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色歌謠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及以後的流行而傳唱革命歌謠)

鎖定
紅色歌謠是指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及以後的流行而傳唱革命歌謠。
紅色歌謠是廣大羣眾適應革命的需要創作出來的,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倡導和鼓勵的結果。中國共產黨重視民間文學的宣傳教育作用,在古田會議決議中即規定要運用歌謠等形式編寫教材,作為宣傳革命的工具。
許多革命領導人,如彭湃方誌敏韋拔羣等,都曾編寫民歌或運用傳統民歌曲調填上新詞,宣傳革命道理,動員羣眾參加革命鬥爭。這些民歌有還在流傳。
中文名
紅色歌謠
背    景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歷史影響
人民與紅軍的深厚情誼
歌謠特點
風格明快,曲調激昂

紅色歌謠歷史影響

1934年中央蘇區曾編印了一本《革命歌謠集》。紅色歌謠內容豐富,富有客家語言特色,鄉土氣息濃郁。共產黨人通過紅色歌曲這一文藝形式宣傳革命道理,密切聯繫羣眾,取得人民羣眾支持。 [1]  紅色歌謠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有名的興國山歌《噯呀來》,在動員參軍,鼓勵英勇殺敵等方面都起了鼓動作用。“小小黃安,真不簡單,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這首《小小黃安》反映了當時黃安人民參加革命鬥爭的蓬勃熱情和踴躍狀態。又如《老子本姓天》:“老子本姓天,住在洪湖邊;要想捉住我,神仙也叫難。槍口對槍口,刀尖對刀尖;有我就無你,你死我見天。”既表現了洪湖地區革命戰士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又描繪出洪湖人民對敵鬥爭的堅毅果敢。紅軍北上抗日,離開革命根據地時,又產生了有名的《十送紅軍》等情真意切的民歌,表現出人民與紅軍的深厚情誼。
各革命根據地所流行的傳統民歌形式,如陝北的信天游,甘肅、寧夏的花兒,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四句頭、五句半,湖北、湖南的五句頭,江西的興國山歌等。也有些新的歌謠體如徒歌《小小黃安》、《老子本姓天》等。

紅色歌謠歌謠特點

紅色歌謠,風格明快,曲調激昂,把新的革命詞彙及革命道理,溶進歌體之中,並多有比興的運用。一般章段、句式比較靈活。吸取了傳統民歌的表現手法,又有一定的創造和發展。也有一些作品,由於流傳時間短,藝術上顯得粗糙。紅色歌謠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具有明顯的革命教育作用。它對後來的抗日歌謠也有所影響。它在中國歌謠發展史上佔有一定位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