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點齒蟾

鎖定
紅點齒蟾是無尾目鋤足蟾科齒蟾屬動物。頭大而扁寬;吻端鈍圓,吻稜顯著;瞳孔縱置;鼓膜明顯,大而圓;皮膚粗糙,體背密佈小疣;四肢背面小疣略呈縱行排列,體側及股內側有多個圓疣。 [9]  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上有不規則雲斑;體側自鼓膜上緣起至胯部,均布有大小不一的橘紅色或橘黃色斑點;四肢背面有深色橫紋,腹面色淺。 [10] 
紅點齒蟾分佈於中國湖北、四川、重慶、貴州、湖南等地。生活於海拔1000—1790米的山區石灰岩溶洞內及其附近。成蟾多棲息於有泉水或陰河的山洞內,常見於距洞口50-100米處全黑暗的流溪岸邊岩石上,行動十分緩慢。 [11]  白天隱藏在溪邊朽木下或者石縫中,夜幕降臨後才出來活動。 [12]  目前無其直接觀察到的繁殖記錄,據解剖數據推測其在年繁殖期內是一次性產卵類型,繁殖期在7月底到8月。 [13] 
紅點齒蟾是一種特殊的洞穴動物, [14]  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無尾兩棲動物,在生理、生態、遺傳和動物地理分佈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因其分佈在偏遠山區人跡罕至的地方,生境狹窄、食物貧乏、數量稀少,生存極易受到威脅,需要研究以及更好的保護。危及種羣安全的因素有修路、水利建設以及旅遊開發等。 [15]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易危(VU)物種。 [16] 
紅點齒蟾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7] 
中文學名
紅點齒蟾
拉丁學名
Oreolalax rhodostigma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
無尾目
鋤足蟾科
齒蟾屬
紅點齒蟾
命名者及年代
Hu and Fei, 1979

紅點齒蟾形態特徵

紅點齒蟾頭大而扁寬,吻端鈍圓,吻稜顯著,瞳孔縱置,鼓膜明顯的大而圓,顳褶細,自眼后角起沿鼓膜上緣到達肩部,成鈍角狀。無犁角狀。無犁骨齒,舌大,後端的較深缺刻。皮膚粗糙,體背密佈小疣粒,四肢背面小疣粒呈縱行排列,體側和股內側有數個圓疣,腹部及掌腹面光滑。四肢細長,前肢第一指短於第三、四指,即長於第二指,指四。關節下瘤不明顯,掌突高而長呈橢圓形,內外掌突呈“V”形排列。後肢纖長,脛跗關節前達眼前部或眼中部,左右跟僅相連,脛長不到體長之半,趾五。指、趾端圓,趾側緣膜較窄,趾間具有微蹼,內蹠突為小橢圓形,無外蹠突。脛跗關節前達眼前部或眼中部,體側及股後有多個桔紅圓疣。蝌蚪背面體尾交界處無“U”形斑。 [1] 
掌突高大,內掌突大於外掌突,排列在“V”形,體側及股後有大小不一的桔紅色圓疣,腋腺及股後腺大而圓。蝌蚪肥大,有長達113毫米者,第一排唇齒短,其下方又有一行短齒位於左右第一、二行唇齒之間,唇齒式1:1-1,1:8-8或1:9-9,1:1-1,1:7-7或者説1:8-8,少數為1:1-1,1:8-8或1:10-10。 [1] 
雄蟾胸部有1對刺團,繁殖季節後多脱落。股部多有股腺。瞳孔縱置,舌後端有缺刻。上頜有齒。背面皮膚多粗糙。生活時,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上有不規則雲斑,體側自鼓膜上緣起至胯部,均布有大小不一的桔紅色或桔黃色斑點,腋部和股部有圓腺體,腺體紅色,四肢背面的深色橫紋,其在股部有六條,腹面色淺,在喉部及四肢腹面均散有淺色小圓疣。 [1] 
即將完成變態的幼蟾,體背面為深紫色,腋腺及股後呈紅色,體側的疣為淡黃色,已具備了成體的主要特徵。 [1] 

