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納布科

(國家大劇院歌劇演出)

鎖定
歌劇《納布科》是威爾第的第三部編寫的歌劇(四幕歌劇),始作於1841年,被認為是奠定威爾第作曲家地位及名譽的一部作品,描述了猶太人被巴比倫君王納布科 (尼布甲尼撒二世)擊敗並逐出家園的事件。
2013年,國家大劇院版歌劇《納布科》進行了首演,邀請了由歌劇大師多明戈領銜的強大陣容,舞美呈現和樂團表現也受到了觀眾讚譽。作為國家大劇院歌劇節的代表性作品,2014年4月在國家大劇院將進行第二輪演出,特邀了歐洲歌劇舞台的指揮名家馬西莫·扎內蒂執棒,也將是這位深諳意大利歌劇的音樂大師首次在中國指揮歌劇演出。
中文名
納布科
外文名
NABUCCO
演出劇場
國家大劇院 - 歌劇院
演出時間
2014.04.24-2014.04.27
製作方
國家大劇院
演出時長
約150分鐘(包含中場)
主創團隊
馬西莫·扎內蒂、德弗洛等人
演出票價
VIP/680/600/550/450/280/100元
主演團隊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
官方售票
國家大劇院官網

納布科劇情説明

劇情發生在公元前587年,巴比倫國王納布科好戰殘暴,在他率領巴比倫軍隊攻入猶大國首都耶路撒冷前,納布科的次女費蕾娜被挾為人質。危急關頭,費蕾娜的戀人,猶大國貴族以實瑪利將她救出;納布科征服了猶大王國,摧毀了耶路撒冷和聖殿,將猶太人流放至巴比倫。納布科長女,實為奴隸所生的阿碧凱利也深愛着以實瑪利,但被以實瑪利拒絕。偶然間,阿碧凱利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她對納布科和費蕾娜懷恨在心,想除掉兩人以奪取王位。被勝利衝昏頭腦的納布科,狂妄地宣稱自己是神,要求猶太人放棄他們的信仰,猶太人的神降下閃電懲罰納布科,使他失去神智和力量,阿碧凱利趁機登上王位。猶太大祭司撒迦利亞鼓舞着受奴役的猶太人,讓大家相信他們終將重獲自由。但阿碧凱利決定殺死妹妹費蕾娜及所有的猶太人。納布科愛女心切,祈求猶太人的神寬恕自己,賦予他力量拯救女兒。在舊部的幫助下,納布科及時趕到,解救了費蕾娜,將自由還給猶太人民。阿碧凱麗服毒自盡。

納布科背景介紹

納布科紀念威爾第

2013年,為紀念威爾第大師誕辰200週年,國家大劇院製作的歌劇《納布科》華麗上演,恢弘的製作以及演員精湛的表演贏得了包括在中國歌劇節在內相當不錯的口碑。特別是“歌劇大師”多明戈完美到無可挑剔的亮相堪稱驚為天人,精湛絕倫的演唱和表演令觀眾如醉如痴。2014年4月24日到27日,此部大戲將再度登陸國家大劇院,滿足歌劇擁躉們的渴求。

納布科分組演出

本次對該劇再度排演,作為”2014年國家大劇院·歌劇節“參演劇目,將沿襲國內、國際兩組輪演的傳統。其中,國內組由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女高音歌唱家孫秀葦等人組成,國際組演唱陣容雲集了2013年B組的著名男中音弗拉基米爾·斯托亞諾夫、女高音安娜·瑪卡洛娃、男高音盧恰諾·岡奇等國際一線歌劇演員。除演出陣容外,同樣力邀了知名的舞台藝術大師---埃茲歐·弗裏傑利奧、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獲獎者弗蘭卡·斯夸爾恰皮諾,共同為觀眾呈現了璀璨的“兩河文明”盛景,將古巴比倫的繁榮一一搬上舞台。

