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星村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下轄村)

鎖定
紅星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前身為麻布村,在現今的石巖湖底,全村人皆姓周,其祖先於元皇慶、延祐年間(1312一1320年)由長樂縣(今五華縣)遷居此地成村,屬客家人。 [1]  村莊起名源於周氏先祖於河邊山坡種麻,長勢旺盛。在抗日戰爭時期,麻布村為東江縱隊活動區域。 [2] 
中文名
紅星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光明新區

紅星村歷史沿革

紅星村的前身為麻布村,在現今的石巖湖底,全村人皆姓周,其祖先於元皇慶、延祐年間(1312一1320年)由長樂縣(今五華縣)遷居此地成村。因在河邊的山坡上廣種芒麻,用於織布,故取名麻布村。1958年,因修建石巖水庫,將原寶安縣石巖鄉麻布村的一部分搬遷到現在的位置,原地名紅坎頭,後改名紅星村。1995年,紅星村從長圳村分出,成為獨立行政村。
1958年,屬寶安縣沙井公社;1960年,屬公明公社玉塘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公明公社長圳大隊;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公明公社長圳大隊;1983年,屬寶安縣公明區玉塘鄉;1986年10月,屬公明鎮長圳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公明鎮長圳行政村;1995年11月,屬紅星行政村;2004年,屬公明街道;2007年,屬深圳市光明新區公明街道;2015年,屬公明街道紅星社區。 [1] 
紅星村門樓 紅星村門樓 [1]

紅星村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1] 

紅星村人口

村民均為周姓。
2015年末,户籍人口183人,其中男性86人,女性97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47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36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3人。 [1] 

紅星村經濟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薯類、花生、豆類等農作物為主。改革開放後,引進“三來一補”“三資”企業。現村集體經營廠房出租和少量的工業、商業產品。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金融投資等。 [1] 

紅星村文化習俗

客家山歌是該村的傳統文化,現已啓動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周長發、周常娣。該村的客家山歌歌詞基本上是四句和五句七字體,第一、二、四句押韻。往往是即席而唱,脱口而出,唱得情深意切,男女對唱是其典型形式。客家山歌唱腔豐富,節奏自由富有變化,演唱藝術上,繼承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常用直敍、比喻、雙關、歇後、誇張、疊字等手法。山歌種類 繁多、有山歌號子、愛情山歌、尾駁尾、戲請歌、虛玄歌、逞歌、豬迷、哀歌等。
《紅星村族譜》為周姓族譜的一部分,是關於紅星村周姓一系的複印件。村中有《綠野明珠—紅星村紀事》,沈仁寬、陳永纂修於2015年。
每年重陽節,村裏三房周姓村民中,大房和二房的後人自發組織前往石巖料坑、石巖小學等地祭祖掃墓。
過冬至也叫“過冬年”。村民要殺鴨,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圓,過去富裕的人家要吃鹿茸、人蔘補冬。一些生意人或公務繁忙者也會想方設法抽空回家備食過冬至。 [1] 

紅星村特產

特色農產品有桂味荔枝、糯米餈荔枝。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粄飯、鬆糕、鹹肉粽、煎堆等。 [1] 

紅星村地方事業

松白路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通電,90年代通電話、通自來水和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世紀末通互聯網。該村有星輝幼兒園,2015年在園幼兒400人,教職工45人;有籃球場、紅星文化廣場、紅星村老人活動中心、村民健身室、紅星圖書室(藏書1萬冊)等。
1958年,為了灌溉便利,開始修建石巖水庫,麻布村村民從淹沒區整體搬遷,分成三組:一組遷往西鄉,一組遷往石巖,一組留在原地,遷往村西北面的山坡上。留在原地山坡上的村落先定名紅坎頭村,後改為紅星村,屬公明鄉長圳大隊。紅星村總面積為2000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為1900平方米,有50間客家民居,多數為平房。 [1] 
紅星村客家民居 紅星村客家民居 [1]

紅星村地方榮譽

2006年8月,該村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認定為“革命老區”。 [1] 

紅星村代表人物

周秀(1922一1945),革命烈士。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1945年在東莞縣霄邊戰鬥中犧性。
周志輝(1934一2012),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1959年參加西藏平叛,1960年轉業到那曲地區安多縣,曾任安多縣副縣長,那曲地區財政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等,1980年擔任中國銀行深圳支行行長。 [1] 
參考資料