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納爾遜號戰列艦

鎖定
納爾遜號戰列艦(英文:HMS Nelson Battleship [1-2]  ),是20世紀20年代英國建造的納爾遜級戰列艦首艦 [3] 
納爾遜號戰列艦一改英國舊式戰列艦常用的長艏樓船型,採用新的平甲板船型,重點提升了裝甲防護水平。納爾遜號戰列艦安裝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和12門152毫米副炮,動力裝置是兩台總功率45000馬力的蒸汽輪機,雙軸雙槳推進,但因艦體過重而航速為23節,航行機動性較差 [4] 
納爾遜號戰列艦於1922年12月28日開工建造,1925年9月3日下水,1927年9月10日正式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6年該艦退役改為訓練艦,1948年3月被出售,1949年3月被拆解 [4]  [20] 
中文名
納爾遜號戰列艦
外文名
HMS Nelson Battleship [1] 
前型/級
N3型戰列艦(設想,並未建造)
次型/級
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
研製時間
1922~1927年
服役時間
1927年9月10日 [1] 
國    家
英國
下水時間
1925年9月3日 [4] 
艦船類型
條約型戰列艦

納爾遜號戰列艦發展沿革

納爾遜號戰列艦研製背景

納爾遜號戰列艦/HMS Nelson 納爾遜號戰列艦/HMS Nelson [5]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德兩國海軍之間爆發了大規模海戰——日德蘭海戰。根據海戰教訓,世界主要的海軍國家改進了無畏艦的設計,主要是增大主炮口徑,加強炮塔,火藥庫等部位的防護;採取重點防護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裝甲,減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裝甲;重視水平防護,以及水線以下對魚雷的防護 [6-7] 
1921年11月,世界海軍裁軍會議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最終確定英美日意法海軍主力戰艦(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噸位比例為“5:5:3:1.75:1.75”,規定各國自1922年起10年內不得新造條約型戰列艦。
1922年6月,《華盛頓海軍條約》正式簽訂,規定條約型戰列艦主炮最大口徑增加到406毫米,日本可以保留陸奧號戰列艦,而美國可完成在建的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中的兩艘,英國則被允許建造一級安裝406毫米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隨後英國開始準備建造第一級條約型戰列艦 [7-8] 

納爾遜號戰列艦研製歷程

納爾遜號戰列艦 納爾遜號戰列艦
1921年12月,英國海軍部向造艦局下達了新戰艦的技術指標:安裝9門406毫米主炮,航速23節,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
1922年1月,造艦局提出了三個設計方案,在35000噸排水量限制和406毫米主炮之間反覆權衡後,採用381毫米主炮的兩個設計方案因火力不足而被放棄,最終確定了406毫米主炮的設計方案。設計方為減少主炮重量過大導致的全艦超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減少全艦重量,包括減小部分主裝甲厚度、大量採用含錳的輕型裝甲、主炮以金字塔型全前置縮短主甲板長度等。同時因經費緊張,新戰列艦採用了胡德級戰列艦3、4號艦的部分備用材料 [4-5] 
1922年12月11日,英國正式簽發訂單建造2艘新型戰列艦,首艦以18~19世紀英國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命名,即為納爾遜號戰列艦。
1922年12月28日,納爾遜號戰列艦在紐卡斯爾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船廠敷設龍骨、開工建造。
1925年9月3日,納爾遜號戰列艦下水 [7]  [9] 

納爾遜號戰列艦列裝入役

1927年9月10日,納爾遜號戰列艦完工交付、正式服役 [7]  [9]  。該艦和同級羅德尼號戰列艦服役後,與日本的兩艘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等7艘艦,由於都擁有406毫米火炮,而被當時各國海軍界人士稱為“big seven”。
納爾遜號戰列艦在服役後經過了數次改裝,增強了艦上的防空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於航速的限制難以與新式軍艦協同行動,該艦大多是執行護航和為登陸行動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務 [10-11] 
納爾遜號戰列艦三視線圖 納爾遜號戰列艦三視線圖

納爾遜號戰列艦技術特點

納爾遜號戰列艦總體設計

納爾遜號三聯裝主炮 納爾遜號三聯裝主炮 [12]
納爾遜號戰列艦採用平甲板船型。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教訓着重提升裝甲防護水平,首次採用傾斜佈置水線裝甲帶,是當時舷側水線裝甲最厚的戰艦,並且強化了水平防護裝甲,增加水密隔艙等間接防禦設施。
納爾遜號戰列艦的3座主炮炮塔布置在一起,中間炮塔安裝在高出其前後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狀排列,為了配平全艦重量,艦橋位於艦體舯部靠後的位置。該設計造成主炮射界受限制和艦船後部存在射擊死角的缺陷。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犧牲動力性能,該艦最高航速比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有所降低。
納爾遜號戰列艦為遠距離炮戰觀測的需要,採用觀測設施與艦橋融合的高聳塔狀艦橋設計,與舊式戰艦比較低矮狹小的艦橋完全不同 [3]  [13] 

