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

鎖定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位於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市區磐伊公路北側的紅石砬子山區,遺址分佈範圍32平方千米,創建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 [3]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是東北抗日聯軍誕生與成長的搖籃,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創建的第一塊抗日遊擊根據地。考古發現多處地窨子遺存、帶火坑的房址、訓練用大型平台,出土陶瓷器生活用具、鐵製生產工具以及刀、子彈等各類遺物近400件,充分説明紅石砬子遺址羣是集武裝鬥爭、生活、生產於一體的抗日根據地。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考古發掘是對抗聯遺址國保單位的首次發掘,從考古學角度闡釋了東北抗聯密營的形制形態特點。同時,結合歷史文獻材料和參與者口述,為東北抗聯密營的成立背景、使用和廢棄年代、形制特點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依據。 [4-5] 
2019年10月,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
地理位置
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市區磐伊公路北側的紅石砬子山區
所處時代
1932~1933年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8-0549-5-033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歷史沿革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創建於民國十一年(1932年),是東北抗日聯軍誕生與成長的搖籃,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創建的第一塊抗日遊擊根據地。 [3] 
民國十二年(1933年)初,磐石中心縣委和時任南滿游擊隊政治委員的楊靖宇,率領隊伍在磐石紅石砬子地區創辦後方醫院、修械所及印刷所等後勤機構。 [5]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挖掘現場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挖掘現場
2021年7月~9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受磐石市文廣旅局委託,對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保護與展示工程進行考古工作。考古隊伍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對紅軍醫院、紅軍哨所、紅軍密營等13處展示區選取重點遺蹟進行考古發掘。共發掘清理出密營房址7座、灶址3個、灰坑1個、防禦牆1條。 [2] 
紅石砬子山地貌 紅石砬子山地貌
2022年,考古人員重點對小姚家溝內的抗聯遺蹟進行了發掘清理,發現多處地窨子遺存、帶火坑的房址、訓練用大型平台,出土陶瓷器生活用具、鐵製生產工具以及刀、子彈等各類遺物近400件,充分説明紅石砬子遺址羣是集武裝鬥爭、生活、生產於一體的抗日根據地。 [3] 
2022至2023年度,考古人員對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抗聯遺址——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進行了連續第三年的考古發掘,進一步還原了東北抗日聯軍早期在此經營根據地的歷史細節。發現抗聯相關遺蹟3300餘處,形成了以八家溝為核心的龐大抗聯遺址羣。 [6]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遺址的分佈圖 遺址的分佈圖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位於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市區西側20千米處,磐伊公路北側的紅石砬子山區。遺址分佈範圍32平方千米,按照自然地形劃分成八家溝、金家溝等15個區域。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位於朝陽山鎮紅石村紅石子山東南面八家溝半山坡上,位於密林深處。以八家溝修械所遺址為中心,上至山頭下至溝口各500米,左右以兩條山脊為界,由遺址向東北延伸200米。包括紅軍醫院、紅軍傷員包紮所、紅軍地窖子、紅軍點將台、紅軍被服廠、紅軍報社、八家溝子密營、紅軍指揮所、紅軍鐵匠爐、紅軍密營、磐石中心縣委辦公址、紅軍行營等遺址。遺址北部即生財溝,位於明城鎮富民村新立屯小西山東側溝塘中,包括磐石中心縣委機關、紅軍醫院、槍支修造廠、被服廠、行營等遺址。其中磐石中心縣委機關是負責領導吉林(永吉)、雙陽、伊通、東豐、海龍輝南、樺甸等七縣工作的辦公址。 [2]  [4] 
房址遺址
遺址內的遺蹟 遺址內的遺蹟
從已發掘的密營房址形制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圓鬥形房址(俗稱地窖子),直徑約為3~4米,深1~1.3米,房址內部有石砌煙囱,沒有火坑,在室外有石塊搭建的露天灶,未見遺物出土。一類為長方形房址,長約3~6米、深0.6~0.8米,室內殘存有石板鋪設的火坑、灶膛、煙囱和柱洞,出土有生活用具和武器。 [2]  [4] 