納布科分場演員表

演出角色
2014年4月24日、2014年4月26日(A組)
2014年4月25日、2014年4月27日(B組)
納布科
袁晨野
弗拉基米爾·斯托亞諾夫
阿碧凱利
孫秀葦
安娜·瑪卡洛娃
撒迦利亞
謝爾蓋·阿塔莫諾夫
奧林·阿納斯塔索夫
以實瑪利
金鄭建
盧恰諾·岡奇
費蕾娜
楊光
郝俊華

納布科主創團隊

指揮 馬西莫·扎內蒂
馬西莫·扎內蒂 馬西莫·扎內蒂
馬西莫·扎內蒂在歌劇和交響樂領域享有國際聲譽。多年來,他與世界許多著名的劇院合作,諸如:柏林國家歌劇院、德累斯頓森佩爾歌劇院、拜爾州國家歌劇院、漢堡國家歌劇院、蘇黎世歌劇院、英國考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巴黎巴士底歌劇院、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弗洛倫薩五月之花歌劇院、羅馬歌劇院、帕爾瑪攝政王劇院、博洛尼亞市政廳劇院、都靈攝政王劇院以及熱那亞卡爾洛·菲利切劇院。他曾於1999至2002年期間在安特衞普的弗萊芒歌劇院擔任音樂總監,他所監製的許多歌劇演出榮獲了國際報界的熱評。在過去的十年裏,扎內蒂定期在德累斯頓森佩爾歌劇院工作,指揮《卡門》、《奧賽羅》、《戲劇的方便》、《費加羅的婚禮》以及《諾爾瑪》的新制作以及恢復上演了《唐·卡羅》、《蝴蝶夫人》並與德累斯頓室內樂團合作演出音樂會。扎內蒂還定期作為客席指揮現身於柏林國家歌劇院,2002年他與該院首次合作的《諾爾瑪》受到高度評價。扎內蒂指揮的歌劇演出還包括《假面舞會》、《西西里的晚禱》、《愛之甘醇》、《唐·卡洛》、《意大利女郎在阿爾及爾》、《卡門》、《藝術家的生涯》、《路易斯·米勒》、《茶花女》、《西方女郎》和《安娜·寶萊娜》。在布拉格德沃夏克音樂節,扎內蒂指揮捷克愛樂樂團演出清唱劇《被出賣的新嫁娘》,演出大獲成功並應邀再與該團合作演出威爾第的《安魂曲》。作為交響樂指揮,扎內蒂先生曾與班貝格交響樂團、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漢堡北德交響樂團、魏瑪國家室內樂團、伯明翰市立交響樂團、哈萊管弦樂團、新西蘭交響樂團以及法國、芬蘭、瑞典的廣播愛樂樂團。扎內蒂於2008年赴日演出三週,他與迪圖瓦和布羅姆施泰德指揮的音樂會博得廣大觀眾的極大好評,被評選為NHK交響樂團在該樂季的六場最佳音樂會。馬西莫·扎內蒂的音樂教育始於米蘭的威爾第音樂學院,他曾榮獲許多嘉獎,包括在維也納的青年藝術家論壇、羅馬的弗朗諾·費拉里獎以及在倫敦多納泰拉·弗利克國際指揮比賽中獲獎。
導演 吉爾伯特·德弗洛
吉爾伯特·德弗洛 吉爾伯特·德弗洛
1944年生於比利時。吉爾伯特·德弗洛畢業於比利時國家高等表演藝術學院,後於米蘭小劇場師從著名導演Giorgio Strehler。1973年在法蘭克福執導了其第一部作品《三橙愛》。作為比利時皇家鑄幣局劇院任命的常任導演,1981至1989年間德弗洛在此執導了眾多作品。1989年在巴勒莫以《魔鬼兄弟》開始其在意大利的職業經歷,之後陸續於卡塔尼亞執導了《三部曲》、在米蘭斯卡拉執導了《弄臣》,在馬切拉塔執導了《卡門》、《托斯卡》、《浮士德》、《法斯塔夫》。