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紐蟲

(紐形動物門動物)

鎖定
紐蟲是紐形動物門紐形動物的統稱。 [2]  蠕蟲狀。兩側對稱不分節、具纖毛、消化道具分離的口和肛門、三胚層無體腔、間質中具有閉管式的循環系統;腸管背方多具能外翻的吻和充滿液體的吻腔,受刺激時會吐出; [3]  有的種類吻端還長有針刺。 [4]  大多數色彩鮮豔,紅、藍、黃、綠、白等各種顏色混合一體,有時呈交叉的橫帶狀,有時具特殊的警戒色。 [5] 
紐蟲分佈於從北極到南極的世界各地。多數生活于海洋中,大多底棲,見於石下、石縫、海藻固着器中、珊瑚和其他固着動物集羣空隙,或穴居於沙、泥、礫石中;少數深海浮游;陸生種多生活在隱蔽的高濕環境中。 [6]  多數為雌雄異體,也有雌雄同體者。多數卵生,極少卵胎生。卵裂為螺旋式。部分種類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有的甚至以斷裂再生為主要生殖方式。 [6] 
紐蟲主要侵害藍蟹、巴豆蟹、近方蟹等蟹類。侵害寄主鰓絲,盤結在鰓瓣上,致使鰓絲分泌的粘液增加,大量蟲體寄生在鰓腔內會妨礙水流通過鰓絲,影響呼吸。 [7] 
別    名
蠕蟲
中文學名
紐蟲
拉丁學名
Lineus
動物界
紐形動物門
生理特徵
雌雄異體
外形特徵
身體不分節,背腹扁平,兩側對稱

紐蟲簡介

紐蟲 紐蟲
現生已知約有1200種的紐蟲,主要生活在海洋的海底,極少數生活在淡水或是熱帶潮濕的土壤中,體型大小差異極大,小型紐蟲不足1公分,大型紐蟲長達30公尺。 兩側對稱的紐蟲外形近似扁蟲成蠕蟲狀,身體扁而成帶狀,大型的種類常被稱為帶蟲,體腔或有或無 ,但是有完整的消化管,消化管的前端為口末端為肛門。 氣體交換仰賴潮濕的體表進行擴散,沒有特化的氣體交換系統,但是其循環系統為閉鎖型。 紐蟲與其他無脊椎動物差異最明顯的構造為體內縱長的吻腔,內部有一個具有尖刺的吻,吻腔內充滿液體,當吻腔收縮時液體的壓力會將吻端外翻射出,吻端的毒液麻痹獵物之後,吻腔底部的收縮肌逐漸將吻收回腔內,也將獵物移動至口的前端。 生殖性別為雌雄異體,受精卵發育成耳瓣具有纖毛及頂端具有鞭毛的帽形幼蟲,幼蟲具有浮游期然後變態成底棲的成蟲。 [1] 

紐蟲結構特徵

紐蟲的身體不分節,背腹扁平,兩側對稱。在結構上,不論是長達數十米或長僅一毫米的紐蟲,都長着一個特別的吻。吻位於背部的一個特殊的腔中,幾乎超過體長的二分一。當捕食時,乘被捕者不備,吻部可突然伸出,迅速纏住獵獲物並將它卷人口中。有的紐蟲吻端還長有針刺,以增強其捕食能力。
紐蟲排泄系統 紐蟲排泄系統
紐蟲體為長形、圓柱狀或背腹扁平呈帶狀。頭部不明顯,前端常有眼點和其他感覺器官。內部構造有一些分節性,但外表無分節現象。體表具纖毛。口在近前端的腹面。前端有一吻孔。捕食時吻可由此翻出。肛門在體的後方。皮肌囊的構造與扁形動物很相似,由具纖毛的表皮細胞和肌肉層組成,包裹全身;肌肉通常有環肌和縱肌2層或多1層環肌或縱肌。有的在表皮和肌肉之間還有一些結締組織,稱下皮層。肌肉的層數和排列是重要的分類依據。消化管分為前腸和中腸,食物由口經消化管,從後端的肛門把殘渣排出。中腸有許多側盲囊,它和生殖腺前後間隔,在體側對稱地排列,因而有假分節現象。吻在消化管的背方,是管狀的盲囊,在吻腔之內。吻腔的壓縮可使吻翻出體外。吻的末端有刺和毒腺,用作捕食小動物。循環系統是閉管式的,包括一背血管和兩側血管,3條血管前後相連,血液在背血管中由後向前流,經兩側血管由前向後流。除少數種類的血細胞有紅色素外,一般紐蟲的血是無色的。紐蟲的呼吸作用和扁形動物一樣,經皮膚進行氣體交換。排泄系統由原腎構成。神經系統相當發達,中樞神經系統由在吻端的腦神經節和由此後行的兩側神經索組成。兩側神經索間有橫神經相連,成“梯狀”。中樞神經發出許多神經,與身體各部分相連絡。 [1] 

