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杏葉柯

鎖定
杏葉柯(Lithocarpus amygdalifolius (Skan) Hayata),是殼鬥科喬木,春夏季抽出的新枝及嫩葉背面密被黃棕色卷柔毛,秋後毛全部脱落。雄穗狀花序單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圓錐花序,花序軸密被柔毛;雌花每3朵一簇,有時兼有單朵散生。殼鬥近圓球形,全包堅果,呈不連續的環狀;堅果的果壁比殼鬥壁稍厚,堅果頂部被微柔毛。花期3-9月,果次年8-12月成熟 [1] 
中文名
杏葉柯
拉丁學名
Lithocarpus amygdalifolius (Skan) Hayata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殼鬥目
殼鬥科
柯屬
杏葉柯
分佈區域
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海南

杏葉柯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2米。春夏季抽出的新枝及嫩葉背面密被黃棕色卷柔毛,秋後毛全部脱落。
杏葉柯 杏葉柯 [2]
杏葉柯線稿圖 杏葉柯線稿圖 [5]
葉厚革質,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長8-15釐米,寬2.5-4釐米,萌生枝的葉長達20釐米,寬達9釐米,頂部長漸尖或短突尖,基部楔形,全緣,有時少數葉片的頂部邊緣淺波狀,側脈每邊10-14條,中脈的下段在葉面微凸起,支脈不明顯或隱約可見,嫩葉幹後葉面常有油潤光澤,成長葉的葉背有較厚的蠟鱗層,帶灰色;葉柄長1-2釐米。
穗狀花序單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圓錐花序,花序軸密被柔毛;雌花每3朵一簇,有時兼有單朵散生。殼鬥近圓球形,徑2-2.5釐米,全包堅果,小苞片三角形,或多邊形,通常與殼壁融合,呈不連續的環狀,較幼嫩的殼鬥,其上部的小苞片仍為三角形或四邊形且其頂部不與殼壁粘貼。
堅果的果壁比殼鬥壁稍厚,厚1.5-2毫米,果臍佔堅果的絕大部分,堅果頂部被微柔毛。花期3-9月,果次年8-12月成熟。 [2] 

杏葉柯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 100-2 300米常綠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中,常為上層樹種。在台灣阿里山上有高達40米、胸徑達2.1米的老年大樹,其最適生境為海拔500-1 000米的坡地。模式標本採自台灣阿里山。 [2] 
種下等級
b.Lithocarpus amygdalifolius (Skan) Hayata var. praecipitiorum Chun
生境
生境: 常綠闊葉林中, 林中
海拔下限
200
海拔上限
800
是否中國特有
是否引種栽培
非人工引種栽培
國內分佈
福建省, 台灣省, 海南省, 廣西自治區, 中國
[3] 

杏葉柯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台灣中部及南部、福建南部、廣東東南部約北迴歸線以南地區、海南。

杏葉柯變種

崖柯(變種)陡崖杏葉柯(海南植物誌)
var. praecipitiorum Chun in Acta Phytotax. Sin. 10: 208. 1965; 海南植物誌 2: 350. 1965.
葉緣的上半部有波浪狀鈍裂齒,稀偶兼有少數全緣葉,側脈每邊13-18條。花、果期與杏葉柯同。 [2] 
產於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海南。生於海拔800-1 200米山地常綠闊葉林中,為高大喬木。模式標本採自海南東方縣。 [2] 
採自海南的材料,其樹皮暗褐色,粗糙,不規則片狀脱落,內皮紅褐色,聚合射線甚明顯。木質部的心邊材區別明顯,心材紅褐色,材質堅重,屬一類材,其氣幹密度為0.88克/立方厘米。 [2] 

杏葉柯文獻來源

中國植物誌 第22卷, 10. 杏葉柯 紅椆、嶺梅(海南島),杏葉石櫟
Lithocarpus amygdalifolius (Skan) Hayata, Gen. Ind. Fl. Form. 72. 1917; A. Camus, Chenes 3: 654. 1954, Atlas pl. 377, f. 22-32. 1948; Li, Woody Fl. Taiwan 89. 1963;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1: 427. 圖854. 1972; 台灣植物誌2: 81. 圖 219. 1976. ——Quercus amygdalifolia Skan in Journ. Linn. Soc. Bot. 26: 506. 1899. ——Pasania amygdalifolia (Skan) Schott. in Bot. Jahrb 47: 660. 1912. ——Synaedrys amygdalifolia (Skan) Koidz. in Bot. Mag. Tokyo 30: 188. 1916.
10a. 杏葉柯(原變種)圖版29: 2-4
var. amygdalifolius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