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納氏鷂鱝

(鱝科鰩鱝屬動物)

鎖定
納氏鷂鱝,學名:Aetobatus narinari (Euphrasen, 1790),鱝科鰩鱝屬的一種魚類。納氏鷂鱝正式命名在1790年。它們是擁有不同形態的複雜物種,但比那些廣泛而單一分佈的物種有更多的限定範圍,由於體型結構的複雜性,科學界仍在跟蹤觀察。成年納氏鷂鱝不包括尾部,一般長度為1.8米,最長可達3.3米,計入尾部,最長可達5.5米。最大體盤寬3米。最大重量230公斤。其模式種產地在沙特阿拉伯的吉達
中文學名
納氏鷂鱝
拉丁學名
Aetobatus narinari(Euphrasen, 1790)
別    名
雪花鴨嘴燕魟
魴仔
花燕子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燕魟目
鱝科
鷂鱝屬
納氏鷂鱝
命名人及年代
Euphrasén,1790年
外文名
Spotted eagle ray

納氏鷂鱝地理分佈

廣泛分佈於熱帶和暖温帶水域,
納氏鷂鱝分佈圖 納氏鷂鱝分佈圖 [1]
大西洋中東、中西部、東南及西南部地區:包括多米尼加島、赤道幾內亞、加蓬、岡比亞、加納、格林納達、巴西、哥倫比亞、百慕大羣島、洪都拉斯、美國、墨西哥、貝寧、古巴、海地、維京羣島、委內瑞拉、安提瓜及巴布達島、巴巴多斯、伯利茲、開曼羣島等。
印度洋東部、西部地區:包括安哥拉、孟加拉 、吉布提、厄立特里亞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也門、馬爾代夫、安達曼尼科巴羣島、緬甸等。
太平洋中東、中西部、西北部、東南及西南部地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文萊達魯薩蘭國、厄瓜多爾、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巴林、新西蘭、斐濟、新西蘭、柬埔寨、夏威夷羣島(美)、澳大利亞等。 [2] 

納氏鷂鱝形態特徵

背棘數:2-6;背軟條數:0;臀鰭數:0;臀軟條數:0
納氏鷂鱝
納氏鷂鱝(40張)
納氏鷂鱝鼻長,扁而圓像鴨舌。大腦袋。胸盤大幅彎曲,邊緣呈三角形,無尾鰭下頜一排扁平鋸齒形牙齒,每顆牙都由新月狀平板彼此聯結在一起。眾多白色斑點散佈於黑色或淡藍色的盤形背部,下腹白色。尾巴長鞭狀,由一根長脊柱連接小背鰭後的尾基部。盤上無刺。 [3-6] 
扁平的體盤又寬又短,經測量,盤寬是盤長的兩倍。呼氣孔發源端靠近胸鰭起端。嘴下肉質葉,如鴨嘴獸狀,不同於上方的鼻子。翼狀胸鰭邊部尖起,胸鰭翼後緣角狀深凹。腹鰭狹圓。背鰭小,起端低於腹鰭接點。無尾鰭,長鞭似的尾巴,完好時有體盤的2.5-3倍長。脊棘起端僅次於背鰭,有2-6根,較短。順着叉狀根部,有一根尖刺和後彎側齒。當遇到潛在威脅時,作為防禦,這些毒刺會發起反擊。 [7] 
注:納氏鷂鱝圖片來源地址。 [8] 

納氏鷂鱝生活環境

棲息於珊瑚礁附近,一般停留在礁石邊緣。它們更喜歡温暖的,下面由泥巴砂子、碎石構成軟底的地方活動。多數時間停在大約60米深水域,但可潛至80米。在世界各地的熱帶地區,納氏鷂鱝也經常被發現於海邊的沙灘、河口以及紅樹林沼澤地帶。 [9] 

納氏鷂鱝生存習性

大潮進入淺水的納氏鷂鱝 大潮進入淺水的納氏鷂鱝
納氏鷂鱝根據潮汐狀況變換活動方式。大潮來臨時,它們出去捕食,或與住所地附近的同類交流,而交配也通常發生在高潮期。潮落時,覓食活動減弱,它們從淺水區下沉到深水區。低潮時,一大羣鷂鱝棲息在深水中不活動。這種循環週而復始。 [10] 
納氏鷂鱝躍出水面的動作為人所知,有假設認為,它們躍出水面是為躲避獵食者的攻擊,另有觀察發現,雌性鷂鱝產仔時躍出水面,藉助回落水面的力量將幼體推出子宮。有時3-50只組羣四處遊動,組羣通常出現在繁殖季,也被認為是一種捕食防禦機制。 [10] 

納氏鷂鱝繁殖情況

繁殖季節通常在仲夏,納氏鷂鱝會不停變換地點。一般而言,雌獸每次懷孕生兩胎,每年有1-4次懷孕幾率。妊娠期大約持續12個月,短則只需8個月,取決於所處位置和平均水温。有證據顯示,納氏鷂鱝身長達到體盤一半時進入性成熟期,大概4-6歲左右。 [11-12] 

納氏鷂鱝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物種(NT)。 [2] 
參考資料
  • 1.    Aetobatus narinari  .discoverlife[引用日期2012-09-12]
  • 2.    Aetobatus narinari,summary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12-09-12]
  • 3.    Aetobatus narinari (Euphrasen, 1790) Spotted eagle ray  .FishBase[引用日期2012-09-13]
  • 4.    Compagno, L.J.V., D.A. Ebert and M.J. Smale.Guide to the sharks and rays of southern Africa.London:New Holland (Publ.) Ltd,1989:158-158
  • 5.    Smith, C.L..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field guide to tropical marine fishes of the Caribbean, the Gulf of Mexico, Florida, the Bahamas, and Bermuda.New York:Alfred A. Knopf, Inc,1997:720-720
  • 6.    Robins, C.R. and G.C. Ray.A field guide to Atlantic coast fishes of North America.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6:354-354
  • 7.    SPOTTED EAGLE RAY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引用日期2012-09-13]
  • 8.    納氏鷂鱝圖冊來源  .Flickriver[引用日期2012-09-13]
  • 9.    Habitat  .Animal Diversity Web. ADW[引用日期2012-09-13]
  • 10.    Behavior  .Animal Diversity Web. ADW[引用日期2012-09-13]
  • 11.    Breder, C.、D. Rosen..Modes of reproduction in fishes.New Jersey:T.F.H. Publications,1966:161-162
  • 12.    Reproduction  .Animal Diversity Web. ADW[引用日期2012-09-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