同時德弗洛的眾多作品也活躍於國際舞台:德國漢堡的《塞維爾的理髮師》、《佩雷拉斯與梅麗桑德》、《死神舞》,威爾士國家歌劇院《沒有影子的女人》,蘇格蘭歌劇院《阿依達》,巴塞羅納裏賽歐歌劇院的《黑桃皇后》,在瑞士洛桑的《狄託的仁慈》、《女人心》;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藝術家生涯》;蘇黎世的《弄臣》、《喬康達》,巴黎巴士底歌劇院的《唐吉訶德》和《瑪農》。他執導了許多巴洛克歌劇,在蒙彼利埃執導《波佩阿的加冕》、《尤利西斯歸來》,在柏林國家歌劇院執導凱瑟的《Croesus》,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的《賽爾斯》,在巴塞羅納執導蒙特威爾第的《奧菲歐》,在紐倫堡執導策姆林斯基的《Der Traumgorge》(1980),在阿姆斯特執導丹簡·馮格里斯的《蒂及》(1980),在日內瓦執導魯爾夫·裏鉑爾曼的《森林》(1982)。
德弗洛的作品還有:巴黎歌劇院的《三橙愛》,香榭麗舍劇院的《賽密拉米德》,維羅納露天劇場的《鄉村騎士》、《丑角》,在卡利亞里的《曼儂·萊斯科》,在愛丁堡音樂節上的《奧菲歐》,《路易莎·美勒》,巴黎歌劇院的《被出賣的新娘》等。
舞美設計 埃茲歐·弗裏傑利奧
埃茲歐·弗裏傑利奧 埃茲歐·弗裏傑利奧
埃茲歐·弗裏傑利奧1930年出生於意大利米蘭埃爾巴,是當今歐洲著名的舞美設計師之一。他已經在米蘭小劇院工作了五十餘年,曾榮獲多項歐洲戲劇和電影的獎項,並榮膺法國榮譽勳位勳章。
埃茲歐·弗裏傑利奧曾是電影工作者,學習過服裝、舞美、建築等,之後投身於戲劇和歌劇的舞美和服裝設計中,為法蘭西喜劇院、巴黎歌劇院、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和維也納的城堡歌劇院創作設計,稱其為舞台設計的大師級人物絲毫不為誇張,其舞台理念也成為教科書典範。
1955年,他開始在劇院工作時與著名導演喬爾焦·斯特雷勒相識。斯特雷勒最初選派他擔任小劇院的服裝設計師,翌年開始參與佈景設計。從1973年開始他為斯特雷勒在斯卡拉歌劇院、以及在維也納和巴黎的歌劇製作設計佈景,《女人心》是斯特雷勒生前指導的最後一部歌劇,也成為兩位藝術家合作的“絕筆”。
1962年,他開始涉獵電影領域,為影片製作佈景,其中著名的影片有 《1900(海上鋼琴師)》、《大鼻子情聖》、《屋頂上的輕騎兵》等,並因《大鼻子情聖》獲得1990年奧斯卡最佳舞美設計提名和最佳服裝設計大獎。
歌劇代表作品:蘇黎世歌劇院《費加羅婚禮》,米蘭斯卡拉劇院《奧賽羅》、《費黛里奧》(擔任藝術指導、服裝設計),巴黎國家歌劇院《美狄亞》,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皮耶羅法戈歐尼導演的《諾爾瑪》,法蘭西劇院《表演愛情》、《遊吟詩人》,斯特雷勒導演“家園三部曲”。
舞劇代表作品:羅馬歌劇院《灰姑娘》,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羅密歐與朱麗葉》,巴黎歌劇院《天鵝湖》、《羅密歐與朱麗葉》,巴黎國家歌劇院《睡美人》。
電影代表作品:1995年擔任電影《屋頂上的輕騎兵》藝術指導,1999年擔任電影《大鼻子情聖》的藝術指導,1991年憑藉讓-保羅《西拉諾德伯》獲得奧斯卡提名。
戲劇代表作品:《聖女貞德》、《李爾王》、《風暴》,1984年在巴黎的奧德翁劇院首次公演的《滑稽的幻想》,1985年首次公演並且被重演了很多次的《偉大的魔術》。