納爾遜號戰列艦防護系統

納爾遜號戰列艦 納爾遜號戰列艦
納爾遜號戰列艦在防護設計從設計開始就考慮同步加強軍艦的水平和垂直防護,其甲板裝甲最厚達160毫米,高於之前的英國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水平甲板不足100毫米的設計 [7]  。納爾遜號的裝甲佈局採用了由美國海軍最先提出的集中防禦理念,對主副炮、彈藥艙、動力艙及指揮系統等要害部門進行重點防禦,而其它次要部分幾乎不安裝裝甲 [4] 
納爾遜號戰列艦開炮 納爾遜號戰列艦開炮
納爾遜號戰列艦重要部位的主裝甲帶也有所加強,艦艏附近主炮彈藥庫部位的裝甲帶厚近360毫米,而艦艉機艙和副炮彈藥庫主裝甲帶厚度也有330毫米,橫向防護艙壁厚305~203毫米(艦舷),254~102毫米(艦艉)。而炮座和炮塔也是重點防護部位,炮座裝甲最厚處達380毫米(一説387毫米),最薄的部分也有305毫米,而炮塔正面裝甲厚406毫米(一説413毫米),側面280到238毫米,後部也達225毫米,頂部則有178毫米,可以説防護相當充分。司令塔的裝甲厚度稍薄一些,但兩側也達到356毫米,正面則有305毫米,後部則達到254毫米;但是副炮防護相對薄弱,炮塔裝甲厚度不超過40毫米 [7] 

納爾遜號戰列艦動力系統

納爾遜號戰列艦 納爾遜號戰列艦 [14]
納爾遜號戰列艦的動力系統為全新設計,由於噸位限制和保證火力、防護需要,動力系統艙室空間較小。艦上共安裝8台帶蒸汽過熱器的海軍部型燃油鍋爐,單位壓力18.4千克/平方釐米,鍋爐分4組分別佈置在4個鍋爐艙內;該艦主機為兩台布朗·柯蒂斯式單級齒輪減速蒸汽輪機,總功率45000軸馬力,推進方式為雙軸雙槳推進,設計最高航速為23節 [7]  。該艦載油量達3800噸,續航能力在23節全速航行時達到5500海里,在16節航速下航程達到7000海里,而在10節航速下航程超過14000海里。
納爾遜號戰列艦採用新型電動液壓半平衡單舵設計,全速轉彎半徑為600米 [4] 

納爾遜號戰列艦武器系統

納爾遜號戰列艦三聯裝主炮 納爾遜號戰列艦三聯裝主炮
納爾遜號戰列艦的主炮是新研製的Mk.Ⅰ型406毫米45倍徑艦炮,採用三聯裝炮塔,此為英國戰列艦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採用三聯裝炮塔。該型火炮和炮塔最初是為G3型戰列巡洋艦設計採購的,在G3型艦計劃因《華盛頓海軍條約》取消時,炮塔的定單已經下達到廠家,為了避免浪費資源,於是英國海軍重新修訂了對這些炮塔的要求,縮小了炮塔的尺寸和重量,使之能夠安裝在新建納爾遜號戰列艦上。
納爾遜號戰列艦的6座雙聯裝Mk.XXⅡ型152毫米副炮,最初也是為G3型戰列巡洋艦設計的。Mk.XXⅡ型火炮的轉速和射速很快就不能適應對抗20世紀30年代後新型飛機作戰的需要,由於不能連續射擊導致防空作戰的實際效率大大下降。
該艦還裝有6座單管Mk.VⅢ型120毫米高平兩用炮,分別安裝在艦橋、煙囱兩側和艦艉,火炮仰角達90度,採用整裝彈藥,射速達每分鐘8~12發,是納爾遜號艦主要的中遠程防空火力。艦上還裝有8門單管Mk.VⅢ型40毫米防空機關炮,用於中近程防空。另外,該艦水線下還安裝了兩具620毫米魚雷發射管 [7] 

納爾遜號戰列艦艦電系統

納爾遜號戰列艦主炮齊射的場面 納爾遜號戰列艦主炮齊射的場面
納爾遜號戰列艦的火控中樞是新型AFCT型火控平台,裝有電動機械式模擬計算機,可以綜合目標的觀瞄數據和該艦的航行狀態數據,解算後給出火炮的射擊方位和射擊仰角。在艦上煙筒兩側的兩座魚雷射擊控制指揮塔內,裝有4.5米測距儀 [4] 
1939~1944年間,納爾遜號戰列艦的電子設備也進行了多次改造。1939年,加裝279/281型對空搜索警戒雷達。1940~1941年在主炮射擊指揮儀上加裝284型主炮火控雷達,納爾遜號是第一艘試用這種雷達的戰艦,試用結果良好。隨後284型雷達被推廣到整個英國皇家海軍的重型艦艇上。
截止1944年,納爾遜號戰列艦又加裝了273型對海搜索雷達、285型副炮火控雷達和286型防空火控雷達,全艦作戰能力進一步提升 [7] 