F1,位於發掘Ⅲ區,紅軍哨所遺址區內。平面形狀不規則,近似圓鬥形,半地穴式。開口距地表10釐米、直徑長270釐米、深110釐米。方向94”。室內灶在房址南部地面下挖淺凹槽與煙滷相連。門道位於房址東部,由內而外,呈斜坡狀與房址室內相連,長100釐米、寬66~80釐米。煙囱位於房址南部,在房址整體圓形基礎上,於靠山坡一側,向外挖豎直凹槽,底部灶口兩側安放石塊,於其上壘砌石塊,草拌泥填充空隙密封。發掘過程中,發現廢棄堆積上,有石塊夾雜草拌泥,與房址煙囱相連,石塊上有煙火燻烤痕跡,應為煙肉地面以上倒塌形成。地面略顯不平,北高南低。
F1 F1
室內堆積共三層:第一層,廢棄堆積,厚20~60釐米,土質堅硬,黃褐色土,夾雜樹木根鬚,層內未見遺物。第二層,倒塌堆積,厚30~40釐米,土質略顯疏鬆,棕紅色,夾雜樹木根鬚,層內未見遺物。第三層,地面堆積,遍佈房址地面,草木炭,厚1~5釐米,未見遺物出土。位於室外北側40釐米處的灶Z1,平面呈橢圓形,用較平整的石塊搭建而成,殘存四塊石塊和灶底紅燒土,距地表深24釐米、直徑長146釐米、深40釐米。灶內堆積第一層,倒塌堆積,厚30釐米。土質疏鬆,棕紅色,未見遺物。第二層,草木灰,厚4釐米。疏鬆細密,灰白色,未見遺物。此層下為生土。 [4] 
灰坑
H1,位於發掘IV區,紅軍醫院遺址區附近。平面近似圓形,坑口距地表10釐米、直徑286釐米、深120釐米。坑內堆積兩層:第一層,厚0~50釐米,分佈在該坑中心。土質疏鬆,黑灰色,夾雜草木根鬚、腐蝕樹葉,直至該坑底部。出有現代初蕾牌調和漆油漆桶。第二層,厚0~70釐米,土質疏鬆,夾雜大量沙粒,純淨。分佈在灰坑底部周圈,中間無分佈。應為該灰坑廢棄後,坑壁塌落形成。該灰坑從殘存形制和位置推測應為紅軍未修建完成的密營房址。 [4] 
防禦牆
防禦牆解剖面 防禦牆解剖面
Q1,位於發掘Ⅲ區,紅軍哨所遺址區內,F7東側約5米處。布7x1米解剖溝,垂直於牆體,方向為東西向。解剖溝內有六層堆積:1層,表土層,厚5~20釐米,土質疏鬆,黑灰色,夾雜有碎石顆粒、草木根鬚。2層,厚0~30釐米,土質疏鬆,灰褐色土,夾雜有草木根鬚和較多碎石顆粒。3層,厚0~20釐米,土質略顯緻密,黃褐色,夾雜有碎石顆粒、草木根鬚。有輕微夯築跡象。4層,厚0~34釐米,略顯緻密,淺黃褐色,夾雜有碎石顆粒、草木根鬚。5層,厚0~30釐米,略顯緻密,含碎石較少,黃褐色,雜有碎石顆粒、草木根鬚。6層,厚0~16釐米緻密,灰褐色,此層與上層之間夾雜有草木灰,層內有碎石顆粒、草木根鬚。此層下為生土,包含大量石塊。牆主體寬約4米左右。高處距地表約82釐米,長30米,順山體向上,南北走向,未發現與其相關的設施。未發現該牆與早期高句麗或遼金城牆構造有相同之處。該段境緊鄰紅軍哨所,牆西側有一號密營和七號密營,東側為上山必經之路,北側為深溝,結合牆體解剖結果和地理位置,推斷此牆為抗聯修築的防禦牆。 [4]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文物遺存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出土遺物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出土遺物(3張)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出土的遺物多以鐵器、銅器、瓷器為主,種類有91日式手榴彈、三八式步槍殘件、漢陽造步槍殘件、蘇式雷明頓子彈、吉林機器製造局生產的老式栓動步槍子彈殼、瓷碗、陶盆、鐵鍋、毛筆、煙嘴、玻璃瓶、醫用鑷子、掌釘、紐扣、偽滿洲國五角錢幣等。其中有3枚子彈標記“吉林”字樣,經專家認定為吉林機械局製造,該型號子彈之前僅黑龍江省出現1枚。 [2]  [5]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文物價值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裝—南滿游擊隊的大本營,是中國共產黨在南滿地區建立的第一塊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滿游擊隊在這裏打響了14年武裝抗日鬥爭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14年武裝抗日戰爭的起步地,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的誕生地。在國家民政部2015年公佈的全國900名抗聯英烈中,從磐石走出去的就有17位,紅石砬子是這17位將軍戰鬥的主戰場。 [2]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考古發掘是對抗聯遺址國保單位的首次發掘,從考古學角度闡釋了東北抗聯密營的形制形態特點。同時,結合歷史文獻材料和參與者口述,為東北抗聯密營的成立背景、使用和廢棄年代、形制特點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依據。 [2]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19年10月,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旅遊信息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地理位置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位於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市區磐伊公路北側的紅石砬子山區。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路程約25.6千米,用時約3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