納布科分幕介紹

第1幕:耶路撒冷
“耶華和如此説、我要將這城交付巴比倫王的手、他必用火焚燒。”——耶利米書
在耶路撒冷的聖殿
納布科 (古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 (Nebuchadnezzar II))擊敗猶太人,進入耶路撒冷。大祭司Zaccaria 激勵猶太人振作,相信上帝。納布科的次女Fenena 被俘虜,以迫使納布科撤退。Zaccaria 將Fenena 交給Ismaele (耶路撒冷君王的侄子,曾經出使巴比倫的使者)。Fenena 與Ismaele 二人相戀,Ismaele 力勸Fenena 逃走,留下來只會危及性命。納布科的長女Abigaille 帶著喬裝的士兵攻入聖殿,她亦心愛Ismaele 。當她發現二人原來相戀,滿心嫉妒的Abigaille警告Ismaele ,如果他不放棄Fenena ,她將會控告Fenena 叛國。納布科這時候闖入 (歌曲:'Viva Nabucco')。Zaccaria 抵抗他,威脅會用匕首殺死Fenena 。Ismaele 制止Zaccaria ,救走Fenena ,納布科下令拆毀聖殿。猶太人咒罵Ismaele 為叛徒。
第2幕:懷疑者
“看哪、 耶和華 的忿怒、 好像暴風已經發出、 是掃滅的暴風、 必轉到惡人的頭上。”——耶利米書
場景1:巴比倫皇宮
納布科離開,任命Fenena 為攝政王。Abigaille 發現一些文件證明她自己不是納布科親生女兒,而是一個奴隸。主神(Baal)大祭司與博士 (Magi)告訴Abigaille ,Fenena 釋放了猶太俘虜。他們散播納布科戰死的謠言,合謀發動政變讓Abigaille 登上王位。
場景2:巴比倫皇宮的殿堂
Fenena 改信猶太教,Ismaele 與猶太人和解。Abigaille 與大祭司以國王已死為由,要求Fenena 交出王冠。這個時候,納布科衝入,嘲笑主神(Baal)及猶太人的神。他自稱自己為上帝。Zaccaria 拒絕執行納布科殺死猶太人的命令。Fenena 説要與猶太人共存亡。納布科正自稱自己為上帝 (歌曲:'Non son piu re, son dio')的時候,一道雷電把他擊昏了,王冠掉在地上,被Abigaille 取去。
第3幕:預言
“曠野的走獸必住在那裏,貓頭鷹也住在其中,永無人煙,世世代代無人居住。”——耶利米書
場景1:巴比倫空中花園
大祭司將處死猶太人及Fenena 的法令交給Abigaille ,瘋顛的納布科闖入,要求Abigaille 退還王位,Abigaille 説服納布科簽署法令,納布科要求赦免Fenena 。納布科告訴Abigaille 她不是他的親女,而只是奴隸。Abigaille 嘲笑他,並將有關的證明文件毀掉。納布科意識到自己已被篡位,並淪為階下囚,他請求赦免Fenena 。Abigaille 歡喜若狂。
場景2:幼發拉底河畔
猶太人希望重返家鄉 (歌曲:'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Zaccaria 再次激勵他們相信上帝,預言上帝將會毀滅巴比倫。
第4幕:粉碎的偶像
“主神蒙羞,她的偶像都驚惶。”——耶利米書
場景1:巴比倫皇宮
納布科醒來,回覆清醒意識。納布科看著女兒Fenena 將要被處死,但他卻無能為力。在絕望之際,他向猶太的神懺悔,承諾會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並歸信於他。神應允了他,在親兵的協助下,他誓要懲罰所有叛國者,並拯救Fenena 。
場景2:巴比倫空中花園
一眾猶太人及Fenena 將要被殺,獻祭給主神 (Baal)。納布科闖入,手執配劍,將主神像擊得粉碎。納布科下令釋放所有猶太人,重建上帝的聖殿。Abigaille 進入,服毒自殺。她死前表達她的悔意,並懇求Fenena 的寬恕。Zaccaria 宣佈納布科為上帝的僕人,亦是眾王之王。