紐蟲進化演變特徵

在動物演化的歷程中,紐蟲不像扁蟲那樣口兼肛門,而是有了完整的消化系統,有了專為排糞的器官——肛門。它的循環系統也初具規模。作為一種較低等的動物,紐蟲能夠生存至今,也許是因為它具有以上器官。紐蟲的生命力很強,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夠僵而不死。它有特厚的肌肉層,而且體表能分泌酸性很強的粘液,在它的腸道和體壁之間充滿着許多組織細胞,可以貯存食物。因此,它的耐餓力很強。 [1] 

紐蟲繁殖方式

紐蟲 紐蟲
紐蟲有特別的再生能力,它以斷裂的方式進行無性生殖。蟲體可以分為許多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以後新個體的起源。人們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一個 10釐米長的紐蟲體切成100個小段,過一段時間後,每個小段都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個體。當然,不同種類的紐蟲的再生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紐蟲只要有部分縱神經幹就能再生,有的卻要有體後端才能再生。 [1] 

紐蟲警戒色

紐蟲 紐蟲
紐蟲大多數色彩鮮豔,紅、藍、黃、綠、白等各種顏色混合一體,有時呈交叉的橫帶狀,有時具特殊的警戒色。你如果在潮間帶翻開石塊,也許就會看到幾條扭纏在一起的紐蟲。但是,要想帶回實驗室,固定並保存紐蟲,卻仍然是個難題,即使用特殊的麻醉劑使之鬆弛,也很難獲得理想的標本。紐蟲身體收縮能力極強,如果人們將捕蟹網置於海中,紐蟲聞到裏面食物的味道就會順着比身體細得多的網眼擠進去,吃掉食物後再擠出來,而身體毫無損害。
紐蟲的數量不多,它具有什麼樣的經濟價值,還不十分清楚。

紐蟲研究記錄

紐蟲橫切 紐蟲橫切
1864年,一次猛烈的風暴後,在蘇格蘭沿岸,人們採到一條海洋紐蟲,又稱蠕蟲(廣義上蠕蟲可以泛指大量身體結構較低等的無脊椎動物),測量它的體長,竟超過了180英尺(約55米)。經鑑定,這是一條巨大的紐蟲。把它稱為超級紐蟲,實不過譽。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有1280多種紐蟲。
不過,超級紐蟲雖然在體長方面稱得上世界之最,但在動物界裏卻處於較低等的位置,在海洋生物中,它也不是名門望族。

紐蟲代表物種

紐蟲青縱溝紐蟲

紐蟲 紐蟲
Lineus fuscovirids Takakura,俗名青紐蟲。國內分佈於青島、大連,國外分佈在日本。
大型個體,體長一般為500毫米。身體近紐帶狀,背腹扁千頭部平扁,前端平切,似套狀。頸部較頭部細小。位於頸部的前緣有一道橫白線,此線的中間部分向前略凹,成弧狀。頭側溝較深。吻孔在頭端的腹面。在吻後面具一長大的口,呈裂縫狀。眼點位於頭端背面。體表光滑,無斑紋。身體背面一般呈綠色,體腹面色澤較淡。
紐蟲 紐蟲
生活在沿岸的潮間帶,常棲息在石塊下,盤曲成紐狀。以微生物及有機物為食。再生能力強,在一定季節能自割成數段,每段可再生一成蟲。常作為動物學教學的實驗材料。 [1] 