納爾遜號戰列艦性能數據

納爾遜號戰列艦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總長
216.4米
艦寬
32.3米
吃水
9.1米
艦員
1360人
性能參數
標準排水量
33300噸
滿載排水量
37780噸
航速最大
23節
續航力
14000海里/10節 [4] 
動力裝置
推進動力
8台帶蒸汽過熱器的海軍部型燃油鍋爐;2台蒸汽輪機
推進裝置
4軸4漿
推進功率
45000馬力
艦載燃油
3800噸 [4] 
武器裝備
主炮
3座三聯裝Mk.Ⅰ型406毫米45倍徑艦炮
副炮
6座雙聯裝Mk.XXⅡ型152毫米副炮
防空火炮
6座單管Mk.VⅢ型120毫米高平兩用炮
8門單管Mk.VⅢ型40毫米機關炮
魚雷
2具620毫米魚雷發射管
艦電裝備
雷達
273型對海搜索雷達
285型副炮火控雷達
286型防空火控雷達 [8]  [13]  [15-16] 

納爾遜號戰列艦服役動態

納爾遜號戰列艦 納爾遜號戰列艦 [17]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納爾遜號戰列艦在本土艦隊服役,經過現代化改裝後,納爾遜號還是存在航速過低的問題,難以與快速航空母艦和巡洋艦協同行動。並且該艦火炮精度差、威力不足的問題又制約着其參與艦隊決戰的能力,所以該艦隻能在護航和對岸轟擊中發揮作用。
1939年11月4日,納爾遜號戰列艦在入港時被德國潛艇U-31佈設的一枚磁性水雷炸傷,艦底右舷多處破損,揚彈機也被震壞。在港內進行了臨時搶修後,納爾遜號勉強航行到朴茨茅斯港接受入塢檢修和改造。
1940年9月,納爾遜號參加了在挪威沿海攻擊德國運輸船的行動。同年11月,參加了搜索德國戰艦“舍爾海軍上將”號的行動。
1941年3月,納爾遜號參加支援登陸突襲挪威納爾維克附近德軍設施的行動。同年,納爾遜號被調往地中海,支援和掩護運送補給品至馬耳他的護航隊。
1941年8月,納爾遜號參加“堅實”護航戰役,擔任遠距離支援;9月,參加了“長矛”護航戰役,9月27日在行動中被意大利魚雷機擊傷。
1942年8月,納爾遜號又作為旗艦參加了“台柱”護航戰役;同年11月,參加了在法屬北非登陸的“火炬”動。
1943年7月,納爾遜號參加了在意大利西西里登陸的行動,擔任火力支援。8月,炮擊意大利西南部的卡拉布里亞。9月,參加掩護在意大利南部薩勒諾的登陸行動。同年9月29日,在納爾遜號戰列艦上,代表盟軍的艾森豪威爾將軍和代表意大利的巴多格里奧元帥簽署了意大利投降的協定。
1944年,納爾遜號參加諾曼底登陸戰——登陸中共動用了6艘戰列艦,23艘巡洋艦和104艘驅逐艦、177艘掃雷艇,以及4000多艘登陸艦艇,1000多艘近海運輸船,224艘商船和大量的小型運輸船。
1945年,在歐洲戰局已定的情況下,納爾遜號被調往印度洋蔘加對日作戰。同年8~9月,納爾遜號參加了在馬來半島及印度尼西亞羣島的受降行動 [10]  [18-19] 
1945年,戰爭結束後,納爾遜號戰列艦退出現役。
1946年,納爾遜號戰列艦被改為訓練艦。
1948年3月,納爾遜號被作為廢鋼鐵出售。
1949年3月,納爾遜號戰列艦被最終拆解 [4] 

納爾遜號戰列艦總體評價

納爾遜號戰列艦 納爾遜號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的建造對於英國海軍十分重要,當時在役的皇家海軍戰列艦仍然使用381毫米主炮,面對安裝了410毫米主炮的日本長門級和安裝了406毫米主炮的美國科羅拉多級,英國戰艦火力存在很大差距。
納爾遜號戰列艦一反過去英國戰列艦不重視防護性能的弱點,第一次將艦船防護置於設計要求的首位,甚至為了加強防護(火力已經由條約限定)不惜極大地犧牲航速。該艦23節的航速使其機動性已落後於時代。二戰期間,納爾遜號已經顯得力不從心,加上其火炮性能不盡人意,艦齡不過12年的戰列艦隻能與那些老無畏艦參加一些護航和對岸轟擊的輔助性作戰行動。
然而,納爾遜號戰列艦畢竟是條約型戰列艦的開山之作,也是現代化戰列艦的先驅,其代表了戰列艦新時代的開始,儘管性能不佳,但是納爾遜號代表了更為先進的設計思想,它在世界戰列艦史上的地位仍然是不容低估的 [7] 
納爾遜號安裝406毫米口徑主炮,並首次應用炮塔化的高平兩用副炮。由於主炮在服役前沒有經過足夠的測試,使用“高初速輕型彈”的主炮以及三聯裝主炮塔的性能並不理想,主炮威力提高相當有限,火炮身管壽命、射擊精度還不如原來的381毫米主炮,炮塔可靠性也存在不少問題 [3]  [13]  。(《國際展望》、環球網 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