納布科作家創作緣由

1842年3月9日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首演。在劇情中展示了納布科即內比尤查德內扎,巴比倫國王,是一個殘暴的侵略者,率領軍隊佔領了耶路撒冷,並驅趕了那裏的猶太人。劇本熱情歌頌了這些猶太人不甘受奴役、思念家鄉、懷戀祖國的真摯感情。
正是劇本中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深深打動了威爾第,使他聯想到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想到家鄉的父老兄弟還在奧地利侵略者的鐵蹄下掙扎。他把對祖國的深厚的感情和對侵略者強烈的仇恨全部傾注到這部歌劇的音樂中。整部歌劇音樂情緒激昂,熱情有力,旋律明朗,氣勢雄偉,自始至終洋溢着愛國主義精神
這部作品最早是斯卡拉歌劇院的經理逼迫他創作的。威爾弟在回憶這部作品的創作時曾説,起先他並不打算創作,回家就把腳本扔在桌上。後來是第一頁的一行歌詞"飛吧,我的思想,展開金色的翅膀(這是巴比倫河邊被囚禁的猶太人為了他們被掠走的土地而沉痛合唱的第一句歌詞)"給了他創作的激情與靈感。劇中最受歡迎的即是這首著名的反侵略的愛國歌曲《飛吧,我的思想,展開金色的翅膀》。

納布科精彩看點

序曲
威爾第為史詩性的《納布科》創作了宏大的序曲,據説在排練的間隙,他在咖啡館裏一揮而就。從長達七分鐘的序曲以行板開始,“長號威嚴”的引子彷彿描述了所羅門神廟的莊嚴,快板樂段後回到行板,輕快的三拍子主題曲由單簧管、雙簧管共同演奏:“飛翔吧思想,乘着金色翅膀”的主題極為優美,威爾第將此四拍子改為三拍子加入序曲,運用抒情的旋律和強烈的齊奏相呼應,疾風暴雨般的快板隨後奏出勝利的號角,因此,將行軍進行曲營造出戲劇性的效果。
我也曾對快樂敞開心扉
這是阿碧凱利的一首詠歎調,大幕開啓不久,當阿碧凱利發現自己並非納布科的親生女,而只是奴隸出身,她唱出了這段詠歎調。前面敍事的宣敍調錶明瞭她對納布科以及費蕾娜的痛恨和對命運的憤怒,詠歎調則用悠長的旋律線條刻畫出她也曾快樂,但遭受別人的悲傷、留着別人的眼淚。詠歎調裏,伴奏輕柔夢幻,威爾第更為女高音譜寫了漂亮的裝飾音,最後阿碧凱利哀嘆那逝去的魅力,並反覆吟唱誰能再度替她恢復那樣的日子,最後尾聲時的華彩樂段及極弱的高音C感人至深。 
列維人的合唱 
絃樂組極弱的齊奏既符合夜晚靜謐的環境,也預示了列維人的不安。被大祭司在夜晚召喚來的列維人和以實瑪利並不能很快就互相融合,列維人的合唱其實是大齊唱,與男高音以實瑪利一唱一和,一方堅稱以實瑪利是受詛咒的人,而以實瑪利則懇求對方接納自己。這段裏,威爾第譜寫了節奏強烈的音樂,男高音嘹亮的嗓音和列維人的大齊唱充滿了戲劇性。
巴比倫人,聽我説……誰拿走了我的王冠
納布科衝上舞台,用一段宣敍調嘲笑猶太人及其神祗,他自稱自己為上帝和國王。眾人皆譁然,費蕾娜説要與猶太人共存亡,納布科正自稱自己為上帝的時候,一道閃電擊中了他,王冠也掉在地上,這時納布科唱出“誰拿走了我的王冠”。暴怒之後,音樂轉入柔板樂章,他哀嘆就連女兒都不幫助自己,這時伴奏的長笛和單簧管也營造着無助的氛圍,然而很快納布科遭雷劈後神智陷入不清,他看見幽靈拿着火焰寶劍圍在身邊,他絕望地發現自己孤立無援,眼睛裏掉下淚珠,連着問“為什麼”,卻只能是哀嘆。
飛翔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
此段為歌劇史上最有名的合唱之一,被譽為意大利的“第二國歌”,也是威爾第一生創作中最成功的旋律之一。猶太人希望重返家鄉的心情藉由這首合唱表現的淋漓盡致。同時,劇本中的這段歌詞也優美抒情,詩意盎然的歌詞不僅沒有表現的沉重壓迫,反而和優美音樂相得益彰。