紐蟲腦紐蟲

紐蟲 紐蟲
腦紐蟲常見於潮汐地帶的灘塗和沙灘。這種蠕蟲能長得很大,常常是3-4英尺。其體色從粉紅色到茶褐色都有,體態扁平如帶。身體很脆弱,用手抓拿時容易斷裂。

紐蟲相關新聞

紐蟲不明生物

廈門龍舟池現成羣不明生物,在集美龍舟池拍下了一些“奇怪”的生物,據描述“好像一根散開的蟹肉棒”,又像“扁長的羊肉片”。“不明水生物”身體呈粉嫩的肉色,兩頭顏色較淺而且形狀比較尖。王先生請教一輩子在海里討生活的老 “討海人”,也沒人見過這種生物;把圖片放到網上後,更是引起網友一片驚歎和熱議。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它們為什麼突然成羣出現?
紐蟲 紐蟲
王先生是個攝影愛好者,6月6日晚上他在集美龍舟池拍夜景時拍下了這組 “不明生物”的照片。“從水面看下去是一羣的,個頭還不小,大的可能有四五十釐米長,小的也十幾、二十釐米了吧。”王先生説,當時是晚上10點半左右,他也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從哪裏冒出來的,在一起的朋友看到了指給他看。王先生趕緊拿起相機來拍,一些路人被吸引過來,也拿出手機來拍。
“晚上光線不好,我拿的是1000多萬像素的相機,把閃光打到最大,才拍了幾張下來,拿手機拍的都拍不到。”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從小在集美長大,可是他和朋友從沒見過這種東西,當天的路人也沒人認識。根據王先生回憶,6日那天晚上天氣比較悶熱,這羣東西是在靠近兒童遊樂場一邊的龍舟池水中被發現的,那邊的池水水質不太好,藻類滋生。
王先生説,回家後他用電腦把原片放大到5倍,都觀察不到這種生物有明顯的外部器官:“沒有眼睛,也沒有嘴巴。如果是魚類一般見到光就很快遊走,但這種東西我閃光燈打下去,也不怎麼愛動,看起來很噁心。”王先生説很好奇,就拿着照片到處問人。“我阿嬤從前也是討海人,都説沒見過。”王先生告訴記者,一些經常來他家泡茶的老“討海人”也説他們一輩子都沒見過這種東西。6月7日,王先生把他拍到的照片放到了“小魚”等網站上,向網友們徵集答案,頓時引起一片熱議。有的網友説,看起來像“八目鰻”,可能是隨着船舶而被帶進來的入侵物種;有人説是種專門吃腐肉的生物,生活在海里……不過大家都很擔心,這種“不明生物”會對水體或者人類帶來危害。

紐蟲專家解讀

如果是紐蟲不應出現在水面,昨日下午,國家海洋三所黃宗國教授在查閲相關資料後稱,“不明生物”應該是紐蟲。“它們一般生活在水底、灘塗,以食海蠣、貝類為生,會對水產養殖造成一定危害。”黃教授説。至於對人類有沒有害還不能斷定,“我還沒接觸過危害人類的相關例子。”黃教授謹慎回答説。據黃教授所説,這種紐蟲一般應在水底而不太會出現在水面。至於當天紐蟲為何成羣出現在水面上,另一海洋生物專家表示,原因目前尚不能確定 。

紐蟲反響

紐蟲 紐蟲
《集美龍舟池驚現成羣不明生物-圖》在網上刊出後引起全國範圍網友的好奇,一位上海網友質疑專家説法,稱“不明生物”不是紐蟲而是“龍形粉紅蝥魚”,但記者並未找到相關資料與記載。“這叫龍形粉紅蝥魚,生活在南美洲一帶,以腐物魚蝦為食,對其他種類沒有傷害。”昨日,本文被“網易”社會新聞版在顯著位置轉載,引來200多條網友跟帖,其中一位上海網友質疑專家稱,“不明生物”不是紐蟲。昨日下午,記者就此聯繫黃宗國教授,教授表示堅持原來説法,不願參與更多討論:“海洋生物非常複雜,而紐蟲是其中一個很小的物種……”記者隨後在百度和谷歌等搜索引擎查找,都未找到關於“龍形粉紅蝥魚”的資料和圖片。 而讀者陳先生來電稱,他從小就生活在海邊,沒在海水裏見過這種東西。他小時候游泳的時候會遇到這種東西,但是量不大。它是生長在淡水裏的,在古井裏也有。讀者林先生也表示,他在同安農村見過,出現在沼澤地裏。他推測,可能是龍舟池的水質太差,才出現的。而據資料顯示,紐蟲的身體不分節,背腹扁平,兩側對稱。紐蟲大多數色彩鮮豔,紅、藍、黃、綠、白等各種顏色混合一體,有時呈交叉的橫帶狀,有時具特殊的警戒色。海洋專家介紹説,王先生在龍舟池內發現的,很可能叫“腦紐蟲”。紐蟲有特別的再生能力,它以斷裂的方式進行無性繁殖,主要生活在海洋的海底,極少數生活在淡水或是熱帶潮濕的土壤中。
紐蟲 紐蟲
參考資料
  • 1.    劉凌雲 鄭光美.普通動物學(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 2.    楊德漸,孫瑞平編著,海錯鱗雅 中華海洋無脊椎動物考釋,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3.01,第110頁
  • 3.    劉文亮,常見海濱動物野外識別手冊,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09,第9頁
  • 4.    孫洋主編,海洋中的食物鏈,延邊大學出版社,2011.02,第55頁
  • 5.    謝宇主編,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原子能出版社,2004.02,第233頁
  • 6.    張士璀,何建國,孫世春主編,海洋生物學,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10,第140頁
  • 7.    陳畢生編著,水產動物常見病害防治與用藥手冊,廣東科技出版社,2003.11,第1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