紅點齒蟾近種區別

紅點齒蟾
中華大蟾蜍
史氏蟾蜍
——
體長10釐米以上,雄性較小。
頭體長雄性40~48毫米,雌性52~58毫米。
掌突高大,內掌突大於外掌突,排列在“V”形,體側及股後有大小不一的桔紅色圓疣,腋腺及股後腺大而圓。
皮膚粗糙,全身佈滿大小不等的圓形瘰疣。
皮膚粗糙,背面密佈小錐狀疣,其間雜有稍大的圓形瘰疣。
生活時,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上有不規則雲斑,體側自鼓膜上緣起至胯部,均布有大小不一的桔紅色或桔黃色斑點。
雄性背面多呈橄欖黃色,有不規則的花斑,疣粒上有紅點,雌性背面呈淺綠色,花斑醬色,疣粒上也有紅點。
背面灰褐色,有極細的淺色脊紋,肩背各有一淺色三角斑,背部有“八”形黑紋。
紅點齒蟾 紅點齒蟾
中華大蟾蜍 中華大蟾蜍
史氏蟾蜍 史氏蟾蜍

紅點齒蟾棲息環境

紅點齒蟾生活在900-1900米的山澗洞穴及周邊地帶,大多棲於石灰岩溶洞內的溪流附近,可在離洞口數十米深的黑暗環境中生活。也見於住宅周圍黑暗潮濕的地方,生活在避光處。蝌蚪肥大呈灰白色,呈半透明,能目測內臟及盤腸,白晝躲避在石縫或在下水中,晚上外出游泳,遇光又潛入地下洞穴。 [1-2] 

紅點齒蟾生活習性

成體以陸棲為主,多生活在樹木叢生的山溪附近。齒蟾白天常隱蔽在溪邊朽木下、有苔蘚腐葉的泥洞或石隙間。夜出活動,多爬行,行動緩慢。繁殖季節進入溪流內。蝌蚪底棲在溪流水蕩石下,以水藻等為食。經1-2年完成變態。紅點齒蟾在洞內長期無光條件下生活,皮膚顏色透明,內部器官清晰可見眼小。如將它置於光亮處飼養,體色漸深,內臟不易看清。 [1] 

紅點齒蟾分佈範圍

分佈於湖北(利川、恩施)、湖南(桑植)、重慶、四川(南川、興文)、貴州(畢節、遵義、水城、務川、清鎮、威寧、正安、施秉)。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沅古坪鎮孫楊坪也發現過該種蝌蚪。重慶市在巴南、萬盛、萬州、黔江、南川、豐都、武隆、奉節、石柱、酉陽等地均發現有該種分佈。重慶市為該種最早發現地,亦是該種分佈的中心地區。 [3]  [8] 

紅點齒蟾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4] 

紅點齒蟾相關報道

紅點齒蟾報道一

紅點齒蟾 紅點齒蟾
2015年3月14日,遵義洞穴探險金牛隊隊員,在遵義城郊一處海拔約780米的洞內溪流中,發現一隻體長14釐米的巨型蝌蚪。經從事洞穴生物研究多年的貴州省洞穴協會秘書長錢治查證,這隻巨型蝌蚪是紅點齒蟾的幼體。紅點齒蟾幼體蝌蚪個頭較大,但長達14釐米的幼體實屬罕見。紅點齒蟾為稀有兩棲動物,該物種主要分佈於海拔1000-1790米的石灰岩洞穴及周邊地帶,《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將其列為易危物種。紅點齒蟾幼體大多棲於石灰岩溶洞內的溪流中,在洞內長期無光條件下生活,皮膚顏色透明,內部器官清晰可見,也叫棒頭魚或透明魚。如將它置於光亮處飼養,體色漸深,呈紫色發展,內臟不易看清。 [5] 

紅點齒蟾報道二

紅點齒蟾 紅點齒蟾 [6]
近日,在海拔1200米的世界自然遺產重慶金佛山溶洞內,工作人員在實施旅遊開發時,發現了大量奇怪的動物。它只在黑暗的洞穴暗河內活動,胖乎乎的腦袋、長長的尾巴,形似蝌蚪,但通體卻是透明的,能清晰看到各種器官和白色的脊柱。經過金佛山科研監測中心和專家鑑定,這是中國特有的瀕危物種紅點齒蟾的幼蟲,由於長期生活在黑暗的洞穴環境中,身體成為了透明狀。 [6] 

紅點齒蟾報道三

9月11日專業科考兩組隊員中選拔出來的30多名科考隊員,從習水縣雙龍鄉桃源洞內,抓獲了中國特有的透明蝌蚪——“紅點齒蟾”,屬易危物種,並發現了中國洞穴內最高的“鯉魚吐水”瀑布,為科考專家研究習水良好的自然生態提供了科研樣本。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