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紋喉鵯

鎖定
紋喉鵯(學名:Pycnonotus finlaysoni):體長19釐米,是一種中等體型的偏綠色。特徵為頭頂、臉頰、頦及喉均具黃色條紋。上體橄欖綠色。胸腹暗灰色,肛周和尾下覆羽豔黃。不可能與任何其他鵯類混淆。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粉褐色。
生活在低地常綠、落葉混交林、次生林及林緣,以及農田和人類居住環境附近的樹叢和灌木叢內,繁殖期偶爾也到密林內繁殖。常單獨和成對活動,很少成羣。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分佈於柬埔寨、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越南及中國的西南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紋喉鵯
外文名
Stripe-throated Bulbul
拉丁學名
Pycnonotus finlayson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亞    目
鳴禽亞目
鵯科
鵯屬
紋喉鵯
亞    種
3亞種 [2] 
定名人及年代
Strickland,1844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3] 

紋喉鵯形態特徵

紋喉鵯
紋喉鵯(11張)
紋喉鵯的前額、頰、耳羽、頦和喉橄欖色密佈金黃色縱紋,頭頂至後頸深灰色,羽幹中央較淺淡。背、肩和翅上覆羽橄欖綠色,背綴有灰色。飛羽暗褐色具橄欖綠色羽緣。腰和尾上覆羽暗橄欖黃色。尾橄欖綠色,外翈較鮮亮,外側尾羽具窄的黃白色尖端。胸、上腹和兩脅淡灰色具白色羽軸紋,腹中部黃白色,肛周和尾下覆羽亮檸檬黃色,翼緣、翼下覆羽和腋羽黃色。 [4] 
小型鳴禽,喙尖小,鳴管結構及鳴肌複雜,善於鳴囀,叫聲多變悦耳;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蹠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 [5] 
虹膜淺褐至深褐色,嘴藍黑色至黑色,腳暗灰色或黑色。 [4] 
大小量度:體長190毫米;嘴峯15毫米;翅75-90毫米;尾85毫米;跗蹠20毫米。(注:♂雄性;♀雌性) [4] 

紋喉鵯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的次生林、灌叢、竹林、果園以及農田和人類居住環境附近的樹叢和灌木叢內,繁殖期偶爾也到密林內繁殖。 [4] 

紋喉鵯生活習性

常單獨和成對活動,很少成羣。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覓食多在灌叢中和地面上。 [4] 
鳴叫聲為有韻律的嘎嘎叫聲whic-ic, whic-ic。特異性的響亮悦耳鳴聲ding-da-ding-ding-da-ding-ding漸高強至第四音後逐漸消失。也有不停頓的警叫聲。 [4] 

紋喉鵯分佈範圍

分佈於柬埔寨、中國、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泰國、 越南。 [3] 
紋喉鵯分佈圖 紋喉鵯分佈圖

紋喉鵯繁殖方式

常營巢於灌叢和小樹上,距地高0.9-5釐米。巢呈杯狀,主要由細枝、草葉、草莖、草根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草和細根。每窩產卵2-3枚,卵的大小為21.4-23.1×15.2-16.5毫米。

紋喉鵯亞種分化

紋喉鵯(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紋喉鵯緬甸亞種
Pycnonotus finlaysoni davisoni
Hume, 1875
2
Pycnonotus finlaysoni eous
Riley, 1940
3
紋喉鵯指名亞種
Pycnonotus finlaysoni finlaysoni
Strickland, 1844
[2] 

紋喉鵯保護現狀

紋喉鵯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3]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紋喉鵯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