊村節慶活動

  • 古剎廟會
紙坊村全民運動會 紙坊村全民運動會
紙坊村明代修建古寺“關帝廟”,並逐步形成集市,古剎廟會隆盛,傳統內容包括民間戲劇表演、鏗鏘銅器舞和威風鑼鼓技等傳統曲藝節目。 [4] 
  • 全民運動會
紙坊村全民運動會在正月舉行,參賽項目有象棋、賽跑、拔河、搶凳子以及該村人自己的銅器、秧歌、甩皮牛、推銅鼓、踢毽子、紡花車、架子鼓、墜子、戲曲等民間藝術表演。 [4] 

紙坊村文物古蹟

  • 古石碑
紙坊村古石碑眾多,現存明清時期石碑近十處,記錄了紙坊村發展的歷史,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8] 
  • 古牌匾
紙坊村內有木質牌匾一個,字體清晰,是清代朋友祝壽所題,保存狀況完好,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另外一塊 “寶婺星輝”匾位於王家大院。 [8] 

紙坊村物產美食

紅薯面蒜麪條 紅薯面蒜麪條
紙坊村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紅薯等,其中紅薯面甜無纖維,農曆二月二左右育苗,三月十八前後下地栽種,八月下旬可收,在地窖中若儲放至來年,糖分儲藏更多,口味甘甜。
紅薯面蒜麪條:紅薯切片、曬乾、磨細、用開水加食用鹼,用力攪拌,水適當,反覆用力推揉,用擀麪杖擀薄切細下水,沸水煮熟即可食用,調料自配。 [10] 

紙坊村榮譽稱號

2018年2月7日,紙坊村被河南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財政廳、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河南省農業廳、河南省旅遊局列入第五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 [11] 
2019年6月6日,紙坊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5] 
2020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6] 
2021年11月,被河南省司法廳、河南省民政廳擬命名為“河南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