納布科演出詳情

國家大劇院官網提供:在線選座、在線購票、在線客服、演出當天櫃枱取票。
演出時間
演出作品
演出場館
演出票價
官方售票
2014.04.24-2014.04.27(四場)
國家大劇院製作歌劇《納布科》
國家大劇院 - 歌劇院
VIP/680/600/550/450/280/100元
國家大劇院官網

納布科相關評論

威爾第自言:“這部歌劇可以説是我藝術生涯的開始。”沒錯,《納布科》一出即時取得了成功,呼聲蓋過了多尼采蒂 (Gaetano Donizetti)和帕契尼 (Giovanni Pacini) 在附近上演的歌劇。聽眾熱烈讚賞,評論家都給予正面的評價。
有趣地,有一人批評《納布科》噁心,這人就是尼可萊 (Otto Nicolai),先前拒絕了為《納布科》作曲的作曲家。
作為一個普魯士人,當時生活在米蘭的尼可萊,對於感情色彩豐富的意大利歌劇感到奇怪,在他拒絕了Merelli 邀請他為《納布科》作曲後,他開始著手編寫《Il Proscritto》。1841年3月《Il Proscritto》首演,但卻遭遇災難性的失敗,Merelli不得不與尼可萊解除合約。尼可萊離開前往維也納,他在當地得悉《納布科》取得成功後非常忿怒。“(《納布科》)非常可怕”,他寫道,“他的曲譜十分愚昧——技術上他並不專業——他一定是有著一顆驢子的心,在我的眼中,他是一個十分可憐、可恥的作曲家……”。此外,他批評《納布科》什麼都不是,只是「忿怒、謾罵、流血、謀殺」。
尼可萊只是小數的批評者。今天,尼可萊的名聲遠遠不及威爾第。《納布科》奠定了威爾第往後的成功,直至他退休前,共創作了16套歌劇。
音樂史家造就了"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成為一個神話(《納布科》內其中一首由猶太奴隸唱出的合唱歌曲)。學者相信,當時的聽眾深受到歌曲內奴隸渴望返回家國的犟烈情懷所感動,要求重唱該樂曲。但當時政府禁止重唱,歡眾要求重唱的要求可見該歌曲的震撼力。
可是,近代的學者將"Va, pensiero" 的神話,及復興運動 (Risorgimento)時期要求將"Va, pensiero"定為意大利國歌的爭議一同冷卻下來。學者認為,觀眾的確曾要求重唱,但要求重唱的並不是"Va, pensiero",而是"Immenso Jehova",一首猶太奴隸感謝上帝拯救的歌曲。這一個發現,將威爾第在復興運動中作為音樂上的精神領袖的地位降低了。現在,\"Va, pensiero"是經常在演出時被重唱的。"Va, pensiero"是大都會歌劇院 (MetropolitanOpera)指揮李汶 (JamesLevine)唯一容許重唱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