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蔻

(姜科植物大高良薑的果實)

鎖定
紅蔻,又名:紅豆蔻。紅豆蔻為姜科植物大高良薑[Alpinia galanga(L.)Willd.]的果實,具有散寒、燥濕、消食的功能,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噎膈反胃、瘧疾和痢疾。同植物的根莖為大高良薑(大良姜),民間亦用作高良薑(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代用品,有温胃、散寒止痛的功效,一般用來醫治心胃氣痛、胃寒和傷食吐瀉等。有關紅豆蔻的記載,最早見於唐《開寶本草》,但由於其根莖每混作高良薑使用,故歷代本草,多將紅豆蔻置於高良薑項下,誤為同一植物來源。國外的專家亦有將兩種植物混淆的情況。 [1] 
中文名
紅蔻
別    名
空豆蔻

紅蔻品種介紹

紅蔻 紅蔻
紅蔻紅蔻又名:紅豆蔻
紅豆蔻為姜科植物大高良薑[Alpinia galanga(L.)Willd.]的果實,具有散寒、燥濕、消食的功能,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噎膈反胃、瘧疾和痢疾。同植物的根莖為大高良薑(大良姜),民間亦用作高良薑(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代用品,有温胃、散寒止痛的功效,一般用來醫治心胃氣痛、胃寒和傷食吐瀉等。有關紅豆蔻的記載,最早見於唐《開寶本草》,但由於其根莖每混作高良薑使用,故歷代本草,多將紅豆蔻置於高良薑項下,誤為同一植物來源。國外的專家亦有將兩種植物混淆的情況。 [1] 

紅蔻名稱

【英文名】GalangaGalangalSeed
【別名】紅豆(王好古)、紅蔻(《本草述鈎元》)、良姜子(《廣西中藥志》)肉豆蔻
【處方名】紅豆寇、紅蔻、紅豆叩、紅叩、紅扣、紅蔻仁、紅叩仁
【商品名】紅豆蔻、大高良薑子、大良姜子、高良薑子,以果實粒大、飽滿、乾燥、不破碎、無雜質、氣味濃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佈】藥材主產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秋季果實變紅時採摘,曬乾或陰乾。
紅豆蔻
紅豆蔻(2張)
【拉丁名】藥材FructusGalangae原植物大高良薑Alpiniagalanga(L.)Swartz

紅蔻詳細説明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姜科植物大高良薑的果實。
【功效】温中散寒,燥濕,消食。
【主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噎膈反胃,瘧疾,痢疾。
【性味歸經】辛,温。①《藥性論》:““味苦辛。”②《開寶本草》:“味辛,温,無毒。”③《綱目》:“辛,熱。” 入胃、大腸經。《綱目》:“入手、足太陰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1.5錢。外用:研末搐鼻或調搽。
【用藥忌宜】 陰虛有熱者忌服。①《藥性論》:“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飲食。”②《生生編》:“最能動火傷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③《綱目》:“脾肺素有伏火者禁用。”
【炮製方法】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考證】出自《藥性論》①《海藥本草》:“紅豆蔻,擇嫩者加入鹽,櫐櫐作朵不散落,須以朱槿染令色深。善醒於醉,解酒毒,此外無諸要使也。”②《開寶本草》:“紅豆蔻,雲是高良薑子,其苗如蘆,葉似姜,花作穗,嫩葉卷而生,微帶紅色,生南海諸谷。”
【生藥材鑑定】乾燥果實橢圓球形,長0.8~1.5釐米,直徑0.7~1釐米。一端有一小凹點(果柄痕),另一端冠以殘留的淡黃色花被,長可達5毫米。外皮紅棕色或棗紅色,略皺縮,質薄,手捻之即碎。內含6粒種子,呈扁圓四面形或三角狀多面形,黑棕色或紅棕色,微有光澤,外附一層白色薄膜,破開內為灰白色。有香氣,味辛辣。以顆粒飽滿、氣味辛辣者為佳。顯微鑑定:果皮橫切面:外果皮為2列切向延長的細胞,壁厚;外被角質層。中果皮寬厚,毗鄰外果皮的1列為石細胞;外韌型維管束1輪;有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內果皮為1列薄壁細胞。種子橫切面:假種皮細胞多列。種皮表皮細胞1列,類圓形或長圓形,壁厚;外有角質層。下皮細胞1列,內含紅棕色物。油細胞1列,切向延長,內含油滴。色素層細胞4~5列,內含棕色或棕黃色物。內種子皮厚壁細胞棕色或棕黃色,柵狀排隊列,內壁較厚,非木化,胞腔位於上端,內含硅質塊,直徑11~32μm。外胚乳細胞充滿由微小澱粉粒集結而成的澱粉團,有的尚含細小草酸鈣方晶。內胚乳及胚細胞含糊粉粒,後者並含脂肪油滴。本品以粒大、飽滿、不破碎、氣味濃者為佳。
【中藥化學成分】種子含揮發油、黃酮、皂甙和脂肪酸等。揮發油中含有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1’-acetoaychavicolacetate)、1’-乙酰氧基丁香酚乙酸酯(1’-acetoxyeugenolacetate)、1’丁得烯環氧物(caryophylleneoxide)、丁香醇Ⅰ、Ⅱ(caryophyllenolⅠ,Ⅱ)、十五烷、7-十七碳烯。

紅蔻藥理作用

紅蔻為肉豆蔻植物肉豆蔻Myristicafragranshoutt.的乾燥種仁。性温,味辛,歸脾、胃、大腸經。温中行氣,澀腸止瀉。用於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主產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等國,此外西印度羣島亦產,另外,我國過去僅在台灣、雲南等地栽培紅蔻,近年在海南大面積引種成功,但藥材多以進口為主。
紅蔻的主要成分為揮發油和脂肪油等,其中揮發油含量在8%~15%,脂肪油含量在25%~46%,藥典規定揮發油含量不得低於6.0%(ml/g),近年來,對其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及炮製前後化學成分變化及其揮發油的藥理作用研究報道較多,但對揮發油方面的綜述未見報道,本文擬對揮發油方面的研究情況作一綜述。
1紅蔻生品揮發油化學成分的研究
目前紅蔻生品的揮發油化學成分的研究報道較多,多數採用氣質聯用技術。郭希聖等經自動製備氣相色譜和離心旋轉薄層分離出7個化合物,經過光譜和理化常數鑑定為β蒎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肉豆蔻醚、黃樟醚、甲基丁香酚和欖香脂素。李鐵林等通過對紅蔻揮發油的氣相色譜/質譜計算機檢測,定性鑑別出32種化合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